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8

生活就是7788。 我家電話7718,就用它吧。
正文

營地日記(55)電影《音樂之聲》背後的真實曆史

(2024-05-31 14:04:39) 下一個

2022年9月18日
      今天我們要去佛蒙特州北部的一個美麗的小鎮斯托(stowe)。它被曼斯菲爾德山所俯瞰,曼斯菲爾德山以其徒歩小徑和滑雪場而聞名。公路延伸至山頂的山脊上。

Moss Glen Falls - Stowe, Vermont

      路上我們先去看了風景優美的莫斯格倫瀑布(Moss Glen Falls),瀑布距離曆史悠久的村莊斯托 (Stowe) 僅約 8 分鍾車程。距離小徑起點隻有0.25英裏。

Stowe, Vermont Hikes: Moss Glen Falls | Go Stowe

       沿著小溪從停車場到瀑布。小徑來到一個岔路口,可以向左走,沿著陡峭山坡緣樹根攀登,到達小山頂上直視瀑布,欣賞周圍的山穀。也可以向右走,沿著河邊到達瀑布底部仰視欣賞。

Moss Glen Falls- Granville, Vermont

      莫斯格倫瀑布是佛蒙特州最高的瀑布,高達 85 英尺!

      接下來就是今天的重頭戲。我帶著朝聖的心情走進了斯托。因為《音樂之聲》的現實版馮·崔普上校家庭就定居在這裏。

THE SOUND OF MUSIC CAST BEFORE AND AFTER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MOVIE)

      1963年《音樂之聲》在薩爾斯堡正式開拍,英國演員茱莉·安德魯絲飾演女主角瑪莉亞,馮崔普上校則由基斯杜化·龐馬飾演。1965電影《音樂之聲》上映後,當年票房就達到1.59億美元,更是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音效五項大獎,寫下了好萊塢影壇曆史性的一頁。在全球引起轟動,不但成為當時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而且片中許多歌曲也被改編成多種語言傳唱在世界各地。

     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地薩爾茨堡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薩爾茨堡是奧地利薩爾茨堡州的首府,位於奧地利的西部,是阿爾卑斯山脈的門庭,是音樂天才莫紮特的出生地,也是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的故鄉。

巨星隕落!《音樂之聲》男主角“馮·特拉普上校”家中去世,終年91歲

     《音樂之聲》中天性自由,不受清規戒律約束的瑪麗亞,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陽光,七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都深深打動了世界各地觀眾們的心。片中的歌曲,表達瑪麗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 馮·崔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了觀眾們記憶中最回味無窮的旋律。
       尤其是 馮·崔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下子迷倒了當時正在上中學的我,世上竟有如此玉樹臨風的紳士、讓我難以忘懷!哈哈哈!竟成了我心中唯一的”初戀”至今未變過。年輕時害羞這個秘密一直藏在心裏從未告訴過外人,現在老了臉皮厚了、當事人也已過世方敢昭告天下。
       真正的馮·崔普家庭的故事與電影版本有很多不同。在組織這篇文章時,我查閱了很多資料,了解了馮特拉普家族的曆史,故事背後的故事。真實人物的真實生活總是比故事更有趣。

       真正的馮·崔普上校:生於 1880 年,一戰期間作為奧地利海軍上校成為民族英雄,他指揮潛艇英勇無畏,獲得騎士稱號,後獲男爵稱號,以表彰他的英勇事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他是奧匈帝國獲得勳章最多的海軍軍官。馮·崔普於 1912 年與魚雷發明者羅伯特懷特海德的孫女阿加特懷特海德結婚。他們育有七個孩子:魯珀特,1911-1992 年;阿加特,1913–2010;瑪麗亞,1914–2014;沃納,1915–2007;海德薇,1917–1972;約翰娜,1919–1994;和瑪蒂娜,1921-1952 年。電影改編了孩子們的名子、年齡和性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失去了所有海港,馮·崔普上校從海軍退役。 1922 年他的妻子死於猩紅熱。馮·崔普的家人悲痛欲絕,無法接受這一家庭變故,於是賣掉了他在波拉(現為克羅地亞普拉)的房產,離開了這個傷心地在薩爾茨堡購買了一處莊園和孩子們一起搬去居住。

