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四十玩說唱》為自己 The 40-Year-Old Version
將近40歲的黑人大媽拉妲(拉妲·布蘭克 Radha Blank飾)也是當地戲劇界的老資格了。她在社區裏開了一門戲劇創作的課,帶著七八個學生,雖說隻是混飯吃的,但好歹也是一份本行工作,支持自己的溫飽了。她的劇本最後一次被搬上舞台已經快十年了,所以她現在主要的奮鬥目標就是再次讓自己的劇本上演。這時候就得靠他的經紀人阿奇(Peter Y. Kim飾)了。
先得找個金主。阿奇把她帶去見著名的白人舞台經理惠特曼(裏德·伯尼 Reed Birney飾),一個千年難遇在百老匯上演的好機會。雖然她知道惠特曼喜愛排演貧困黑人的黃色劇作本,但在阿奇的促動下還是見了他。但是人家不要黑人家庭的奮鬥經曆,要的是黑白兩族最後融洽大團圓的過程。不帶這樣欺負編劇的,聽到了這個建議,滿腔憤怒的拉妲當場就撲向了惠特曼。
第二天,垂頭喪氣的拉達估計劇本是沒戲了,不顧依然抱有希望阿奇的勸阻,開始投身於說唱。她去找了個名叫D(奧斯溫·本傑明 Oswin Benjamin飾)的DJ幫她配曲,把藏在心中的怒氣都發泄在歌裏。
D還是欣賞她的說唱,所以帶了她去嘻哈舞台上表演,那天她的學生都去捧場,連阿奇也擠在一起。沒料到在台上她卻掉了鏈子了,勇氣全失,一個字都唱不出來,從頭到尾就隻哼出了“悠悠悠”的聲音。看來這條路也走不成了。還是回去幫惠特曼寫劇本吧,阿奇幹脆的很,早就和惠特曼談妥了,不用擔心,剩下的都包在我身上。
惠特曼希望要把提高社區檔次的概念放進劇本,而且要有黑白鄰居攜手共同前進的溫煦場麵,劇名就是“哈萊姆大街”,拉妲就希望安排黑人為導演,兩人的討論還挺融洽。接著就是選演員,排練這些例行過程,由於無法安排黑人導演,最後是著名的白人導演。但是對拉妲來說,她似乎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出賣自己的一切,實在是吃了大虧。結果隻能把心中的怒氣都傾到在無辜的阿奇頭上。
首演那天到了,拉妲卻越來越糾結。開場後她一直躲在廁所裏。劇院裏,白人觀眾看的興高采烈,可是黑人觀眾卻在翻白眼,不過劇完後依然獲得了熱烈的掌聲。最後當她走進劇院被邀上台慶祝成功首演時,她隻是說為了自己寫了這個爛劇而感到慚愧,甩了話筒拂袖而去。
她找到了D,又重新投身於說唱生涯。
我總有點覺得,當前黑人電影中往往帶有對白人的敵意(見我的博文“《黑色黨徒》的臥底”,“《抱歉打擾》的打擾”,“小黑哥智鬥白左女,《逃出絕命鎮 》”)。好,就在這裏,看到了黑白雙方在文化上的差異性。雖然惠特曼也談融合,但在拉妲眼中,這隻是白人眼中的融合,他們黑人隻是擺在裏麵做做樣子,實際上和他們沒什麽關係。猶如好萊塢電影《木蘭》一樣,好萊塢可能是帶著善意拍攝這部片子,他們也為此下了心血,並請了劉亦菲為主角,但中國人看來沒有不吐槽的。估計這就是“哈萊姆大街”給黑人的形象。
當D帶了她去看黑人的地下劇場表演時,這些原汁原味的黑人演出即刻給她帶來了親切感,演員的對詞和歌曲都在她心中引起了共鳴。這些也可以看作是黑人的自娛自樂。和白人的藝術相比,隻能是下裏巴人難登大雅之堂。但黑人的歌舞卻讓人認識到藝術不僅是我們對美好的追求以及對醜惡的憎恨,也可以是直接發泄心中的感情,美麗還是醜惡,隻要能夠表達,能讓人理解也是藝術。也可能這就是黑人的許多東西為大眾所接受,並廣為傳播。
美國黑白兩族文化各有自己的獨特點,雖然白人人多勢大,文化曆史悠久。但黑人也從未示弱,不斷創新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當然不願意屈居於白人文化之下。所以最後拉妲寧可離開了可以名利雙收的百老匯,老娘自己有本事,但不再跟你玩了,情願回到自己黑人圈子裏搞自己的說唱。另一個原因就是她母親最初帶著非洲的畫風移民到紐約的時候,準備在美國開辟個天地。然而壯誌未酬而去世,拉妲也算是為了填上母親挖出的這個坑而去說唱的。
阿奇是韓國人亞裔,他是作為個中間人士夾在黑白中間。不過由於受到惠特曼的欺負,以及對拉妲的忠誠,他最後站到了拉妲一邊。
總之兩個種族,或者兩個宗教在一起發生矛盾是正常的事件。而且不是非得融合不可,兩者共存何尚不是個不錯的結果。可是在黑人的眼中,白人警察就愛給黑人上手銬什麽的,而白左也乘機利用黑人的新鮮感招攬生意,或者是競選拉票。總之都藏著私心。
對我們來到美國的華人來說,當然更容易接受作為主流的白人文化。說實話,我們也是由於欣賞或者崇拜他們的文化而來到美國。
本片是黑白片,會不會是為了表達黑白兩色並存的意思?或者世界就隻有黑白兩色,之中的一切都是虛無。
拉妲·布蘭克 Radha Blank以本片得聖丹斯導演獎。
裏德·伯尼 Reed Birney百老匯演員。
彼得·Y·金 Peter Y. Kim也是百老匯演員。
奧斯溫·本傑明 Oswin Benjamin紐約歌手,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