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芝加哥七君子審判》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對美國來說,六十年代是個動蕩的年代,越戰征兵,黑人爭取民權的鬥爭,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的刺殺,嬉皮士的出現。一件件的東西都加在一起,合在一起而最後開始爆發了。那就是68年在芝加哥的民主黨代表大會的示威抗議(那年民主黨的約翰遜任總統)。隨之而來警察和群眾的衝突。這部片子就是當時政府控告示威組織者的一次審判。
抗議者來源於不同的組織。反戰人士湯姆(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飾),大衛(約翰·卡洛·林奇 John Carroll Lynch飾),嬉皮士艾比(薩莎·拜倫·科恩 Sacha Baron Cohen飾),以及黑豹黨創始人之一席勒(葉海亞·阿卜杜勒-邁丁 Yahya Abdul-Mateen II飾)。當然芝加哥市長戴利也沒閑著,他先拒絕了示威者申請遊行的請求。並且準備了警察,國民警衛隊對付他們。結果是,雙方的衝突造成了流血事件。到了第二年,新上任的尼克鬆政府決定對這些示威組織者予以起訴。司法部長任命了理查(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Joseph Gordon-Levitt飾)為檢察長。被起訴的共有八個人,被稱為芝加哥八君子,代表了參加示威的各個組織。審判的法官是赫夫曼(弗蘭克·蘭格拉 Frank Langella飾),司法部長任命了伊利諾州助理檢察長理查(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Joseph Gordon-Levitt飾)負責案子。以跨越州界煽動暴亂的罪名起訴,辯護律師是著名的民權律師威廉(馬克·裏朗斯 Mark Rylance飾)。
其實席勒本人隻在芝加哥待了兩天,按說和這次示威沒有多大關係。政府隻是為了往被告抹黑而把他也拉進了被告席。再加上他的律師因手術一直無法出庭,所以他在庭上不斷抗議而被惱怒的法官下令在被告席上了手銬腳鐐,堵起嘴巴,不用說,吃相很難看。最後連檢察官都看不下去了而要求撤銷對他的起訴。下不了台的法官隻得宣布對他的審判無效,以他在法庭上的吵架為故而另外判了他四年。所以八君子成了七君子。
在整個示威過程中,和天生的搗蛋朋友席勒相反,湯姆一直主張穩健,但有天看到他的同伴被警察打的頭破血流,一時憤慨之下,呼喚大家衝向警察防線。當然他們肯定不是已經全副武裝的警察的對手。警察帶上了防毒麵具先放射了催淚彈,然後揮動警棍毆打了示威人群而造成了流血事件。
在68年事件發生之後,當時的總統約翰遜也曾谘詢過他的司法部長克拉克(邁克爾·基頓 Michael Keaton飾)是否起訴。而克拉克認為整個衝突是警察引起的,因此沒有起訴的根據。但接任的尼克鬆政府卻決定起訴他們。因此辯護律師威廉找到了克拉克為辯方證人以證明整個事件發生原因是由於警察的暴行,這當然是對被告有利的證明。然而法官卻禁止陪審員聽取他的證詞。
判決宣布五個被告各被判了五年。但在上訴後,上訴法庭認為由於法官的偏袒,這次審判無效,因此他們都被釋放了。
整個庭審始於1969年9月24日,判決於1970年2月18日,幾乎有五個月之久。可以想象到整個審判過程對美國政治的影響。當時美國已經陷入越戰泥沼多年,軍隊死傷無數而且似乎看不到盡頭。全國反戰呼聲不斷高漲。為此當時的約翰遜總統被搞得焦頭爛額而不得不退出競選,繼任的尼克鬆總統也把停戰作為他當選的目標之一,包括和中國建交。這次幾個月的審判還有不少作家,歌手,記者,社會活動者被作為證人傳訊,也直接或者間接的涉及了越戰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越戰的一個小結。
整部影片中,法庭上發生基本是根據當時的記錄而來的,譬如法官和艾比之間的爭論,席勒的被銬。但最後一段湯姆朗讀死亡士兵的名單是編導加上去的,是整個影片的高潮。看上去是一群年輕人和警察的爭鬥,弦外之音就是美國反戰人士和政府之間的鬥爭。可以說整個反戰人士都被組織起來了。就因為這次審判,各個歌手寫了大約二十五首歌,然後又是十來部電影(包括本片),紀錄片,然後戲劇,總之挺熱鬧的。
在法庭上,要判斷誰是誰非,誰先動手是個關鍵的問題。但在整個反戰運動中,這隻是個次要問題。按艾比說的,這是個政治審判(而不是法律審判),換句話說,無論他們入不入監獄,在政治上來說,他們都是勝利者。這也可能為什麽上訴後,政府決定不再起訴他們。在普通老百姓的眼裏,無論判不判他們,僅是政府在欺負他們幾個無權無勢為百姓說話的正義普通人而已。
