個人資料
正文

再讀水晶蒼蠅拍文章的一些感想 四

(2017-01-31 12:37:49) 下一個

一切投資原理本質上都是對複利的解釋和應用,你忠誠於複利,收益就會忠誠於你。- 水晶蒼蠅拍

愛因斯坦: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

"不過如果把統計期間調整一下,比如從14年11月一直拉到今年三季度末,市場經過了暴漲暴跌再暴漲再暴跌等n個循環,而我們的淨值不慌不忙跑到了120%左右;又比如把統計時間取到15年5月中接近市場頂部再延續到三季度末,滬深300同期是-28%多,而我們的淨值是同期+60%左右。如果再拉長點時間看,過去的7-8年,每年也沒創造什麽神話,但一步步穩健前行積累下來,已經是人生級別的差異了。為什麽成熟的投資人並不太在乎階段性的收益狀況呢?因為通過一係列思維和行為上的進階,我們終於讓時間成為了我們最可靠的盟友。每個階段的收益都有其偶然性,但所有的階段連續到一起一定是必然性在其作用。雖然10年以投資的尺度來講算不得很長,但已經足夠濃縮出一個終極經驗:一切投資原理本質上都是對複利的解釋和應用,你忠誠於複利,收益就會忠誠於你。"  - 水晶蒼蠅拍:聊聊投資這十年 。

“越是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下,就越需要回到投資的本質,也就是企業內在價值的識別上,而不是被簡單的指數化思維,或者依靠宏觀數據指導的擇時牽著鼻子走。在美國1965年——1980年長達15年道瓊斯指數幾乎原地踏步的背景下,巴菲特卻取得高達20.59倍的總收益率,15年的複合收益率高達22.34%,正體現了價值投資的魅力所在。”- 對話李傑: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證券市場紅周刊2014年4月)

在過去五年,我的養老金帳戶年均回報是加國指數的2.5倍以上,投資帳戶是指數的7倍(有使用金融杠杆)。

老巴,水晶,小書生麵對的是不同國家的市場,投資的是不同的標的,甚至是不同的年代,投資能力水平也不同(有世界大師級別的,有優秀的個人專業投資者,也有普通的業餘投資者。),我們都大大的超越了各自所處於的市場均值水平,而我們使用的都是同一種思想武器:價值投資。

同樣的時代大家其實麵臨的機會都差不多,區別隻在於把握度。

“在投資的世界裏,一次大機會的成果遠超過千百次的小折騰。同樣的時代大家其實麵臨的機會都差不多,區別隻在於把握度。真正的大機會,把握住一次足以改變境遇;把握住兩次將開啟全新的人生;把握住三次整個家族都會不同。從a股曆史規律來看,其實每3-5年都大概率的會碰到一次好機會,然而大多數人早已在各種小折騰中荒廢了。“ -  水晶蒼蠅拍

老巴重倉的股票,有哪一個不是家喻戶曉?水晶投資的股票,哪一個是普通中國股民沒聽說過的?小書生投資的股票,有哪一個不是人人皆知的?

“好像很多領域的出眾都是以戰勝基本的人性為基礎的,比如運動健將需要克服的是懶惰怕累的本性,創業者克服的是害怕失敗和安於享樂的本性,銷售需要克服的是對陌生人緊張和害怕被拒絕的本性...當然,投資對這點體現的更加突出,甚至這方麵構成了投資最重要的軟實力。

很多初學者特別喜歡“幹貨”——那種實盤操作貼或者推薦牛股的內容。實際上這種幹貨愛好者是最難進步的,甚至是最容易被賣拐和帶到溝裏的。不勞而獲和快速得到“高人實戰”教導似乎很聰明,其實這才是真正的輸在了起跑線上。投資的門檻,其實從理解什麽是真正的幹貨就已經開始了。

有營養的食物一般都不好吃,最可口美味的東西卻大多是垃圾食品。在投資上也是如此,最被大眾喜聞樂見的信息往往毫無用處甚至有害,而真正能提升投資能力的內容卻似乎總是“不那麽解氣”。也許,這就是這個世界保持平衡的一種方法。” -  水晶蒼蠅拍

我知道有件事情100%的可靠,那就是:價值投資在地球上的任何證券市場的任何時候都不會成為主流(嘴上一邊說價值投資一邊玩投機的不算)。而這點,正是所有真正價值投資者的大幸... -水晶蒼蠅拍

到底怎樣把握企業的內在價值?-水晶蒼蠅拍

在前麵對於價值投資什麽最讓人困擾的投票中,“內在價值的把握”一騎絕塵輕鬆摘取桂冠。如果我選的話其實也會選這條,因為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就是價值投資的關鍵所在。

 

提到價值,我們首先要分清楚內在價值,市場價值(市場定價),賬麵價值(淨資產)等不同“價值類別”的區別。簡單來說,投資者尋求的是通過衡量內在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差”來確定安全邊際,並通過內在價值的不斷釋放來獲取收益的。對於內在價值,巴菲特給出了經典的定義:企業未來創造現金流的折現。

 

我們不卷入讓人昏頭腦漲的數學模型或者形而上的學術討論裏去,我們還是沿著上述定義的邏輯來思考問題。在《高價值企業的奧秘》中提出過以DCF視角來看,必須符合下述條件的企業才有可能是個好企業:

第一,企業的經營的存續期間足夠的長(否則當前現金創造能力再強,3年後over了,總共能創造多少?)

