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瑞士,冬季滑雪剛剛結束,夏天的旅遊旺季還沒到來。這個時候。高山之顛依然冰封雪漂,但是山穀城市裏已經繁花似錦。對於初次訪遊瑞士的人來講,應該是最好的到訪時間。
這是我們第一次全程火車遊歐洲, 感覺非常方便。意大利訂票用了Trainline,瑞士訂票用了SBB。我們的行程總共有十幾天時間,體力消耗差不多到了極限。在網上看到的徒步時間估算,基本上都要加倍。因為我們已經不再有年輕人的體力,並且不再走馬觀花。拍攝欣賞風景的時間要長一點。
我們從意大利的米蘭進出,主要是因為直飛航線。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中心, 最大的城市, 有如紐約於美國的地位。米蘭著裝非常時尚,走在街上也能感受到歐洲的文藝氛圍。我們走訪的幾大景觀包括了達分奇名畫最後的晚餐, 大教堂,私人城堡,歌劇院,運河橋。
從國際機場到中心火車站相當遙遠, 地鐵都要一個小時才能到達。我們預訂了Malpensa express火車票,但是當天正趕上工人罷工,成百上千的旅客去擠汽車,足足浪費了我們三個小時的時間。後來退票又是一通操作,有關的公司都不想擔責任,最後還是信用卡公司強行返還了我們的栗價票價。其實,臨時上車前買票就行,可以避免各種行程的不確定性。中心車站的列車出發點在三樓(頂層),需要掃碼進站。時刻表顯示在各個大屏幕上,一般是二三十分鍾前才有準確的信息。後來到瑞士,火車站幹脆就連門都沒有,直接出入。
順便提一句各個車站的存取行李衣櫥非常方便。在小站位於站台上,在大站位於遠一點的地方或者站外。行李放好後,掃信用卡,打印出一個二維碼,關門。取行李的時候掃一下門就開了。也有櫃台人工服務,但是我們沒有用上。
斯福爾紮城堡(Castello Sforzesco)曾是米蘭公爵的宮殿,如今是博物館,藏有米開朗基羅的未完成《隆達尼尼聖殤》。
在米蘭,最著名的“凱旋門”是和平門(Arco della Pace),中文也常被稱為“米蘭凱旋門”。位於米蘭的森皮奧內廣場(Piazza Sempione)。最初由拿破侖下令建造,象征他在歐洲的勝利。後來在奧地利統治時期完工,轉而紀念歐洲和平。門頂裝飾有勝利女神戰車雕像,門身上還有精美的浮雕。
納維利運河區(Navigli District)是米蘭著名的運河區域,由達·芬奇在15世紀參與設計改造。主要的兩條運河納維利大運河(Naviglio Grande), 曾是連接米蘭與提契諾河的重要水道; 納維利帕韋塞運河(Naviglio Pavese)通往帕維亞,沿岸也有許多文藝小店和酒吧。Vicolo Lavandai橋以及Darsena橋,靠近一段古老的洗衣巷(Vicolo dei Lavandai),曾是洗衣婦工作的地方。橋上布滿了連心鎖,應該是情侶們海誓山盟之地。但是我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
哥特式風格的傑作, 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是米蘭的地標。每一根擎天柱上都有一位聖人的全身雕像,氣宇軒昂。
達·芬奇的傳世之作, 最後的晚餐壁畫(Santa Maria delle Grazie)。這幅畫是畫家首次嚐試用光線的明暗揭示好人與壞人,十二信徒的表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觀畫的零售票是買不到的,必須參團。在二次大戰期間,畫牆所在的教堂被炸,畫麵險些被破壞。後經多次修繕,可能與原著有些許不一致的地方,但總體仍然保持著原著的水準。據說在比利時有一幅相似但是畫家指導自己學生的同款作品質量更好,隻是名氣不夠大。據導遊說。因為畫底是畫在石灰牆上的,為了保濕防止脫色,密閉的室內一次僅容納35人,一次15分鍾。所以現在有機會目睹真容的觀眾人數非常有限。
米蘭最著名的歌劇院斯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歌劇殿堂之一,建於1778年 。威爾第、普契尼等大師的作品曾在此首演,是歌劇與古典音樂愛好者的朝聖地。內部裝潢金碧輝煌, 觀眾廳、紅色天鵝絨座椅與水晶吊燈,極具皇家氣派。斯卡拉博物館收藏有樂譜、樂器、名人肖像和幾乎所有劇目的舞台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