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飛越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ruch:Violin Concerto No.1 in G Minor)

(2015-01-30 06:41:39) 下一個
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ruch:Violin Concerto No.1 in G Minor)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3789530101iw6h.html (太好聽了!)

 

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ruch:Violin <wbr>Concerto <wbr>No.1 <wbr>in <wbr>G <wbr>Minor)

 

 

    布魯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No. 1,G 小調,作品 26 號,完成於 1866 年。1866 年 4 月 24 日在科布倫次音樂院首演,獨奏是克尼斯勞。首演後,布魯赫曾征求當時的小提琴大師約阿希姆的意見進行修改,然後把這首作品獻給約阿希姆。作品共 3 個樂章:

1. 前奏曲,G 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


    木管樂器在定音鼓伴奏下以平靜的樂句及小提琴任意的宣敘調華彩開始,加以反複發展後,獨奏小提琴演奏強有力的第一主題和柔美的第二主題,弦樂以優美的對位發展開。
發展部是稍減慢之後恢複原速之前兩小節開始,第一主題在第一次呈示的伴奏音型以原速出現,然後混入第二主題一起發展,主奏小提琴華麗地活躍。

2. 慢板,降 E 大調。


    開始時,第一小提琴持續由前樂章帶來的降 B 音,在弦樂和弦伴奏下,主奏小提琴奏出冥想性主題。這個樂章共有 3 個主題,他們自由地交替出現並交織在一起,第二個主題特別具有幽思綿綿的問道。樂章逐漸以獨奏樂器的一陣陣飛快掠過的琶音與優美的裝飾進入熱情的高潮,結束部分將第二主題帶了回來,這是一次狂熱的高潮,然後又出其不意地退去,歸於寂靜。

3. 終曲,有力的快板


    這個樂章的正主題是具有大量雙音與四音和弦的熱烈的舞蹈音型,它頗像回旋曲與奏鳴曲的自由結合。小提琴與樂隊都有熱情發揮的段落,但總的情緒是光輝與激情。最後為急板,一氣嗬成結束。

    這首第一號G小調,OP.26,完成於1866年,1866年4月24日在科布倫茨音樂院首演,獨奏是克尼斯勞。首演後,布魯赫曾征求當時的小提琴大師約阿希姆的意見進行修改,然後把這首作品獻給了約阿希姆。這首作品共包括3個樂章:1.前奏曲,G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先由木管樂器在定音鼓伴奏下以平靜的樂句及獨奏小提琴任意的宣敘調華彩開始,加以反複發展後,獨奏小提琴奏強有力的第一主題和嬌柔而優美的第二主題,弦樂以優美的對位法展開。發展部是稍減慢一點之後恢複原速之前兩小節始,第一主題在第一次呈示的伴奏音型以原速出現,然後混入第二主題一起發展,主奏小提琴華麗地活躍。2.慢板,降E大調,開始時,第一小提琴持續由前樂章帶來的降B音,在弦樂和弦伴奏下,主奏小提琴奏出冥想性主題。這個樂章共有3個主題,它們自由地交替出現並交織在一起,第二個主題特別具幽思綿綿的味道。樂章逐漸以獨奏樂器的一陣陣飛快掠過的琶音與優美的裝飾進入熱情的高潮,結束部分將第二主題帶了回來,這是一次狂熱的高潮,然後又出人不意地退去,歸於寂靜。3.終曲,有力的快板,

    這個樂章的正主題是具有大量雙音與四音和弦的熱烈的舞蹈音型,它頗像回旋曲與奏鳴曲的自由結合。小提琴與樂隊都有熱情發揮的段落,但總的情緒是光輝與激情。最後為急板一氣嗬成地結束。

 

    布魯赫(Max Bruch,1838—1920),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布魯赫先是指揮家,1880—1883年曾任英國利物浦愛樂協會指揮,1883—1890年任布雷斯勞管弦樂協會會長,1892—1910年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作曲教授,他作有3部歌劇、3首交響曲與大量合唱曲。

    馬克斯·克裏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德語:Max·Christian·Friedrich·Bruch,1838年1月6日-1920年10月2日) ,德國浪漫樂派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布魯赫出生於科隆,在那裏他師從作曲家Ferdinand Hiller接受早期的音樂教育,然後在曼海姆、科布倫茨、柏林等地從事音樂教學和指揮,1880年-1883年擔任the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Society指揮,從1890年到1910年退休之間,他在柏林音樂學院(Berlin Hochschule für Musik)教授音樂,培養出一批有名望的學生;布魯赫的音樂代表作有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等。

 