第二,企業在存續期內的經營結果以賺取並保留到了大量現金為標誌(否則雖然存在了100年,但是每年賺的錢都要投入到下一年的擴張或者經營必須的現金支出裏,100年後手裏也留不下幾個子兒)

第三,對於企業的上述預期必須輔以較高的確定性因素支持(否則到時候神馬都是浮雲)

 

其實從上麵的敘述和標準來看,解釋一個企業內在價值的大框架已經構建起來,而且是很簡單和清晰的。從這三大指標延伸出去,可以各自展開一些更詳細的觀察視角:

  • 存續期方麵:企業所處行業的空間與穩定性,企業外部需求的持續性,企業麵臨的經營環境,企業在此行業中的相對低位和當前的絕對規模等等
  • 現金積累方麵:企業的擴張邊際成本如何,固定資產占比如何,為了維持必要經營的現金耗費占利潤比如何,生意屬性上是賒貨拿錢屬性還是相反,行業的供需結構對企業盈利的影響等等
  • 確定性方麵: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否牢靠,企業的治理結構是否健康,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否正確且可執行,企業的過往經營曆史如何等等

再進一步,上述的每一個觀察視角都可以進一步的進行拆分並開始進行信息搜集和分析了,比如:“企業所處行業的空間和穩定性”,那麽這個行業到底能有多大?這個行業的產業鏈上下遊關係是怎樣的?產業鏈中的強勢者和利潤掠奪環節是哪個?這個行業存在短期內被別的行業取代或者自行沒落的因素嗎?這個行業的競爭要想勝出主要靠的什麽?這個行業是否容易很快的被顛覆格局?等等......

 

分解到這一步,企業的內在價值還虛無嗎?還那麽飄渺不定或者無從下手嗎?

是的,這些並不容易,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並且予以合理的分類和綜合分析。但投資本來就是“不容易”的,沒有這個覺悟就不必再進行下一步了。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分解,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具體的方向和著眼點。在這樣一種嚴密思維引導下的“信息搜集和分析”才不會湮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才不會被各種“正確但片麵”的信息蒙蔽,才可能形成高度邏輯性的推理、係統性的觀點和一針見血的結論。

 

當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以“經營的存續期、生意本質中的現金存量、結果的可確定性”3個方麵和其後續的分解要素展現的時候,“內在價值"就不再是個充滿學術味兒的讓人昏昏欲睡的名詞,而是一個生動而充滿細節的企業運營生態!當然,理解這個邏輯並不帶來認知,認知需要自己真正去做功課,這個神仙也代替不了,再明白但不做那能咋辦?

 

所以把握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簡單來講就是去把握其商業的本質。上述的分解充分體現了DCF的內在實質,他不需要你去設定過多的變量和代入複雜的公式,他需要的就是你對於一個生意的感覺和理解。當然,這裏還有一個“折現”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在你理解了這個企業擁有非常好的行業成長空間,又屬於一個本質上的好生意,又擁有比較好的確定性,排除了財務上的隱患和治理結構或者管理層方麵的缺陷因素後,還難嗎?簡單的邏輯告訴我們,越是貼近上述3條的則越應該享受相對高的估值,再結合其曆史估值區間的中樞以及同業對比,真的還困難嗎?

 

這個時候才談得到所謂的“估值”問題,這個問題理解和得出結論之前所有的估值都隻不過是主觀意義上的刻舟求劍--不管你用多複雜的公式,或者設定多麽低廉的目標價格,都是如此。相反,在對於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有了上述這種“豐滿而具體”的認知後,即便大致上用pe,pb的曆史區間和中樞等因素來設定買入的安全邊際,也不會差到哪裏去了。

 

再精益求精一點兒的,就需要對於估值溢價現象的本質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以後還會談這個問題),並結合一些中期的風險機會比(很多博文中都有具體借用此思維模式考慮問題的案例,比如中鐵二局,瀘州老窖,2400以下介入的案例等等)的估算,最多在交易的時候再把握一下技術上的一些明顯態勢,已經足足夠了。

 

所以我常說,理解了內在價值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估值。總想逆著來,對企業一無所知也不想去知道,卻想直接去搞什麽估值,那豈非就像是還沒懷孕卻硬要測量胎兒身高體重一樣荒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