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研究發現中醫與現代主流醫學的交匯點
正文

怎樣尋找好醫生

(2017-02-25 14:29:50) 下一個

鍾西宜

 

沒什麽不能沒錢,有什麽不能有病。這句話雖是微信語言,前半句很好理解,有時也最好解決。後半句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隻是說說而已,隻有當自己和親人生病時,才會想到沒什麽不如沒病,有什麽不如有個好醫生。如何找到好醫生的方法和標準中外可能有不少差異,不妨讓我們探討一下,也許有助於中外患者或家屬找到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

 

Doctor[Physician、Surgeon、Medical man、Medicine man]醫生也稱(住院、主治)醫師、大夫、郎中、杏林大夫是中國古代對行醫者的稱謂,現在中國的北方仍在沿用。郎中因為太多江湖色彩,現己很少應用。杏林則用來專指醫術精良,醫德高尚的醫生。“醫生”應該是(Doctor)的中文譯文,其本意是指專精醫學的人,“生”指先生(是中國人對年長、有學識、品德高尚的人或老師的敬稱)。中國人病了要去看病,國外人病了就要去看醫生。這時我們會發現看醫生比找個好飯店去吃飯要難多了。但因為都有服務的成份,大部人也會用類似的方法去找好醫生。

 

1)通過親人或朋友介紹尋找好醫生。這個方法較為常用,好處是因為被介紹的醫生對人好,雖然醫術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大部分疾病診療過程並不複雜,關懷勝於治療。如果病情複雜,治療方案不一或需手術。你要去看的醫生正是你朋友或親人的好友或同事,則找到醫德雙修的好醫生把握更大一些。

 

2)通過社交媒體尋找好醫生。微博、微信、twitter 或Facebook 等將世界聯係在一起。自然會有人通過這種現代方式谘詢病情,聯係買藥或找人推薦當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好醫生。如果在專業群中以病例討論的方式,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針對特定病例,拿出一個診療方案,可以造福很多類似的病人。另外能與群中起帶頭作用的好醫生取得單獨聯係,進行一對一的請教和谘詢也是個好辦法。如果條件允許,線下去親自拜訪相關醫生則更好。另外有的專門網站會提供網上遠程醫療谘詢,提供線下一條龍服務,網上買藥等。這些新興產業以“營利”為目的者較多,監管不易,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需要謹慎使用。

 

3)通過專業或國家級網站尋找好醫生。在美國象以往依賴電話薄、報紙、廣告片和電視等方式找醫生的方式日漸衰退。如今在網絡上,保險公司和專業網站都可以找到你要看的醫生在你生活區域的名單。如Healthgrades.comVitals.com, 或者US News & World Report’s Doctor Finder directory。也可以在google 上找到相關專業的最好醫生名單。為保險起見,可以在國家級網站查專業證書

 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 (ABMS) (registration required)。各州專業執照網站查醫生熱照及相關不良記錄。對待國家和州的網站信息注意執照的有效期和有無不良記錄。查看其它專業網站時要注意醫生本人的性別、年齡、語言、特殊愛好,行醫時間,附屬的醫院、辦公室地點、接受保險類型,是否接受新病人,受教育和培訓的簡介(一般在醫生診所或者醫院網站上)和患者評價等。對待網站對醫生的評價注意有無差評。因為大多正直的美國人認為給醫生好的評價主要想對醫生的幫助進行非物質的表揚和獎勵,同時也為了更多病人受宜。 但岀現差評還是應該警惕,因為多數正常人如沒有很不好的經曆是不會花時間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在當今的中國,醫生的廣告在報紙、電視節目仍鋪天蓋地,各種網站也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微信上評選好醫生一波又一波。但是由於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可信度如何則不得而知。其實國家和各級政府應該建立對醫務人員的執照管理和不良記錄的公開網站,更有利於解決對醫生的信任問題。對中國在網絡上找醫生本人沒有太多發言權。期待中國的讀者批評指正。

 

