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酒趁年華

點點滴滴,盡是生命的印記。
正文

為人父母不簡單

(2010-08-02 04:39:27) 下一個

據說,民初的時候北京籌辦師範大學,當時一些清朝的遺老遺少大不以為然,認為中國自至聖先師以降,曆兩千多年,都是學而優則;幼童啟蒙,不外熟背詩雲子曰,哪裏還用得著辦大學來培訓老師?況且天地君親師是最基本的綱常倫理,如果現在當老師竟然需要培訓,將來莫不是還得辦一所大學來培訓父母親?魯迅便嘲諷他們說,將來如果真的有父母培訓大學,第一個便要把這些老夫子們送進去培訓培訓。 

不幸,至今還是沒有這樣的大學,於是養不教、或者教不嚴的父母比比皆是。但是另外一個極端也為患不淺:父母望子成龍太過心切,給父母自己和子女們造成情緒和心理上莫大的壓力。尤其是父母自身學曆、樣貌、性情、造詣等等都得天獨厚的,更是希望子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身邊不乏有朋友因為自身條件太卓越,而不敢要孩子的,怕生出來讓人失望,破壞良好的自我感覺。 

說實在的,來美國這麽多年,前半段時間求學求職,後半段時間為夫為父,勞心勞力自然是少不免的,偶爾嘔心瀝血甚至暴跳如雷,隨著兒女漸漸成長,也就漸漸地成了常規。四五年前,我們終於承認自己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力不從心,於是把孩子帶到教會,希望聖靈能接管整頓我們的孩子,沒想到,聖靈先接管整頓了孩子他爸媽。我們信主以後,更加盡心盡力打造一個基督化的家庭,孩子一歲多就抱著一起去上李長老夫婦的課,結果孩子目無尊長,常常於長老發言時嗆聲,因此唯有半途而退。幾年來,孩子的教育問題漸漸與家庭經濟議題並駕齊驅,甚至取而代之,成為家庭悲喜劇的幕後操盤手。去年,我們女兒開始上小學了,於是每天的功課就成了金融危機以外的另一個焦點。

             聖經裏其實有不少培訓父母的講義: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24)

鞭傷除淨人的罪惡。責打能入人的心腹(箴言20:30)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 (箴言22:15)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箴言23:13)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 (箴言23:14)

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言29:15)。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痛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希伯來書12:11 

中國古諺雲:棒頭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跟聖經的教訓不謀而合。小孩子如出生之犢,事無所懼。杖打能訓練孩子順服權威,學會自省和謙卑。未受管教的孩子將來桀驁難馴,無視綱紀,最終還讓孩子們自己吃虧。但是,一味依賴棒頭並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父母以杖打來發泄自己的怒氣,更反而會激化矛盾。因為父母的怒氣很多時候都是對兒女要求過高而來的,一旦兒女達不到要求,父母感到丟臉,於是一腔怒氣都發作在棒頭底下。 

中國的父母之所以對孩子有所要求,大概是傳統的傳宗接代的觀念使然,中國人往往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我還記得我們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我心中那份滿足和豪情,真正是熱血沸騰,隻覺天下無事不可為,因為一個萬物之靈的生命從我而生,即使我的生命就此終結,也已不枉此生了。相信像我們這樣的菜鳥父母不在少數。既然把孩子當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我們很自然地把我們對自己的期望轉嫁到了孩子身上:他們的成就便是我們的成就,他們的失敗便是我們的失敗。隻不過,如果是我們自己失敗了,我們會夾著尾巴躲在一隅添傷口,但是如果是孩子失敗了,就棒頭巴掌鋪天蓋下:你怎麽這麽不爭氣?…”。我們對孩子的失望往往奠基於對自己的失望,從而對孩子有過份的期望。當然,對自己感覺良好而期待孩子更加發揚光大的,也大不乏人。其自我觀感不同,其視孩子為私人財產則一。望子成龍成鳳其實是對自己期盼的一種投影。文革時候有所謂老子光榮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革命辨證法,現在反其道而行之,照樣適用:兒子得體父好看,兒子窩囊父寒攙,因此,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神經。在我們家裏也不例外,孩子的表現潛意識地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這些年,透過研讀神的話語,慢慢地我開始明白到兒女其實是上帝所賜的產業 (127:3),交托給我們在地上代為看管照顧,然則我們隻是在扮演著一個監護人的角色,對孩子有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孩子要走的路,早有天上的父給他們設計好了。我們的責任是按著天父的指示,把孩子帶到父神麵前認識神,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到老他也不偏離”(22:6)。一切自然會有天父妥為安排,過份苛刻嚴謹的要求,會使他們頹喪灰心,甚至自暴自棄(6:4)。如果能了解到這一點,盡管我們的任務毫不簡單,但是肩頭的負擔卻大大地減輕了。 

我們可以創造讀書的環境與氣氛,但是我們代替不了他們讀書;

我們可以幫助發掘孩子的天賦潛能,但是我們逼迫不了他們成材;

我們可以教導孩子有教養有禮貌,但是我們控製不了他們的言行舉止;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怎樣贏得友誼,但是我們左右不了別人對他們的喜惡;

我們可以為孩子設計人生之路,但是我們擔保不了他們不會經過坎坷;

我們可以把孩子帶來教會,教他們讀經,但是我們決定不了他們得救! 

因為我們不知道天上的父對他的孩子們有什麽計劃。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我們是神的管家,隻要忠心按照主人的吩咐養育主人的孩子就成了。當然,聖經的總綱就是一個字,管教打罵都要以愛為基礎。但是愛得過份把孩子變成了私有化,就醞釀了很多不必要的衝突甚至悲劇了。胡適在他兒子出生後,寫了一首白話詩,大意是:我養育你是我的責任,我對你並沒有什麽恩惠,因此你也不要感我的恩,我之所以養你教你是期望你能做個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止是做我的孝順兒子。胡適有這樣的見識,大概也是受益於一個基督徒的修養﹑受教於神的話語。

4/200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