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子在西方長大 --- 16. 初見英倫

(2016-02-25 20:39:20) 下一個

希斯羅機場也是籠罩在911的陰影之中,很多荷槍實彈的軍警巡視在出關大廳和機場的各個角落。這個世界上著名的倫敦空港顯然沒有與這個昔日日不落帝國大都市相對應的氣派,到處都可以用一個‘小’字來形容,也是亂糟糟的。用句英國人自己的話來說,和後來的中國首都機場比起來,希斯羅機場就像個小棚子。

當日是典型的倫敦天氣,陰雨蒙蒙,沒有澳洲清爽的藍天白雲。我們花一個多小時從機場乘公共汽車來到了倫敦市內的維多利亞車站,在這裏我們需要轉乘去曆史小鎮科爾切斯特的公共汽車。而在這裏幾個小時的等待,卻讓我們對倫敦和英國產生了非常糟糕的初始印象。買不到可口的飯菜,物價明顯的比澳洲貴。去一次公共廁所需要20 便士的入門費,如廁付錢是我們在澳洲從未經曆過的事情,自然也就沒有任何準備。剛到英國,隻有50英鎊的整鈔,又不被接受,守門的老太太態度非常堅決和冷酷,根本不管我們處於什麽樣的‘緊急狀態’,沒硬幣就是不準進。沒辦法,我們隻好強忍著內急,到附近的商店隨便買點什麽東西,破開50英鎊,換回幾個硬幣,這才解決問題。倫敦的第一印象讓人非常的不爽。一路上本來就壓抑的心情,就像當時那陰雨天氣一樣,更加沉重。

從維多利亞車站到科爾切斯特又耗掉兩個多小時,最終到達位於維文後的出租屋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

維文後是埃塞克斯大學附近位於科爾切斯特東南不到5公裏的一個小村莊,位於科恩河岸邊,有7千多人口。雖說是村莊,但已經不具備傳統村莊的意義。這裏的居民很少有從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的,大多居民在科爾切斯特、埃塞克斯大學、倫敦工作或讀書,而在此居住。村裏有火車站,從這裏乘火車可以直達倫敦,從這裏可以理解為什麽有人在倫敦工作,卻在此買房。村裏還有教堂、超市、花店、寵物店、書店、藥店、醫生診所、牙醫、兩個郵政所、旅館、餐廳、咖啡館、酒吧、麵包房、房屋中介、圖書館、公共汽車、警察、消防,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因為曾經是河運和造船中心,這裏甚至還有一個海事博物館。實際上村莊是一直沿襲下來的叫法,更恰如其分的稱謂,維文後應該是一個小鎮。

附近的中心城鎮是位於倫敦東北部82公裏的科爾切斯特,當時的人口是十萬。據說科爾切斯特是英國最古老的城鎮,由羅馬人公元前征服英國後建立,羅馬人留下的城堡至今還聳立在科爾切斯特的城鎮中心。如同維文後被從小鎮降格為村莊一樣,科爾切斯特被降格稱為鎮,但很明顯它具有城市的一切特征,它的人口、地域、基礎設施,商業輻射、經濟規模都不是普通小鎮所能比的。英國人為什麽喜歡降格稱呼它們的城市或城鎮,我至今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去解釋。

在科爾切斯特城邊上,從科爾切斯特到維文後的路上,要經過一個交通轉盤陣,中間是一個大轉盤,被外麵的八個小轉盤包圍,經過這些轉盤的時候,汽車有時需逆時針行駛,有時又要順時針行駛,讓人迷惑,經常出交通事故。如果是在中國,這轉盤陣恐怕早就被立交橋取代了。但在這裏,不知道是沒錢還是怕影響市容,盡管是事故多發地帶,這轉盤陣一直都在鎮議員們喋喋不休的爭論中存在著。

維文後的四周被農田包圍,這些農田似乎在有意強調,維文後是個真正的村莊。漫步在科恩河岸邊或走在田間的田埂上,看著在傍晚的日落中吃草的牛羊,聽著它們慵懶的哞哞或咩咩的叫聲,與教堂傳出的鍾聲相呼應,給人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分不清是在18世紀還是21世紀。

如同整個英國一樣,科爾切斯特和維文後的房屋大多比較老舊,莎士比亞時代的房子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依舊有人居住著,更老而且依舊住著人的的房子也隨處可見。房子和院子普遍要比澳洲的小,獨立的房屋比較少,大部分是連體房。很多房子緊挨著路邊,根本就不可能有前院。那低矮的房屋、老式的門窗,讓人想起童話故事。與澳洲或新西蘭不同,這裏大部分人家裏沒有專門的洗衣房,一般是在廚房的台麵下麵與冰箱並排放上一個滾筒式洗衣機,可想而知,洗衣機和冰箱都比較小。

在我們居住的兩年時間裏,村裏當然也有新開發的區域,房子大多都是連體自不必說,靠近河岸的房屋已經蓋到三樓了,一家人的活動空間被限製在一樓到三樓,沒有前院,後院也都很小。晚飯後,可以看到他們坐在三樓那小小的陽台上,看著沐浴在晚霞中的科恩河以及河上的船隻,喝著咖啡或茶或者葡萄酒,有人聊天,有人看書。英國有六千多萬人口,住在比新西蘭還要小的國土上,平均的人口密度已經超過了中國,這小村莊裏的住房如都市般的擁擠,也就不奇怪了。新西蘭隻有四百萬人口。

