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飛越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蕭鴻鈞先生所撰著的《明治維新三十年史》及《日本政俗擷要》兩部重要的著作

(2015-02-12 15:23:13) 下一個
蕭鴻鈞究竟何許人也,這位與“仲氏齊名”的前朝遺老去世使“嶽麓雲蒙”,竟然能引發當時國民政府上層許多軍政要員撰寫悼文悼詞來吊唁於他呢?

蕭鴻鈞父親蕭初薌為當地士紳,學識淵博,蕭鴻鈞幼小脫穎,譽為“聖童”,蕭初薌視為掌上明珠,讓其伴隨身邊“家學”,“迫於生事,年十五即為童子師”。15歲便當上老師在鄉村教學,後去州府考試,屢試屢中又留學於日本,大約在光緒22年時考中進士,時年29歲,即被清政府派遣為奉天省遼南靖縣知事,“壯年從政,宦跡留鴻”,因頗有政績,不久被擢升任為奉天省遼東懷德縣知縣。

; p: M) `- c- m8 q4 h9 B

今吉林省公主嶺市原為懷德縣。清光緒三年設置其縣,到198524日被國務院撤銷,設立公主嶺市,“懷德縣”僅為107年,蕭鴻鈞在懷德縣任知縣時間較長,直至清政府消亡時止。“遺愛在民,德霈遼東”。單就這一點而論,不管再有多麽顯赫的政績,對於一個被國民政府推翻的前朝舊官吏來說,而且還是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他的去世,是無論如何也配不上當時政府赫赫首腦人物來題寫悼詞悼文來吊唁他的。

& E0 W7 O+ q q8 F$ G

在考證蕭鴻鈞先平事跡過程中,不少人這樣提出,蕭老先生之所以受蔣介石等人之青睞,與他四個兒子的地位有關。蕭鴻鈞夫人彭宜人少二歲,生於同治已已年(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二十日,卒於民國八年(1919年)五月三十日,享年51歲。彭宜人德性賢惠,勤儉操家,丈夫長期在外,她在家訓子有方。膝下有四子,原名為:仁璞、仁賓、仁瑋、仁璣。後更名為:肖鼎年、肖鼎元,肖仁瑋,肖勃(號明七)。父親蕭鴻鈞去世時,他們的職務分別為:

& {* P5 J+ F; m9 N+ ?

肖鼎年,50師軍需處科員;肖鼎元,憲兵第三團團副。在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二團八連學滿畢業,與紅軍將領黃公略(政治大隊第三隊)同學。肖仁瑋,漢口市政府科員; 肖勃,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駐美國大使館武官。四人(蔣介石兵敗大陸後,除肖鼎年留在大陸外,其三人去台灣移居美國),後雖有所升遷,尤在抗日戰爭時期立有戰功,但在當時的地位來說,並不十分顯赫,還輪不到蔣介石要為其父題寫悼詞。縱橫家蔣介石手下顯赫的軍政要人雲集,一生除了對抗戰英雄張自忠、戴安瀾的殉國題寫過悼詞外,還從沒有發現過對手下其他人的父母去世時題寫過悼詞之說的。倒是對潭道源的能夠題詞還能牽強附會“有關”地順乎一說。他的題詞是:鬆心老人德象 行 表    譚道源敬題(章)

譚道源,湘鄉橫鋪麒麟村人,1916年任湖南陸軍第三混成旅三團團長,1923年任梯團司令,同年12月,升任廣州討賊湘軍第三師師長。1924年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嗣後任廣東陸軍講武堂教務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五師師長。北伐戰鬥中,率部挺進江西,攻克吉安。1931年任第22軍中將軍長,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35年,譚道源任駐贛第五綏靖司令官,這時,他手下的50師軍需處科員肖鼎年的父親去世,又知蕭鴻鈞老先生在湘鄉極負盛名,同時又均是湘鄉人,故而題寫悼詞,似乎能圓其說。後在1938年,譚道源率領蕭鼎年所在的50師參加了徐洲公戰,與日寇浴血奮戰,立下戰功,這是後話。