       真正的瑪麗亞:1905 年 1 月 26 日,瑪麗亞·奧古斯塔·庫茨切拉 (Maria Augusta Kutschera) 出生在前往維也納的火車上。瑪麗亞兩歲時母親去世了,她成為了孤兒,被一位親戚撫養長大。進入維也納教育師範學院就讀。
       瑪麗亞從小是一個無神論者,直到她在大學裏偶然遇到一位耶穌會神父,改變了她的信仰和她的人生軌跡。瑪麗亞大學畢業,進入了薩爾茨堡農貝格的本篤會修道院,成為一名修女。準備將她的一生獻給修道院。在修道院裏她失去了熱愛的戶外活動。由於缺乏運動,她的健康出現狀況。
       當喬治·馮·崔普 (Georg von Trapp) 找到修道院嬤嬤為他生病的女兒尋找家庭教師時,瑪麗亞被選中了,一方麵是她有教育師範學院的背景,另一方麵是擔心她的健康問題想讓她換個環境。她計劃在馮·崔普家工作10 個月,然後正式進入修道院。
       1926年瑪麗亞來到馮·崔普家中,照顧年幼患病的瑪麗亞(喬治的第三個孩子),並擔任她的家庭教師。並不像電影中演的是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雖不是七個孩子們的家庭教師,她卻與七個孩子建立了友好信任的關係。這是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孩子們經常一起唱歌。在瑪麗亞到來之前,馮·崔普家人已經很喜歡音樂了。瑪麗亞喜歡和他們一起唱歌並教他們唱牧歌。帶他們進行戶外活動。

音樂之聲》上映50年,電影原型家庭講述不一樣的往事

       這段時間,馮·崔普上校愛上了瑪麗亞,要求她留在自己身邊,成為孩子們的第二個母親。對於他的求婚,瑪麗亞說:“一定是上帝讓他這樣說的,因為如果隻是他向我求婚,我可能不會答應。” 他們的愛情故事並不像大銀幕上描繪的那麽浪漫。在瑪麗亞的自傳中,瑪麗亞承認是因為對孩子們一見傾心。她說: “我真的沒有戀愛過。我喜歡他但不愛他。但是,我愛孩子們,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是和孩子們結婚了......。”

undefined

      10個月過去了,瑪麗亞沒能再回到修道院。1927 年 11 月 26 日瑪麗亞與馮·崔普上校結婚了(而不是在納粹接管奧地利之前的1938年)。比電影上演的早了 11 年。婚後瑪麗亞又生了三個孩子:羅斯瑪麗(Rosmarie),1929-2022;埃莉諾,1931–2021;約翰內斯,1939 年– 。

       1930 年代初期,在全球經濟大蕭條中銀行倒閉,馮·崔普家族失去了大部分財產。瑪麗亞隻得解雇大部分仆人並接收寄宿生來維持生計。此時,瑪麗亞開始考慮將歌唱這一家庭愛好變成一種謀生職業。出於保護的角度馮·崔普上校並不願意讓一家人在公共場合表演,“但接受他們為他人唱歌是上帝的旨意。”

      1935 年,他們一家人在艾根的當地教堂唱歌,在那裏他們結識了一位年輕的牧師瓦斯納(Franz Wasner) 博士。 在薩爾茨堡的家中唱歌時,德國歌手洛特·萊曼 (Lotte Lehmann) 聽到了他們的歌聲,並說服他們參加 1936 年在薩爾茨堡的音樂節比賽,並因此獲得了第一名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瓦斯納博士的陪同下,他們全家在維也納和薩爾茨堡巡回演出,並進行了包括法國、比利時、荷蘭、意大利、德國和英國在內的歐洲巡演。 演唱了文藝複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牧歌和民歌。
       在瓦斯納博士(指揮和編曲)的幫助下,他們的演唱技能變得非常專業,表演充滿了自信,無與倫比。在奧地利引起了轟動。

