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痕跡》的一生 Leave No Trace
電影改編於彼得·洛克Peter Rock的小說“我的放棄 My Abandonment”。
韋爾(本·福斯特 Ben Foster飾)和他13歲的女兒湯姆(托馬辛·麥肯齊 Thomasin McKenzie飾)倆住在奧勒岡國家公園的大森林裏,除了一個小帳篷,一個煤氣灶,其他幾乎什麽都沒有。這是美國東北部的大森林,長得都是三四人抱的滴滴答答滴水的大樹,地麵上也是濕落落的蕨草,在樹下人都顯得渺小。有時候,他們長途跋涉進城買些日用品,就這樣,他們一天天的過來了。
當然,這不可能永久下去,由於一個跑步人的發現,來了幾個帶著狗的警察把他們兩人抓去了,由於住在國家公園裏是違法的。所以他倆被安排在一個農民家裏,平時幫農民種樹。周末去教堂。女兒除了上學校,還參加了當地的課外小組,她還是挺高興的。不過韋爾卻不吃這套,沒過幾天,他就打了包,拉著女兒出逃了。
當然要逃得遠遠的。他倆先上了長途車,然後路上又搭上了大卡車。在一個大樹林邊上下了車。冒著雨走進了林子。湯姆又累又冷,再加上鞋子進了水,徹底走不動了,他們就冒著大雨在大樹下過了一夜,第二天總算找到一個空屋子歇了下來。
(劇透)
韋爾決定自己一個人先去探索林子。湯姆等到第二天都沒見到他回來,最後她在附近找到暈在樹下的老爸。她奔到路上找到了幫忙。那是幾個遠離人群住在林子裏的人。他們帶回了韋爾並讓他們在一個空房車裏住下。又一次,湯姆和大家交上了朋友。沒幾天,韋爾的老毛病又來了。他開始打包。可憐的湯姆也隻得收拾了自己的行李默默的跟在他後麵。不過沒走多遠,她鼓起勇氣告訴他,自己決定離開他回去了。
最後看到了韋爾一個人從土路轉入了大森林,而湯姆把一個裝滿食物的大口袋掛在樹上,讓路過的流浪者帶走。
看了結尾不知道是悲還是喜。不用說,父女分別是催人淚下的一幕。可以看到韋爾和湯姆的悲傷。但也為湯姆走上自己的道路而感到高興。她不用再跟著韋爾在大林子裏無謂的吃苦和受難了。韋爾由於上過戰場而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PTSD而避開人群是他自己的選擇,但把自己尚未成年的女兒拉進來就過分了。
就我的看法,兩個人大林子裏,能住上一個星期就是個奇跡。如果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住上一天就可以說是個奇跡。久前的電影《神奇隊長》“Captain Fantastic (2016)”也是類似一家人在樹林中生活的故事。我也發過同樣的牢騷(見我的博文“《神奇隊長》放光彩” )。實際上我是大錯特錯。這個故事的前半部是2004年的真人真事。父女倆在一條小溪邊有個遮蓋著地穴。他們還有一小塊地種東西。女兒靠著半部百科全書自學,她還有自己簡單的玩具。老爸是越戰老兵,靠著微薄的複員費支持生活。他們離開了農場後就不知所終。
所以書的下半部是作者想象出來的。這證明了人類的生存能力遠超過我能想象的程度。
書中韋爾反映了許多流浪者的心態,他們寧可受苦受難也不願和其他人混在一起。當她們住在農民家裏時候女兒勸他設法適應新的生活時,他的回答“我們穿他們的衣服吃他們的東西,為他們做工,我們已經適應了”。一副和整個社會對立的態度。當然情願自己獨自一人背個大背包走進大森林裏。不過他還是理解自己女兒,雖然分手,盡管痛苦,他也毫無怨言。幾年來女兒的陪伴就是對他最大的支持。沒有了她,日子肯定難過多了。
再回到韋爾的生活,戰爭讓他患了病。有不少美國的流浪漢就是因為創傷後壓力症而走上了這條路。戰爭不單造成無數士兵和平民的死傷,和對社會的破壞。即使戰後也有不少後遺症。或者可以說,這部片子從側麵批評了戰爭。可以看出森林中的那個小居民點,就有不少退伍軍人,他們寧可住在林子裏的,遠離社會。
這是我最近又一篇關於奧勒岡的電影,總之,比較下來,這是一塊人煙稀少的地方,可以寫出不少人們在大自然中掙紮的故事(見我的博文“好友《賽馬皮特》”)。
“不留痕跡”原來是童子軍的一個用語,就是野營清理後不留任何痕跡。
編導黛布拉·格蘭尼克 Debra Granik以《冬天的骨頭》“Winter's Bone (2010)”聞名,該片得四項奧斯卡和一項金球獎提名。她低調的風格值得欣賞。
本·福斯特是位優秀的性格演員見我的博文“《赴湯蹈火》義不容辭” )。
托馬辛·麥肯齊是新西蘭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