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8

生活就是7788。 我家電話7718,就用它吧。
正文

營地日記(56)克朗角國家曆史遺址

(2024-05-31 14:06:17) 下一個

2022年9月18日下午。

        出了小鎮斯托我們開車過了尚普蘭湖從佛蒙特州進入了紐約州。在新英格蘭地區玩了一個月,下午4:00我們又回到了紐約州。過了橋剛進紐約州湖邊就是克朗角國家曆史遺址。

        克朗角國家曆史遺址(Crown Point State Historic Site )是一個以前的軍事要塞遺址,位於尚普蘭湖的南端,紐約克朗角鎮的一個半島上。殖民者在這裏建造了兩座歐洲堡壘。這些堡壘比該鎮的成立早了半個多世紀:首先是法國人於 1731 在 Crown Point 建造的聖弗雷德裏克堡

Fort Saint-Frédéric 1.jpg

       聖弗雷德裏克堡是由一堵石灰岩牆圍起來的,這是一座四層八角塔,底部有12英尺厚的牆。城堡的每一層都安裝了大炮,通過一條幹涸的溝渠上的橋進入城堡。這座堡中堡包括軍官和士兵的生活區、麵包房、軍械庫和儲藏室。在堡壘的圍牆周圍安裝了旋轉大炮。由數百名軍官和士兵駐守。這座堡壘使法國控製了新法蘭西與南部英國殖民地之間的邊界。以保護該地區免受英國殖民統治並控製該湖。 他們從魁北克和蒙特利爾北部的殖民定居點來到這個地區,與英國人爭奪該地區與美洲原住民的毛皮貿易。

Photo

       聖弗雷德裏克堡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存在,還是尚普蘭山穀法國文化的前哨。士兵定居者在湖兩岸耕種農場,在法國政府的鼓勵下,人口穩步增長。堡壘的小教堂為士兵和平民服務。聖弗雷德裏克堡及其周圍的定居點是尚普蘭山穀南部的第一個歐洲社區,在1759年英軍推進時被匆忙疏散。

       在七年戰爭期間(在北美被稱為法印戰爭),英國人控製了這一地區。1759 年夏天,當英國軍隊在戰爭期間進攻聖弗雷德裏克堡時,撤退的法國軍隊為防止其落入英國人之手而摧毀了它。

      1759 年秋天,英國人在聖弗雷德裏克堡的廢墟旁用木材和泥土建造了更大的克朗角堡壘。堡壘牆壁25英尺厚、20英尺高,堡壘內部麵積近5英畝,堡壘周圍的壕溝約30英尺寬,14英尺深。此外還有三個小堡壘。這是當時他們殖民地中最大的土製堡壘。隨著英國在戰爭中的勝利,1763年法國將其在北美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所有領土割讓給了英國。    

           

       1773 年 4 月 21 日,英國士兵營房的煙囪意外地發生火災。火災迅速蔓延 ,完全摧毀了木土堡壘。

       1775 年在美國獨立戰爭初期,駐守在這裏的小股英軍被俘,這座堡壘於 1775 年 5 月 12 日被賽斯·華納 (Seth Warner) 和他的綠山男孩 (Green Mountain Boys) 民兵占領,1777 年夏初被約翰·伯戈因 (John Burgoyne) 將軍率領的英國入侵者奪回。 1780 年,大勢所趨英國人放棄了這座堡壘。

       兩處遺址現今都是國家曆史地標。

      傍晚我們進入了spacious skies 營地。似曾相識的感覺,讓我們有了到家了的心情。

       我們都是北方人,按常理北方人的飲食好糊弄。各種麵食,沒菜也能滿足,可先生這個原生態的北方人,小時候隨父親調防去重慶生活了六年,六歲去十二歲回,時間不長,卻養成了愛吃米飯的刁習。這可就為難了我這個原生態的笨蛋,巧婦都難為無米之炊況且我這個笨婦,好在他還有另一嗜好愛吃雞蛋,沒米的日子就用雞蛋頂著,炒雞蛋,煮雞蛋、煎雞蛋,今天終於進營地了,趕緊燒一鍋排骨,犒勞犒勞他。

       先生喊著做米飯、做米飯!開燈,點火。車裏立刻明亮、暖和起來。為了抓住他的胃,讓他好好開車,先做一鍋米飯,再來一個雞蛋炒辣椒、洋蔥大蝦。沒想到這位老先生把二個人二頓飯量的一鍋米飯,一個人全吃光了,還外加了一杯威士忌。這飯量嚇我一跳。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你這半大的老子是想吃死誰呀?

