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機密》不作數 Official Secrets
談到的是2003年美國第二次入侵伊拉克的戰爭前夕真人真事的故事。
隸屬外交部的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的中文翻譯員凱莎琳(凱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飾)在工作中發現一份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份電郵。 要求情報機構尋找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代表私人汙點,這樣就可以要挾他們在聯合國安理會中支持美國入侵伊拉克。出於反對戰爭的原因。她將這一電郵的打印通過反戰組織成員泄露給英國“觀察家報”報社的記者馬丁(馬特·史密斯 Matt Smith飾)並上了新聞。
不用說,這可捅了馬蜂窩。總部派了兩個官方人員負責尋出吹簫者,辦公室裏的人一個個的排查下去,搞得大家心驚膽顫。凱莎琳為了避免同事受到無謂的質詢而自首,並等待檢察院的起訴。
沒幾天,盡管聯合國沒有通過美國的提案,但是布什還是入侵了伊拉克。摧枯拉朽滅了伊拉克軍隊,活抓了薩達姆。
馬丁把凱莎琳介紹給人權大律師本恩(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飾),由於不希望在個人檔案中留下紀錄,凱莎琳拒絕向政府認罪庭外和解。因此本恩必須製定為凱莎琳辯護的策略。
凱莎琳認為她的出發點隻是為了避免死傷多人的戰爭,本恩和他的班子決定從此著手。他們斷定政府起訴的依據就是“官方機密法”中的第一條,即政府雇員不得向外界泄露危害國家安全的機密。而美英出兵的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武器,將對美英兩國造成威脅,所以這次出兵是為了自衛,雖然理由牽強,但似乎也擺的上台麵,至少在法律上過得去。本恩發現了,當凱莎琳送出郵件時,英國政府尚未認為出兵合法,換句話說,她並沒有違反“官方機密法”,她隻是阻止政府違法。因此他們要求公開政府文件以證明凱莎琳的清白和政府犯了戰爭罪。
最後在法庭上,檢察官以無法提供政府機密文件而撤訴。
戰爭中伊拉克死亡人數估計為15萬到100萬。
美英聯軍死亡人數是4600名。
說起來這場戰爭,死了這麽多人,雜七雜八的事情不斷,還惹上了不少麻煩,到今天也沒有完全結束。當然打也打了,殺也殺了,今天再說什麽都沒用了。
在開戰之前,盡管首相布萊爾支持布什,但外交大臣並不認為出兵合法。直到出兵前不久他在訪問美國時候受到了壓力才改變了主意。照本恩的看法,凱莎琳就是那時候送出的電郵,因此她的行為就是製止政府一樁非法行動,無論如何也沒錯。
那段時間,網上也鬧翻了天。美國正因為九一一事件,全國同仇敵愾,非得打一下伊拉克出氣,一片喊打之聲,盡管聯合國先後派出兩個團去伊拉克搜查大規模毀滅武器,把整個國家來個兜底翻都沒找到,其中的一位美國代表都說了薩達姆沒有這些武器。不過這時候布什已經不在乎聯合國說什麽了,他隻要把本拉登和薩達姆拉在一起,就為出兵打下了輿論基礎,至於有沒有什麽武器都不是回事。國會參眾兩院幾乎全票通過。
反過來說,如果在國內,凱莎琳就是硬打硬的犯了叛國之罪,出賣國家機密, 必然會被帶上頂英奸的帽子。幸運的她還能尋到著名的律師幫忙,認認真真打一場官司,依靠法律免除牢獄之災。所謂法治,法治。就是法院不受權威的束縛而有獨立的決斷,這才是所謂的法治,即便一個普通平民也有參與國家大事的權利和機會而不受懲罰,這也是民主中重要的一項,即以法律保障人民的權利,即便是官方的秘密也可以受到挑戰。說起來也是得,法庭隻是決定一件事的對錯,而不是授以政府欺負百姓的工具。
導演加文·胡德 Gavin Hood出生於南非,以《黑幫暴徒》“Tsotsi (2005)”得英國學院獎提名(見我的博文“《天空之眼》帶來的困境”)。
凱拉·奈特莉以《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2014)”和《傲慢與偏見》“Pride & Prejudice (2005)”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以《贖罪》“Atonement (2007)”得金球獎提名。
凱拉和凱莎琳合影
馬特·史密斯以電視劇《王冠》“The Crown”得艾美獎提名。
拉爾夫·費因斯以《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和《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得奧斯卡提名和金球獎提名,以《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公爵夫人》“The Duchess (2008)”和《伯納德與桃瑞絲》“Bernard and Doris (2006)”得金球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