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是平常所說的日常狀態下的行為規範,比如在公眾場合不大聲說話,比如排隊等候,比如給老弱讓座。這都是好事,即使是從小養成的不同腦子的習慣,也表現為對他人的尊重。這方麵發達社會的民眾從整體上做的更好一些,從根子上說和社會的經濟富足有直接關係,因為長期的生活資源不充足肯定會讓大家產生爭搶心理和潛意識裏視他人為競爭對手。本人當然完全認同這種高素質,不過說到底,這種素質屬於“小”善,而且隻要有外界環境,建立起來並不難。 另一類是在偶發的嚴重危機狀況下的民眾行為,跟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文明形態密切相關,短時間內基本上不太可能在大範圍裏通過直接的教育來達到,而是一個文明的整體價值觀對社會和生活的各個方麵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這個層麵的高素質屬於“大”善,也可以說成是一種大氣或者所謂的文明“底蘊”。最明顯的比較就是Katrina風災中美國民眾和各級政府組織的行為、對照雲南地震中中國民眾和各級政府組織的行為。這次空難是另一個例子。 以我個人的觀察,我覺得中國民眾在第一類素質上近年來有所進步、但是仍有明顯差距,而在第二類素質上不但是排位最高的,而且好像是唯一的。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也許是因為當代世界其實也隻有兩個文明,即黃河流域起源的中華文明和地中海地區起源的歐洲文明(含北美),其餘的充其量就是個“文化”,跟幾個人搭夥過日子沒有太本質的區別,所以也談不上什麽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