4)通過分診的方式尋找好醫生。在美國有大量的醫院、醫生或聯鎖藥店等開的診所都屬於全科或家庭醫生服務。主要為常見病多發病進行防治,對專科病進行分診。如果通過上麵提到的方式能找到好的家庭醫生,根據病情需要也許會被介紹給好的專科醫生繼續診療。另外可以利用新興的線上醫生如eDocAmerica.com 進行谘詢,如病情需要再用上麵講的方法找專科醫生也不失為一頂便捷的選擇。目前許多醫院正在擴大機器人分診或看病的範圍,這都有利於現代的循證醫學、大數據和精準醫療的推廣。隨著人工智能的開發利用,機器人診療技術的成熟。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各地診斷及醫療方案的設計水平將相差無幾,尋找有崇高醫德的醫生,進行因人而異治療就顯得更加重要。

中國當今快速發展的社區診所和社區醫院是老百姓看病的很好選擇,可以快捷方便地做常見病的防治,如果懷疑某種疾病有進一步診治的必要,也有一個初步該看哪個科室的意見。再按正常程序去看較大醫院的專家門診,另外國家允許醫生多點執業,為有經濟能力的患者尋找本地或外地醫院的好醫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中國也開展網上醫生、遠程會診、空中飛刀(異地專家手術)等項目。這可能會有一個正常的發展過程,本人不好評論。

 

5)尋找好醫生的客觀因素:

美國醫生的學曆:我們都知道在美國學醫是個艱難的過程,每個醫生的簡曆中大都包括畢業的醫學院,實習所在醫院,住院醫所在醫院。專科醫生許多還包括博士後所在醫院。因為美國對醫生教育和培訓實行統一管理和同樣標準,所以除了世界著名醫學院和醫院畢業和培訓出的醫生,其起點可能要高一些外,大部分醫生的水準在成為主治醫時相差不大。包括我們從中國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如果經過努力通過美國的醫生資格考試的第一和第二步,並能完成所唯魔鬼或士兵突擊般的訓練後,也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主治醫生。

美國醫生工作或附屬醫院的美國排名:在美國大部人看醫生主要以距離近和方便為主,醫生附屬的醫院並非主要考慮因素。反而是中國患者無論谘詢或就醫對醫院排名要求較高,這與國情有關。美國醫院分公立、退伍軍人和私立醫院。公立和退伍軍人醫院由於各種原因經營不善、醫療質量一直有待提高。而私立醫院雖多屬非營利組織,但醫療質量的提高對維持經營仍很重要,不然仍有倒閉或被收購的風險。根據醫院與醫學院的關係又分為教學醫院和非教學醫院。教學醫院的排名往往靠前,但因為有教學任務,醫學生、實習生、住院醫生、博士後、主治醫生、教授以金字塔方式排列。很多著名醫生都是教學、科研和臨床多方兼顧,實際在臨床第一線工作時間並不多。如果需要手術或者並不複雜的治療,反而不如得到第二診療意見後,在就近的私立醫院找到信任的主治醫生進行治療為好。美國醫生的年齡:大部分美國畢業的醫生在完成住院醫訓練時在三十歲左右,外國畢業生則年齡差距較大。大部分專業在獨立行醫五年左右,醫術上基本具備了好醫生的條件。外科醫生要看每種手術所獨立操作的次數。但是獨立行二十年以上,對現代技術和知識的更新程度可能會影響對某些疾病的診治,在美國並非醫生越老越值錢。

中國醫生的學曆:中國從七七年開始恢複正規醫學教育,學製有四年到八年不等,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海歸博士後不等,醫學院從國家級到省巿級不同。在醫學院最後的一年短期實習,類似於美國醫學院最後二年在臨床上課。畢業後沒有正規的國家實習和住院醫生統一培訓,大部分人都沒有獨立行醫的能力,好學曆成了去好醫院的敲門磚。

中國醫院的排名:中國醫院也開始向國際看齊進行排名。這種排名受到中國特色的醫院分級影響巨大,排名靠前明顯與城市的級別,國家財政支持,附屬醫學院的排名有關。排名靠前的在設備和人材上優勢太大,醫生畢業後的獨立行醫能力與醫院排名聯係緊密,加之沒有人材分配的合理渠道,造成專家紮堆情況嚴重。以至中國人看病,是先看醫院再看醫生。

