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誌鋒先生指出,中華民族無論命運多舛,中國文化卻從未中斷,反而越挫越強;在吸收外民族的文化精華之後,完善本族文化,中華文化再次覺醒,迸發出強大的、新的生命力。在中國這片大陸上,曾經叱吒風雲的國家、民族都隨風而逝,最終融合成了我們現代的中國人;在這數千年融合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中國文化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把原本四分五裂的族群凝聚在一起。這就是中國文化承載的中國式智慧的偉大力量。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麵積約3.6萬平方千米。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夏商時期台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有文字記載台灣的曆史可追溯到三國時期,東吳黃龍二年(230年),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誌》留下對台灣最早的記述,詳細記載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
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灣)。
宋元時期(西元960年—1368年),漢族於澎湖地區已開始有定居人口。西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朝的福建和鄭芝龍海盜集團曾有組織地移民台灣。廈門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人民密切關係與往來,正如清朝編的《台灣府誌》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因此台灣人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閩南語。台灣原住民族為高山族,自明末清初,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入墾荒,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二、台灣的近代曆史是抵禦外族侵略的曆史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列強,開始把觸角伸向亞洲。17世紀初,荷蘭進入台灣南部。西班牙也占領了部分台灣北部和東部,後於1642年被荷蘭接收。荷蘭在台南建立“熱蘭遮城”。荷蘭對中國沿海各省所運送至台灣的漢族人民實行剝削統治,激起了台灣漢族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爆發一次較大規模的郭懷一武裝起義。
1661年4月,南明將領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由金門進軍台灣。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在致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成功將台灣改名“東都”,並設立“承天府”。鄭經繼位後,改稱東寧,設立“東寧總製府”,《清一統誌台灣府》稱鄭經時代的台灣為東寧省。
大清時期,清聖祖康熙拒絕了“東寧”依朝鮮例成為大清帝國“藩屬”的建議,堅持要台灣執行薙發、易服、登陸的政策,直到大清攻下台灣之後,於1684年康熙年間設立“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內。
清光緒年間因英法列強先後覬覦台灣,劉銘傳被清政府重新啟用派往台灣,率部抗擊法軍,以少勝多,於淡水等地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成功保衛台灣。中法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將台灣從福建省分離出來升格設立台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由劉銘傳出任台灣省首任巡撫。
劉銘傳在台灣積極推行洋務運動,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台灣現代化事業頗多進展,在馬關割台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
日本對台灣的侵略始於明治維新時期,當時的日本確立“開疆拓土”的侵略總方針,琉球(今日本衝繩)和台灣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灣被殺為借口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約》,雖然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約》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及澎湖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展開了八年抗戰,期間不少台灣人加入日軍,極少數人則私赴中國參加國民革命軍。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係者,一律廢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盟軍太平洋戰區統帥麥克阿瑟元帥,要求在中國、台灣、澎湖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向盟軍中國戰區司令蔣中正將軍投降,中國戰區司令蔣中正將軍代表盟軍接管台灣。8月3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頒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隔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重慶成立臨時辦公處;9月20日公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10月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在台灣運作,國民政府將台灣設置為中華民國的一省。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複;1949年國民黨政府內戰失利後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