(1938 年,馮特拉普一家在醫院唱歌)

      1938 年 3 月,納粹吞並奧地利,進軍薩爾茨堡。馮·崔普上校拒絕在他們的房子上懸掛納粹旗幟,也拒絕擔任海軍指揮官和在希特勒的生日聚會上唱歌的請求。為了自由他們放棄了一切——朋友、家人,莊園和地產。這時候他們已經有了九個孩子,他們並沒有像電影上演的那麽驚心動魄偷越阿爾卑斯山逃到瑞士。而是接受了美國的邀請,去美國巡回演唱。與他們的音樂指揮瓦斯納牧師和秘書瑪莎佐赫鮑爾一起,乘火車前往意大利,(出生於紮達爾的馮·崔普上校全家都是意大利合法公民)。然後從那裏轉道倫敦,並於 9 月乘船前往紐約,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音樂會上巡回演出並申請庇護。一家人得以逃離希特勒的統治,成為離開祖國的流亡者。

Music. The Trapp Family BAnQ P48S1P13784.jpg

       在美國,他們主要用德語演唱有高難度的古典音樂。她聘請了一名高級經理和一名公關人員。不久,馮崔普上校家庭以“特拉普家庭歌手”風靡了全美。
       他們最小的、目前唯一在世的兒子約翰內斯 (Johannes) 1939 年 1 月出生於費城。
       1940 年代初期,馮·特拉普家族來到佛蒙特州的斯托,這座迷人的農場擁有一覽無餘的山景,這裏風景秀麗,山巒起伏仿佛另一個阿爾卑斯山,酷似他們的故鄉奧地利。 1942 年他們購買了一個 660 英畝(270 公頃)的農場,將其改造成特拉普家庭旅館,最初稱為“Cor Unum”(拉丁語為“一顆心”)馮特拉普家族決定就此定居在佛蒙特州的斯托。他們不巡回演出時,就在這裏舉辦音樂營。
       二戰後,他們成立了馮·崔普家族奧地利救濟基金,為奧地利的貧困人口送去食物和衣物。

undefined

(1941 年 9 月 27 日,特拉普一家在波士頓附近的一場音樂會前排練。)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樂團在指揮瓦斯納博士的指導下,演唱了歐洲頌歌的一流無伴奏合唱,他們還用意大利語、蒂羅爾語和波蘭語演唱,為3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表演了他們獨特的禮儀音樂、牧歌、民間音樂和各種器樂合奏。他們的聲音融合得如此自然,音調完美,不需要任何修飾就可以完成。

Dónde está enterrada la familia Von Trapp? | Entre piedras y cipreses

      1947 年馮·崔普上校去世,死於肺癌,葬於莊園內的家族墓地。
      1949 年,瑪麗亞的《崔普家族歌手》一書出版了。她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介紹、宣傳她們的家庭合唱團。讓她意外的是,這本書大獲成功。瑪麗亞一次性出售了她的版權——沒有版稅。
       根據這本書 ,1956 年西德將它改編成了電影《馮·崔普家族》;1959 年羅傑斯和漢默斯坦將它改編成了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 1965 年又被改編成電影《音樂之聲》,連續五年蟬聯史上票房最高電影的稱號。《音樂之聲》獲得了非凡的成功,讓電影公司贏得了巨額的收入。但馮·崔普家族因為賣斷了版權卻獲利甚微。
       瑪麗亞和孩子們對電影塑造的馮·崔普上校的形象不滿意。 馮·崔普上校並不像電影中那樣嚴厲和不近人情。真實的他是一位溫情、有愛心的父親,經常與孩子們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喜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Are any of the von Trapp family still alive? - ABTC