村裏有兩所小學,離我們較近的一個走路隻需6分鍾,但因為已經滿員,兒子隻能到較遠的一個。這樣,兒子每天就要走路20多分鍾去上學,來回就要40分鍾。

而我去大學工作,單程走路要50多分鍾,路過很多田地,倒是鍛煉身體了。如果不是陰雨天特別泥濘,可以穿過田間小路,要節省一些時間。後來買了一輛自行車,這樣十幾分鍾就能從家裏騎到學校。但村子裏的公路以及到大學或到科爾切斯特的公路都相當的狹窄,騎車需格外的小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國際浪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島水鳥' 的評論 : 用沙漠來代表澳洲的文化卻有欠妥之處,當時主要想說明澳洲本土曆史的短暫,雖然aboriginal生活在這裏有上萬年的曆史,但缺少文字記載。細想起來,正如你所言,‘沙漠’不是沒文化,隻是不同的文化,這裏的BBQ、Rugby、Melbourne Cup、澳洲的建築、生活方式等都是代表大眾生活的本土文化。我們的下一代在這裏生活確實比我們更加自如。
南島水鳥 回複 悄悄話 沙漠也有沙漠的文化。那種歐式的都市文化生活可以在墨爾本或悉尼找到,但要自己先“溶” 進去才行,早期大多數移民做不到,但新生代開始可以了。時代不同,你兒子會比你強。個人之見
國際浪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hatto' 的評論 : 這對我來說確是新知識,多謝了!
ghatto 回複 悄悄話 有cathedral才是市,沒有的話規模再大人口再多也是鎮。我在劍橋,劍橋才十萬人口但是是市因為有cathedral
國際浪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單講天氣,英國沒辦法和澳洲比。即使晴天,英國也沒有澳洲這般清澈。但澳洲有種文化‘沙漠’的感覺。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主要是澳洲的大太陽招人,英國老陰著臉。倒不在意國籍,可沒澳洲國籍,隻能在那休假,不能久留。不過現在我們還是願意去澳洲休假,一年去3趟,回英國1趟
國際浪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如果定居英國,沒必要獲得澳洲國籍。持澳洲護照能去的地方,有英國護照也能去。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主要是退休,英國人挺軸的,我認為入澳籍不難。可我家那位因為有個英國同事全家遷到澳洲,他老婆是澳大利亞人,可他入籍還挺難,得他老婆為他擔保,盡管他工資高,也沒用。象我們這樣沒關係的英國人,要在澳洲工作滿7年才可入籍。在我們猶豫中,我覺得還是英國好,10小時就到北京了,親朋都在英國,就決定不去澳洲了。
國際浪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其實,我們也挺喜歡英國的,那種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不是澳洲所能比的,當初覺得英國太擁擠了,而且發現我們更適應澳洲人的處事方式。英國和澳洲都是承認雙重國籍的國家,應該不影響你的雙重國籍。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英國地方小,土地貴。就是查爾斯的莊園看起來也沒澳洲農民的遼闊。我還是比較喜歡英國,當初決定拿澳洲國籍還是留著英國的還真讓我們想了一陣子。最後覺得還是英國的文化豐富,生活多彩。也希望你能看到英國的美:)
國際浪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我對英國鄉下看到的是表象,好像農場都不是很大,農場主的房子就在農場,並不在村莊,他們的土地在澳洲隻能算個愛好。所以,英國所謂的村莊,裏麵並沒有農民,隻是離鄉下近些的小鎮,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Terminal 5 還是不錯的,比較敞亮。英國的城市化早中國幾百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村莊
國際浪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頤和園' 的評論 : 謝謝!我後麵還會寫到,英國的鄉村卻有其獨特的魅力,不是簡單的詩情畫意能來描述的,很另人神往!
頤和園 回複 悄悄話 英國人對鄉村的熱愛是其他國家的人無法想象的. 確實有些村子的部分房屋沒有前後院, 公路穿村而過來,街道窄小逼仄,但這些都不是英國恬靜鄉村生活的全貌,擁有寬大的住房也不是主流追求。LZ對河邊英國人坐在自家小陽台上休閑的情景描繪得很好,英國人就是這樣生活的,淡定,簡樸,安逸。
國際浪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uumia' 的評論 : 看來,在信息時代,歐洲人還是向往一種更淳樸自然的鄉村生活,與國人對大城市的向往正好相反。
Luumia 回複 悄悄話 哈哈,雖然隻是初始印象,但old land 與new land表相之不同已漸入眼底了:-)!
至於為什麽“降低”規格的地名大行其道,在我看來,那在舊大陸入眼裏不是“降低”而是“抬高”。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已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真正的“鄉村” ,那種某種意義上“田園牧歌”似的生活。雖然享受著現代文明成果,但在精神上人們還是向往鄉村的,所以在命名上努力保存那種古樸。這樣的情況在歐洲大陸很普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