       酒足飯飽躺在床上長歎一口氣:又過上神仙的日子了!晚上洗個熱水澡,明天洗衣服,已經積攢了一堆的換洗衣服。

       我們現在正北方向四、五十英裏就是魁北克。左上方就是蒙特利爾。營地裏有免費Wifi這讓我們著實的驚喜,走過這麽多營地這是第一個有wifi的。趁著營地有網,趕緊上網計劃下一步的方向和行程。記錄一下支離破碎的旅遊的花絮,待我日後梳理整容便是我的營地日記了。年紀大了,忘性也大,記性趕不上忘性。常常想不起來,二天前去了哪裏?玩了什麽?隻記得兩個人玩的太開心,嘻嘻哈哈地笑。

       我問他:“那天是什麽事讓我們開懷大笑?”

       他笑著想了又想,又迷茫地搖搖頭:“忘了是什麽事了,我怎麽想不起來了?”

       我說:“這才過了兩天你怎麽就忘了呢?”

       “那你記得是什麽事嗎?”

       “我若記得還會問你嗎?”

       兩個人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那天為什麽笑?誰也想不起來了!他說:“看看!叫你懶,不隨手記下來,現在忘了吧,你的日記裏將失去了一個有趣的亮點…。”

       19日,早上起來車外溫度17攝氏度,暖和了許多。山上沒有了煙霧繚繞。吃完早飯,坐在車上泡一杯菊花枸杞茶,翹起二郎腿,劃劃手機關心一下世界大事,人生難得半日閑。頓時覺得牙疼也好了許多。躺累了去營地裏的溪邊走走。不一會兒,雷鳴滾滾,又下起了瓢潑大雨。群山又籠罩在一片雲霧之中,又回到了仙境。

      夜裏又是暴風驟雨,雨點又在車頂上鳴起了戰鼓。爽說好事呀!下大雨了,去看瀑布掛前川就更美了!

      在營地有網的日子裏,我讀著徒步者的旅行日記,讀著他們的喜悅,讀著他們的堅韌不拔,讀著他們在泥濘中摔的遍體鱗傷,讀著他們的孤獨和絕望,看到他們和死神擦肩而過,累的生無可戀時常常讓我不由自主的淚流滿麵!感動萬分!在心裏用另一種方式陪伴他們。那個孩子隻有19歲,他一個人孤獨地義無反顧地走在AT步道上,一走就是六個月,苦筋骨、磨心誌。徒步者的每一個腳印都是一個裏程碑,他們翻越一個一個大大小小山峰,涉過一條一條寬寬窄窄的河流 ,一步一步地積跬步、至千裏。這麽多天了,每次想起他們在風雨中行走的背影,就忍不住地被感動。

      19歲多麽美好的年華啊!19歲我在幹什麽?我毫無選擇地在校園裏幹著大家都認為天經地義必須幹的事情一一啃書本。19歲的我也有夢想,卻不可能去實現。19歲的他可以在自己最美的年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幸福!再苦再累內心也是甜蜜的。

       美國東部四季分明,濕潤多雨,很少出現火災。所以營地裏可以點篝火。我們準備好了木頭,可是不期而遇的暴雨破壞了我們的計劃。一夜大雨把斯派克山洗得更加?綠。

       在營地裏住了三天,下了兩天的雨。這三天是輕鬆的三天,也是繁忙的三天,忙著改善夥食,忙著記筆記,整理照片,抽空還要看看YouTube 的飲食視頻,流流口水,飽飽眼福,望梅止渴。

        我的日記越寫越像是一本流水帳了。起初對森林、對原野、對湖泊、對溪流的興奮和感動,早巳習慣成了自然。麵對巍峨壯觀的山川峽穀,搜腸刮肚的想寫點什麽激揚文字,可是怎麽苦思冥想也搜刮不出來了。反而對行程掉頭向西,內心惴惴不安,怕自己遠離了森林、遠離了原野、遠離了湖泊、溪流而不安,怕自己失去了這份寧靜的美好。怕失去了森林深處的歲月靜好,綠色長廊裏的空氣,我無法拒絕森林的誘惑。我隻想走慢點再慢點,讓我好好再體會一下這剩下的美好,在這裏我發現了在都市裏沒有的純樸的善意。人們靈魂深處的本性。我感覺到有些不安,我的內心世界似乎被某種東西悄悄地衝擊著,變化著。一路走來,走過四季,走進自然,沉澱下了一份淡泊的心境。

 

 更多日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