      馮·崔普上校的長女--阿加特·馮·崔普,在電影《音樂之聲》中被稱為萊斯爾,出生於前奧匈帝國的波拉。阿加特10 歲時,她的母親死於猩紅熱。
在 91 歲高齡時,她出版了回憶錄《阿加特· 馮·崔普:音樂之聲前後的回憶》,後來被改編成電影《馮·馮》。書中記載了許多關於馮·崔普上校的溫馨故事。以及她對描繪他們的電影和百老匯戲劇的真實感受。音樂之聲將她的父親描繪成冷漠、無情和疏遠的人,但阿加特堅持認為父親是善良、有愛心的,常常幫助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學習唱歌。

Lo qué pasó con los Von Trapp

       她寫到:父親曾夢想帶全家去南海的馬克薩斯群島。他還是一名年輕的海軍學員時曾到過那裏。這個夢想卻沒能實現。我們去了美國。父親作為一名潛艇指揮官,他需要一個哨子來發號施令,尤其是在呼嘯的狂風和洶湧的大海中,聲音可能會被淹沒。在薩爾茨堡,我們有一座大房子和大花園,所以他也用那個哨子來召喚我們。當我們聽到哨子聲時,我們便衝向他,但我們從來沒有行軍或立正。

familia Von Trapp auténtica

       在我們的大花園裏,父親建造了一個大的、開放式的小屋,有三堵牆和一個屋頂。可以在裏麵掛吊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他教我們如何在上麵睡覺而不會掉下來。他還購買了帶有帆布帆的折迭式橡膠獨木舟,教我們如何使用它們。在郊遊中,父親教我們如何不用火柴生火,以及如何在熱的煤渣中烤土豆和蘋果。當我們因為大蕭條期間銀行倒閉而虧本時,他開了一個養雞場。我們學會了照顧小雞以及如何篩選出沒有下蛋的小雞。

undefined

      1950 年夏天,他們開設了一個擁有 27 個房間的特拉普家庭旅館。1980 年旅館被一埸大火燒毀了。他們在廢墟上又重建了一個擁有 96 間客房、占地 2,600 英畝的度假村。這是一座幽靜的高山小屋,提供各種室內、外度假設施。現在由他們的第十個也是最小的兒子翰內斯(現年 74 歲)和他的兒子 Sam(41 歲)經營管理。
      1952 年馮·崔普上校的第七個孩子瑪蒂娜死於難產,享年 30 歲。
      1955 年他們決定停止巡回演出。合唱團在活躍裏近20年後終於解散了,馮·特拉普家族結束了他們成功的音樂生涯。家庭許多成員開始如願從事其他事業。

Exterior of Trapp Family Lodge

      1956年,瑪麗亞、約翰內斯、羅斯瑪麗和女兒瑪麗亞前往新幾內亞傳教。在這些孩子中,魯珀特成為一名醫生;阿加特成為馬裏蘭州的幼兒園老師;瑪麗亞在新幾內亞傳教了 30 年;沃納成為一個農民。海德薇成為一名音樂教師;約翰娜結婚並最終回到奧地利生活。 羅斯瑪麗和埃莉諾都定居在佛蒙特州。約翰內斯跟隨他的母親瑪麗亞,將馮·崔普家庭旅館作為一個旅遊勝地進行管理。 瑪麗亞於 1987 年去世,與馮·崔普上校喬和瑪蒂娜一同安葬在家族墓地中。

Ted Russell//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瑪麗亞·馮·崔普 (Maria Von Trapp) 和家人於 1965 年在家族酒店團聚。

       最初的七個孩子中最後幸存的瑪麗亞·弗蘭齊斯卡 (Maria Franziska) 於 2014 年去世,享年 99 歲。

 

 更多日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