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與人為善之“舌善”

(2015-07-24 13:30:19) 下一個
與人為善之舌善
 
北京有句俗話:“聽話聽聲兒,鑼鼓聽音兒”。這指的不是說話的聲音發音正確或聲調的美感,而是說從一個人說的話中,可以體味出其中的善意、惡意與言外之意。小孩子兩歲左右話基本說全了,那隻是指發音。要真長大成人,還得接著學,可能要學一輩子,學如何在社會交往中合情、合理、合適、的語言表達。所以我說,是有個舌頭上的“善”與“不善”的問題。舌頭善,說出話來,那叫合情合理,令人“如沐春風”,“潤物無聲”;舌頭不善,說出話來,則叫“出言不遜”,“惡語傷人”。
 
舌善,可不是指話語的美麗動聽。諂上媚主,阿諛奉承可不是舌善。為個人私利,不惜犧牲原則,不惜害事害人,盡管語言溫暖殷勤,聲調美妙舒心,但說話的人用心不良,還是條惡舌。這種舌頭,為討一個上司、幾個領導的歡心,終被周圍百千萬人鄙夷不屑、嗤之以鼻。
 
“舌善”講究的是真心實意,再加個電影的名字:“有話好好說”。
 
讀《史記》讀到韓信。韓信從楚王降職準陰侯,心中不平,稱病不朝。舞陽侯樊噲一直真心崇敬韓信,請韓信來家吃飯。兩人都是侯爵,樊噲對韓信卻是仍以王爵敬之,“跪拜送迎”,口口聲聲“大王”。沒想到,韓信吃罷抹嘴出門,卻來了一句:“生乃與噲等為伍”,即“我這輩子怎麽混和樊噲這類人交往的份兒了”。這就是“惡語傷人”。樊噲何許人也,那是劉邦的“一擔挑”,對劉家忠心不二。結果,後來呂後殺韓信,靠的就是樊噲的部隊。這是說,自己心中有傲氣,有怨氣,偏要化成戾言戾語去傷人,最終還了害自己。
 
常見有人說話傷人之後還辯解:“我是心直口快,是好心。”好心就可以用話傷人麽?上中學時學過《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嗟來之食》,那時是要求會背的:“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遇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餘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黔敖是想做好事,但一句“嗟,來食”,出言不遜,餓死了一個好麵子的難民。
 
同樣可提的還有劉備和關羽。劉備會說話,為與孫權結盟,親自去向孫權提親,要娶孫權的妹妹,結個政治婚姻。他知道孫權不願意,但又知道孫權孝順,不敢不聽母親的話,便通過孫權老丈人聯係上孫老夫人,在甘露寺見麵,說話殷勤得體,老夫人越看越高興,孫權在兩廊安排下300刀斧手全沒敢用,劉備的親事就成了。這才就了孫吳聯盟,成就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可關羽呢,鎮守荊州時,孫權為向關羽示好,也想與關羽結個政治婚姻,特派諸葛亮的弟弟去為兒子提親。沒想到,“雲長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麵,立斬汝首!再休多言!’遂喚左右逐出。”一句話,結下死仇,令孫劉聯盟煙消雲散。關羽最後“走麥城”,就是被孫權割了腦袋。用現在的話說,一言不善,會誤黨誤國的呀!這可能也算“蝴蝶效應”吧
 
最後,還是那句話:請“有話好好說”。
 
(《冰川隨筆》(5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