% V5 I3 V+ h$ M' Q6 ~5 X

清末民國初年,蕭鴻鈞與其弟肖仲祁(晚清舉人)的文章,品德與才華在湘鄉名聲極盛。“掩藻湘中”,華麗的文章辭藻能蓋住湘中大地,這雖然隻是何鍵一家之說,但據民間傳說蕭鴻鈞僅次於曾文正公(曾國藩), 有“曾文正公再世”一說。兄弟倆合著有《可愧篇》等許多著作及詩詞等,可惜大都散失。

+ l& w3 Z% k: u: v

綜上所述,蔣介石等軍政要人為蕭鴻鈞的去世題寫悼詞悼文的理由似乎都不能成立,那麽,是什麽原因促使他們而不吝嗇筆墨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筆者。隨著考證的深入,終於有了重大發現。

2 |* b2 l6 u* G. G4 c/ F: n0 i

蕭鴻鈞去世後,湖南省民國政府主席何鍵為其贈送一副瓷棺,由肖仲祁主筆撰寫了墓誌,請湘潭縣著名石匠尹佩啟、尹佩清兄弟刻碑,墓誌碑為三塊,並取下了拓片。蕭鴻鈞入棺時,木棺套瓷棺厚葬,外以糯米攪兌石灰構築,比水泥還牢固,葬於現今潭市鎮新樂村神仙塘山坳。後幾經盜墓賊盜墓,還爆炸過一次,都沒打開墓穴,墓誌碑應在裏麵安然無恙。取下的拓本拓片散失在民間,由於年久,嚴重殘缺不全,難以辨認,但其中一頁還能依稀認出:“……編明治維……三十年史及日本政俗……內傳誦殆編會東三省……奇疏調視學遼南所至……”。

2 U M( x8 t9 V: A( Q1 v

不久,又有了新的發現,長沙名人陳繼訓在蕭鴻鈞去世時寫了悼文,簡略記述了蕭的生平,其中寫道:“…… 乃偕弟理衡鼓篋東瀛,詳考彼邦政教法律,得失之故,深知其民俗強弱之源,昕夕搋搋纂《明治維新三十年史》,《日本政俗擷要》二書,流播海內,祛部瀹知而華問亦益隆起,名公钜卿交章論薦……”。據此,令人恍然大悟。原來蕭鴻鈞先生憂國憂民,深知清政府之腐敗無能,在日本留學期間寫出了上述兩部重要著作,“流播海內,祛部瀹知而華問亦益隆起”,他渴望中華民族之“隆起”,把外國之先進思想及革新成果傳播於中國,喚起民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與作用,這才是他一生追求的數代中國人夢寐以求之“隆起”(崛起)的奮鬥目標之精髓所在。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明治維新三十年史》及《日本政俗擷要》二書,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療仲凱等人讀後得益匪淺,大加讚賞,尤以胡適多次讀後感觸頗深,著有讀後隨筆之感想。

* n1 e5 l, {& J& ~% o5 g

蕭鴻鈞在東北懷德縣任知縣期間,還著述了有關東三省方麵的人文地理等著作,“著述自見,不以事功”,可見他在不遺餘力地研究和考證中國人文曆史花了不少精力的。不久為裁決一樁韓國、日本、奉天所牽連的國際公案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來,據傳他對支援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作出過一定的貢獻。所以在他去世後,國民政府的首腦人物紛紛為其題寫悼詞悼文進行吊唁的事就不難理解了。蕭鴻鈞先生所撰著的《明治維新三十年史》及《日本政俗擷要》兩部重要的著作對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對推翻腐敗的封建專製王朝起到了什麽樣的潛移默化思想指導和進程作用,這些,是亟待於認真進行考證與研究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