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65)
2017 (183)
2018 (183)
2019 (216)
2020 (171)
2021 (174)
2022 (205)
2023 (145)
2024 (152)
2025 (10)
西江月:留蹤黃土高原
食宿常年野外,
留蹤黃土高原。
探求奧秘誌彌堅,
戴月披星何憾。
恒誌專研數載,
潛心溯本尋源。
暖寒更變塑層連,
世紀滄桑疊演。
在觀看中國地理節目的一欄介紹中,一個有關研究黃土高原成因的地質學家劉東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黃土高原一帶考察60年,在多層的沉積層中找出土樣進行分析,最後在他的領導下,地質隊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研究後,終於找到了黃土高原形成真正的原因,從而結束了一個世紀以來對黃土高原成因的爭論。
當年在學習地理的時候,課本裏隻是介紹了地質學家李四光,而對劉東生的名字卻很陌生。當看到劉東生領著地質隊在黃土高原上進行考察時,不僅看到了溝壑縱橫黃土高原的地貌形態,而且還看到了地質學家劉東生對黃土高原探索研究的過程。我的心被深深的打動。不僅僅是欽佩地質學家劉東生對待科研上有一絲不苟的精神,而且還非常的欽佩中國地質學家對發現黃土高原成因上的卓越貢獻。
當年我們在學地理的時候,曾經在書本上學到:當第四紀冰川活動時,氣候變得寒冷,從而使恐龍等一些動植物絕跡。在中國,幸存的活化石動物是大熊貓,植物是水杉和銀杏。黃土高原之所以溝壑縱橫,那是因為土壤是垂直節理結構,土壤的形狀呈現出團粒狀等等。當然在浩繁的地理知識中,我隻是學到了一點而已。可是對於那些致力於科研的人們,充滿了敬佩。因為正是他們不屈不撓的努力和研究,以及無私的奉獻精神,才能夠發現大自然的奧秘,進而為人們敞開知識的大門。
在黃土高原上,九曲黃河在那裏流過。黃河和黃土高原共同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一道道的山,一個個的山穀,一個個的窯洞;一片片的穀子小麥,一片片璀璨的星空,一支支動人的歌聲,還有那些一個個美麗的傳說和故事等一起塑造了美麗的文化。
在這個偉大的黃土高原上,曆史在這裏留下了當年地質考察隊的足跡,星辰在這裏的空中閃亮,一個致力於研究黃土高原的地質學家劉東生的名字,將會被人們永遠的銘記。
有關地質學家劉東生及成就的簡介:
“ 劉東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 ,遼寧沈陽人,籍貫天津,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被譽為“黃土之父”。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係,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 “洪堡獎章”得主。
劉東生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平息170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近60年從事地學研究中,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麵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創立了黃土學,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和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於世界領先行列。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劉東生對南京五通係中魚化石,甘肅玉門下惠回鋪係中的一個新種古魚-鱈魚,湖南臨灃的鱸形魚類,四川歌樂山哺乳動物群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50年代起致力於黃土成因的調查,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完成了黃河中遊黃土分布圖、中國黃土分布圖和多部專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學說”,把風成沉積作用從黃土高原頂部黃土層拓展到整個黃土序列,並把過去隻強調搬運過程的風成作用擴展到物源-搬運-沉積-沉積後變化這一完整過程。從古土壤多旋回特點,突破了傳統的第四紀四次冰期學說,使之成為研究全球環境演變的重大轉折基於中國黃土解釋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曆史,使黃土、深海沉積和極地冰芯並列成為環境變遷研究的三大支柱。關於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季風變化的研究,建立構造-氣候科學學說之典範,70年代繼續開展黃土的科研工作,並帶動了第四紀地質學發展,建立了國際上公認的洛川黃土標準刻麵,基於中國黃土重建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曆史,其研究成果對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東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有力推動了地球環境科學的發展,使中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立於國際地球科學的前沿。”
願疫情早日結束,願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最愛:
探求奧秘誌彌堅,
戴月披星何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