    1838年生於德國科隆一個警官家庭,從小從業餘歌唱家的母親那裏學習音樂。自幼天資特異的布魯赫年僅11歲就寫出了第一部完整的“作品”——《E大調七重奏》。14歲那年,他因獲得法蘭克福的莫紮特基金會獎而嶄露頭角,20歲時根據歌德的詩歌《玩笑、詭計和報複》創作了第一部歌劇,並在科隆當地上演。1862-1864年,他在德國另一城市曼海姆創作了他的成名作——歌劇《羅萊拉》,這部取材於有關萊茵河女妖的民間傳說的舞台作品在1860年代後期曾經一度風行;但在1870年他根據莎士比亞的傳奇劇《冬天的故事》而作的另一部歌劇《赫米奧內》在柏林上演失敗後,布魯赫再未涉足這一領域。和《羅萊拉》大約同時誕生的康塔塔《伏裏施喬夫》(Frithjof)也十分有名,以致長期以來他在德國被視為一位優秀的合唱作曲家。

 

    1865-1867年,布魯赫擔任德國科布棱茨宮廷的樂長,在此創作了他最為人所知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並與當時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如大衛、約阿希姆、薩拉薩蒂等人結下了深厚的交誼。受到這些演奏家的影響與啟發,布魯赫後來又為小提琴寫作了大量作品,但除了《蘇格蘭幻想曲》之外不幸大都被遺忘了。
 
    從1870年代後期開始,布魯赫先後在柏林、利物浦、布雷斯勞等地擔任樂隊指揮。這一時期的清唱劇《奧德修斯》、《鍾之歌》、《阿基留斯》和《摩西》因為迎合了德國統一後的民族情緒而受到歡迎,但在德國之外卻鮮有聽眾。從1890年起,他一直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教授作曲達20餘年。這一時期,布魯赫培養了不少學生(其中包括20世紀重要的英國作曲家沃恩-威廉姆斯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並作為出色的音樂教師享有大名,然而他和新德意誌樂派在創作觀念上的衝突和個人恩怨方麵的糾葛以及勃拉姆斯巨大的影響力卻使他遠離了浪漫主義音樂的主流視野,作為作曲家的成就逐漸被遺忘(雖然他一直堅持創作,直到臨終前一年還寫出了《A小調弦樂五重奏》)。
 
    布魯赫還曾先後被劍橋大學、柏林大學、布雷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08年獲普魯士藝術與科學榮譽勳章。
 
    布魯赫盡管不屬於19世紀後半葉影響巨大的民族主義潮流,但他和勃拉姆斯一樣熱愛民歌,善於從民歌中吸取創作素材。在他中期以後的作品中,更是對歐洲各地的民間音樂情有獨鍾,致力於表現具有幻想色彩和神秘感的音樂意境。
 
    20世紀傑出的美國音樂學家保羅·亨利·朗在有關西方音樂文化的裏程碑式的著作《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中,稱布魯赫為一連串“恪守門德爾鬆的古典主義理想,調和了一些舒曼的浪漫主義,同時添加了北方德國交響樂的學院主義”的作曲家之一,並認為這些作曲家“整個構思仍然是純音樂的,不受文學或其他音樂以外的影響。他們一方麵固守舊日的原則,同時也采用一些較新的語匯,但他們終不能逃出折衷主義的範疇,他們的作品很快就過時了。”在19世紀浪漫主義風起雲幻的風騷更替中,布魯赫是一位低調的折中者,他的個人風格成熟較早,並且一直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即便是從晚年創作的室內樂中也聽不到任何新潮流的印記。
 
    他有著純熟的技巧和動人的樂思,在曲式思維上也不乏創新,但對時下甚囂塵上的主流卻格格不入,僅憑音樂本身的悅耳音響打動聽者,這樣的創作態度決定了他的作品無法像李斯特、瓦格納、布魯克納和馬勒那樣出眾誘人;同時,他的作品也缺乏勃拉姆斯那樣的深邃而富於變化的內在情感,每每以簡單明快的表情和樂觀開朗的情緒為主。
 
    布魯赫是一位有著高超的創作技巧、獨立的個人風格,亦不缺乏革新意識的藝術家,這從他不多的幾部已經成為音樂會保留曲目的經典中可以感覺到。而他流麗優美、明朗健康的旋律讓人過耳難忘,作品中淺顯而深具異國情調的標題內涵又帶給人無限的遐想,華麗的技巧深受獨奏家們的青睞;畢竟,隻有那些被認為真正反映了時代精神和特定環境中複雜的人類境遇的藝術品才能在時間的長廊中獲得不朽的聲名。
 
    從某種意義上講,布魯赫式的作品卻更接近普通聽者的內心需求,更能滿足純粹以傾聽為目的的欣賞活動,更能依靠音樂音響本身獲得大眾的認同。
 
    音樂的價值與接受是多元並存的,經典的產生總是離不開特定的文化語境和社會心理,在仁山智水之間又總是伴隨時代的變遷和風格的更替,作為一位有著強烈古典主義美學觀念的19世紀作曲家,布魯赫的作品有理由在今天贏得越來越多的欣賞與共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