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杆人生

人生要有標杆, 人生要有態度,人生會有起伏, 人生總有盼望.
正文

留學人生過山車—初來的挑戰

(2015-03-23 08:21:31) 下一個

沒有人求著你讀書,自己對自己的未來負全責。

在大學更加廣闊的生活視野和繁重的學業壓力下,在寬進嚴出的教育機製的運作下,有將近40%的殘酷淘汰率。在北美,公立學校提供的教育資源向每一位學生公平敞開,你獲得資源的多少在於你自己的投入。在這一點上,部分從中國來的留學生顯得有些被動,很多學生從小就不喜歡和老師打交道,所以會能不“打擾”老師就不打擾。美國學生從中學開始就要學會自己選課,向學校的counselor(輔導員)詢問相關的谘詢。通常一個counselor麵對的是整個年級的學生,在規模大一點的學校可能一個counselor要輔導300多名學生。學生通常需要自己去主動和她預約,去谘詢,她是不會主動來找你的。

習慣了中國式的 “無微不至督促式”的教養方式,有不少學生在這種完全自由的空氣裏,會茫然失措。一開始會很開心,覺得終於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想怎樣就怎樣,但是到了學期結束的時候,不少學生會麵臨因為沒有合理安排時間而產生的巨大的學業壓力。屢有聽聞孩子大學一年級因學業困難而轉學、轉專業、輟學、甚至罹患抑鬱症,讓父母急得一夜白頭。北美的老師不會為你“操碎了心”,幫學生選課不是她分內的事情。你有問題,她會解答或告訴你應該去找誰或那個部分去谘詢。美國大學的選課很有講究,哪些是必修課,哪些是選修課,哪些是你將來要重點發展的方向,每門課的學分情況如何,歸於那類學分的歸類,全靠學生自己從各種渠道獲得信息。

學校沒有統一的排課表,不做作業也沒人給你“臉色”看但你的成績單上一定有“實事求是”的成績。

在北美的高中和大學,選課是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從十年級開始,學生就要對自己選擇的課程進行規劃了。要清楚自己的目標,因為不同大學對學分的要求情況也千差萬別。諸多細節全靠自己去了解、掌握,或者和高年級同學交流,或者向counselor谘詢。而不是學校整齊劃一地為你製定類似國內的課程表,或者有爸爸媽媽為你包打聽一切,這些都要學生自己學會自力更生。從中學開始,學生就沒有固定的班級、固定的教室和同學。你一個學期不做作業,老師都不會給你臉色,但最後的成績會給你很嚴厲的“臉色”。不理想的成績一定會給你將來的發展埋下很多的隱患。

在北美,沒有學校歡迎“高分低能”的學生,成功人士不僅有很強的學術能力,同時也有靈活的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社會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海闊憑魚躍的巨大發展空間。如何適應這樣的落差和挑戰,學生需要學習自我管理的功課。

和寄宿家庭搞不好關係會帶來雪上加霜的惡果。

中國留學生會選擇在美國人家裏住,很多的寄宿家庭會提供你一日三餐,但不會去督促你學習,不會提醒你少玩遊戲、少上網;更不會告訴你要每天洗澡,勤換內衣,也沒有義務告訴你該如何穿衣。在北美的工作場合與學校,大家習慣每天穿不一樣的衣服,不一定非要衣冠楚楚,但一定要幹淨得體。你說它是講究也好,是文化也好,總之成了約定俗成的“潛規則”。真有學生幾十天如一日地穿著同一件衣服出現在公眾視野,同學們會不約而同的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

生活上的自我管理是出國後麵對的第一個挑戰。與不同文化的寄宿家庭的相處,是對孩子而言是個考驗。在國內,家裏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孩子可以調遣的資源,孩子也習慣了凡事以他為中心的生活,如飯得依著他的口味做,事情得順著他的時間表排。但在北美的寄宿家庭,孩子需要學會讓自己融入別人的生活節奏中。中國留學生遇見的最常見的問題是基本沒有對別人的妥協和包容的概念和缺乏合適的交流溝通技巧,在各樣的媒體中常常聽到中國留學生和寄宿家庭的關係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功的留學生活需要穩定的生活狀態來支持。另一個凸顯的問題是孩子缺乏時間的管理。網絡上的誘惑太多了,脫離了父母的監管,晚睡晚起成了很多孩子的作息常態。晚上睡覺很晚,常常是為了做“副業”,諸如上網、遊戲、聊天之類。曾經對一所大學對ESL班的留學生做了個調查,幾乎很少有半夜3點以前入睡的。有些孩子看上去臉色慘白,根本就無法在上課的時候集中注意力,常常是魂遊天外。在美國讀書, 每堂課上經常會有小組討論,詞不達意的表述或沒有觀點的沉默老師都會看在眼裏,記在“賬上”(平時的成績單中)。

一株溫室裏栽培的苗兒,直接給放到風雨裏,結局不言而喻。在溫室中培養的那顆玻璃心,不是個個都有著超強的自我修複能力。很多時候玻璃心碎的徹底了,就是人生的一場危機。是的,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 要提升他們遇見彩虹的概率,必須在成長的過程中搭建合適的階梯,學習和搭建麵對挑戰的能力和心理素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