明顯的這部電影是衝著今年美國許多地方的示威和抗議而拍攝的。將政府和警察放到被告席的位置上。雖然已經相隔了五十多年,可以看到兩者有不少雷同之處,都是警察和群眾的衝突。不過已經時過境遷了,更不用說各個城市的情形完全不同。對一般人了說,關鍵在於細節,或者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總的下來,結果難以預測。
審判結束後,湯姆,艾比等繼續投入反戰運動。湯姆在1989年被選為加州州議員,多次訪問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並和反戰女星“簡·方達 Jane Fonda”結婚,他可以算是當今白左的老前輩了。艾比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偷竊這本書Steal This Book”,由於許多人從書店了偷走了這本書,因此許多書商不再出售此書。
編導艾倫·索金 Aaron Sorkin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2015)”和《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2010)”得奧斯卡編劇獎。以《茉莉牌局》“Molly's Game (2017)”,《點球成金》“Moneyball (2011)”,《查理·威爾森的戰爭》“Charlie Wilson's War (2007)”,《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2015)”,《美國總統》“The American President (1995)”,《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 (1992)”得奧斯卡編劇提名(見我的博文“《茉莉牌局》的沉淪”)。
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以《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得奧斯卡和金球獎。以《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5)”得奧斯卡提名和金球獎提名(見我的博文“《丹麥女孩》的淒美故事”,“《神奇動物在哪裏》的紐約遊”)。
薩莎·拜倫·科恩 Sacha Baron Cohen以《波拉特》“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2006)”得奧斯卡編劇獎提名和金球演員獎。以《特工科恩》“The Spy”和《誰是美國?》“Who Is America?”得金球獎。他前兩天在亞馬遜上的《波拉特2》“Borat Subsequent Moviefilm: Delivery of Prodigious Bribe to American Regime for Make Benefit Once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2020)”也成了熱議。
老戲骨約翰·卡洛·林奇 John Carroll Lynch美國演員(見我的博文“不再私人的《私人生活》”,“《大創業家》的創業史” )
葉海亞·阿卜杜勒-邁丁 Yahya Abdul-Mateen II以電視劇《守望者》“Watchmen”得艾美獎。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Joseph Gordon-Levitt以《抗癌的我》“50/50 (2011)”,《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2009)”得金球獎提名(見我的博文“大膽向前的《雲中行走》”)。
弗蘭克·蘭格拉 Frank Langella以《對話尼克鬆》“Frost/Nixon (2008)”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以《狂婦日記》“Diary of a Mad Housewife (1970)”得金球獎提名(見我的博文“《神奇隊長》放光彩”)。
馬克·裏朗斯 Mark Rylance以《間諜之橋》“Bridge of Spies (2015)”得奧斯卡獎和金球獎提名,以《狼廳》“Wolf Hall”得金球獎提名(見我的博文“風光不再的《間諜之橋》” )。
邁克爾·基頓 Michael Keaton以《鳥人》“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2014)”得奧斯卡提名和金球獎,以《逃離巴格達》“Live From Baghdad (2002)”得金球獎提名(見我的博文“《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