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chuf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編劇工坊》的風浪

(2018-10-31 07:19:09) 下一個

《編劇工坊》的風浪 L'Atelier

 

這是在法國充滿陽光的南方小鎮拉西奧塔不足為外人道的小事。巴黎知名女作家奧莉維亞(瑪琳娜·佛伊絲 Marina Foïs飾)屈尊到小鎮主持了一個暑期編劇工坊。學員來自於小鎮的失業青年。

年輕的學員安東(馬蒂厄·盧奇 Matthieu Lucci飾)正在做他的白日夢,一個古代武士對著太陽射出了三支箭。師生之間討論的聲音打斷了他。他們決定以謀殺懸疑案作為題材寫個故事。可以以不同方麵描寫動機,過程,屍體,地點什麽的。反正不拘形式,想怎麽些就怎麽寫。

 

小鎮有過自己光輝的年代,可惜造船廠關閉了,這曾是當地人的驕傲。師生也提到謀殺現場可以在老船塢裏。奧莉維亞告訴他們,謀殺不謀殺不是最重要,要的是把自己的思想整理出來。反正就是要寫點東西。

 

他們請了船廠的老工人介紹以往船光輝的曆史,看看那些曾經活躍的大吊車默默的躺在那裏。隻是安東寧可自己一個人在船塢裏閑逛,拜訪那些在維修的豪華遊艇。

 

在家裏,安東有時候看看種族主義(?!)的維護法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或者采訪奧莉維亞和介紹她的作品。有時候和自己的表哥幾個朋友鬼混,再就是和同學們聚在一起跳舞,喝酒和抽大麻。

到了交作業的時候,學員們開始朗讀自己的作品。安東的大作卻充滿了血腥和暴戾。最後男主掏出一把AK-47對著人群掃射。同學們都很憤怒。一下子涉及了種族,恐怖分子,中東。一件件都拉出來了。最後都差點打起來了。奧莉維亞認為寫作技巧值得讚賞,但是思路有錯。作者不應該站在凶手的立場而是在對立麵上描繪整個過程。不過安東認為殺手可能除了為殺戮而殺戮外,並沒有什麽明顯的目的。對於一個作者來說,很可能就是作者自己本人的心靈感覺。他還朗讀了奧莉維亞書中的一段話以證明自己。結果被趕出了培訓班。晚上,奧莉維亞去了安東家告訴他還可以回來上課,隻是不要挑釁同學以維持課程的進行。

 

從網上,奧莉維亞發現安東的朋友有右翼傾向。這使得安東認為她窺測了自己的隱私而非常憤怒。她出於對他的恐懼而去調查他。

 

第二天晚上,安東用槍逼迫奧莉維亞到了海邊,不過到了最後,他放走了她,自己隻是朝著月亮開了三槍。在月光照耀下慢慢走回了自己的家。

 

在課上,安東念了自己寫的一篇短文,描寫了“枯躁單調的生活”才使一個人無所適從,才想到殺人,殺任何人,不管什麽人種,什麽宗教,也包括自己。

 

告別了寫作班,安東在船上找到了一份工。

 

一個簡單的故事,被我說的囉囉嗦嗦。其實我看的也挺辛苦,好幾段都反複看才搞懂意思。有趣的是,最近好幾起右翼種族份子開槍殺人,寄炸彈的新聞不斷。安東也同樣接近右翼份子,的確也提到開槍殺人。從他的言語中,他是由於孤獨無聊而多於仇恨才想到殺人,所以最後他沒有下手,或者說,沒有真正想到要殺人。這可能就是他和那些殺人犯的區別。

 

小鎮的船塢的興衰也代表了西方傳統工業的經曆。曾經雇傭過近萬人的大公司最後還是關門了。這對普通的工人真是個打擊。像這樣的公司,往往給雇員以一個歸屬感。不單是養家的工資,就是同事之間的友誼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突然一下子都沒有了。這就是為什麽那個帶領他們的老人充滿了傷感。當然現在在美國,除了政府或者大學雇員外,一般人都沒有這樣的奢望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安東和周圍人的衝突也可以看作是當今美國白左和紅脖子的爭執。隻是安東退卻了,他反思了自己的感覺,化解了矛盾,離開了編劇工坊,一場風波就此平息。但願人間的爭執都可以這樣的平和結局。

 

本片得坎城編導提名。

 

編導:勞倫·岡泰 Laurent Cantet

 

瑪琳娜·佛伊絲以本片和《無懈可擊》“Irréprochable (2016)”,《警員》“Polisse (2011)”, 《達琳》“Darling (2007)”, 《逝去的青春,肮髒的頭發》“Filles perdues, cheveux gras (2002)”得凱撒獎提名。

 

馬蒂厄·盧奇法國年輕演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沒看過呢,謝謝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