中國醫生的年齡:中國大部分醫生畢業後進入臨床行醫比美囯要早。實際上在醫院工作五年後,大多數人提成了主治醫生,之後論資排輩再升為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獨立行醫尤其在大醫院大晚成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中國並不象美國注重對人材的分流和避免近親繁殖。在美國自己培養的人材除極少數留在本院外,大部分都交流出去擴大自己的影響,同時留出位置吸收別的醫院的好人材好經驗。而中國走的是近親繁殖、講究師承,自己培養的好人材盡可能留下,結果造成倒金字塔結構,大醫院主任、付主任醫師一大堆,住院和主治是少數,在手術科室就造成年輕醫生很難有機會獨立做一台完整手術。而每一位美國主治醫第一天上台就應該帶著住院醫或醫生助理完成自己被醫院批準可以做的手術,請其他專科幫助手術常有,但本專業需要另外一名主治醫生在同一手術台上非常少見。所以在中國如果去大醫院看病,越老的醫生越值錢也許是對的,而去小醫院看病也許年輕一點的醫生就足夠了。

 

6)尋找好醫生的主觀因素:在美國用上述方法找到你想看的醫生後,打電話預約時可以注意接聽電話人的態度、約的時間長短、需要注意的事項、關於保險及付費情況等。自己在看醫生前應該將保險卡,原有的病曆和檢查結果,服藥的清單,過敏的藥物,聯係人電話都帶好。看醫生的當天可以注意接診人員、護士、醫生助理和其他人員最終是醫生的專業水平和禮貌態度,診所或醫院的整潔和舒適程度,等待時間的長短,醫生為你所花的時間,將來如何通知你檢查結果,如何拿到你的病曆記錄等。總之通過親身經曆和主觀判斷證明你是否找到了好醫生。在中國看病可以省去預約的過程,除非是要看的醫生是很親近的人介紹的,否則大部人要排隊掛號看病。醫院其他工作人員對你的態度期待將來會有所改進。你要看的醫生對病人的態度和醫療水平的發揮,應該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可如今的社會,有的醫生可能會因為你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對人態度會不一樣,你自己要有一個現實和主觀的判斷。如果你能理解絕對公平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到醫院找公平並非現實。如果判斷這個醫生很好或者大體不錯,病可以繼續看下去。如果判斷此醫生並非是你想看的醫生,換個醫生或者醫院即可。在醫院搞口頭和肢體衝突的醫鬧並無任何好處,在美國會吃上官司,在中國將來也決不能允許。另外看醫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在美國如果你不喜歡這個醫生,你可以選擇其他醫生,如果嚴重影響到你的身心健康,你也可以投訴,相關部門會調查,如屬實會給醫生相應處理,如果你用律師進行法律訴訟,也許會得到應有的賠償。在美國有些問題是患者主觀因素所造成的,如有些病人沒有健全的人格,身體有病會易於遷怒於他人,對這種名聲很壞的病人,醫生也會開始就拒絕建立醫患關係,或者在診療過程中發現患者屬於無禮取鬧,會想辦法以合理渠道結束醫患關係。

 

當今中國少數醫生會報冤好病人少,少部分病人會報冤好醫生難找。造成這種現象的客觀原因是多方麵的,短時間不可能有顯著改變。主觀上醫生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初心和誓言,也許好病人並不是想象的那麽少,如果在中美兩國都做過醫生的人,公平地講中國病人比美國病人好多了。如果不幸成為病人,將看醫生的過程做為看破人生提升自我修養的契機,更應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有可能給你第二次生命的人。將心比心,有飯店願意招待盛氣淩人,不尊重工作人員的顧客嗎?在飯店鬧事,那是在拿自己的胃開玩笑。在醫院鬧事,不是拿生命開玩笑嗎?尋找好醫生的最大前提是先尋找好的自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