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飛越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德國低音男中音漢斯 霍特(Hans Hotter)

(2015-01-28 13:30:02) 下一個
漢斯•霍特(Hans Hotter),歌唱家兼歌劇導演,生於1909年1月19號,卒於2003年12月6號,享年94歲。
雖然是個躊躇不決的後起之秀,德國出生的低音男中音漢斯•霍特(Hans Hotter)過去50年來的豐功偉績可謂是曆曆在目。對超過兩代的歌劇迷們而言,他絕對是偉大瓦格納低音男中音角色令人難忘的詮釋者:沃坦,《帕西法爾》中的古爾內曼茨和漂泊的荷蘭人,當然還有他演唱舒伯特《冬之旅》中心智發瘋的追求者。
然而最先他並沒有打算成為一名歌手。就學期間他立誌當一名指揮,19歲時報考慕尼黑大學研習哲學,包括音樂學。同時,他也進入當地的音樂大學學習鋼琴和管風琴,在意識到自己及應該加深對聲樂的了解之後開始上聲樂課程。日後對他產生深遠影響的老師馬修•呂莫(Matthaus Römer)很快察覺到年輕霍特歌聲與眾不同的美感和潛力。在老師的敦促下,霍特選擇了聲樂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這其中有呂莫對他的信任,也有以演唱來贍養家中喪父的老母分擔經濟拮據的因素。
幼時的霍特在巴伐利亞過著正常健康的孩童生活,熱愛足球和戶外追逐遊戲。他出生在緬因州的奧芬巴赫,早期在Spessart山丘上的小農宅內度過。他當建築師的父親在霍特僅7歲時故世,母親遂攜兩子回到慕尼黑。大兒子後來成為一名天主教牧師。
音樂始終是霍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他小時候則是簡樸的德國民謠。父親會演奏琉特琴,鼓勵孩子們隨著演唱。在麥克斯健身房,霍特受到音樂教授約瑟夫•薩姆博士的開蒙,當薩姆搬走後,漢斯便接替他成為當地教堂的管風琴師兼唱詩班指揮。
一確定演唱的目標後,21歲時他就得到了第一份工作,雇用他的是Troppau的歌劇院。他在Troppau和布萊斯勞分別呆了一個演出季後來到了布拉格,生活愉快,成果累累。1934年,他直接來到了漢堡。
霍特演唱的曲目廣泛,很快就成為年輕男中音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他長相英俊,身材修長(身高6英尺4英寸),風度翩翩,幽默十足,身邊不乏狂熱支持者,但為他贏得尊敬愛戴和歌劇導演們注意的還是他的歌聲和藝術修養。其中之一便是當時慕尼黑歌劇院音樂總監克萊門斯•克勞斯(Clemens Krauss)。克勞斯自從在布拉格聽了霍特的歌聲之後就開始關注他。1937年,霍特受邀在自己的第二故鄉慕尼黑成為當家男角。30年代中期,霍特進一步拓寬曲目,包括亨德爾《儒熱•凱撒》中的皮紮羅,保利斯•戈德諾夫,法爾斯塔夫,《奧賽羅》中的伊亞格,鬥牛士埃斯卡米洛,《醜角》中的托尼奧,《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伯爵,《萊茵的黃金》中的沃坦和流浪者。然而直到1941年他才涉足《女武神》中的沃坦。
慕尼黑也見證了霍特與克勞斯和理查•施特勞斯之間精彩紛呈的歌劇合作。他與兩位大師都關係密切,愛戴之重多了份敬重。1942年,他在施特勞斯的歌劇《隨想曲》的全球首演中飾演奧利維亞,幾年之前則在《和平之日》(Friedenstag)的首演中演唱男主角。施特勞斯《妲奈之戀》(Die Liebe der Danae)中的朱比特一角就是專門為霍特而寫。但無奈1944年8月的歌劇原定首演前夜,納粹黨在希特勒遭到暗殺未遂後關閉了所有演出場所(後來為大量觀眾觀摩的彩排就被當作了歌劇的首演)。
二戰爆發前幾個月,霍特在維也納首次登台,出演《莎樂美》中的施洗約翰,幾天之後在《儒熱•凱撒》中演唱,緊接其後的便是《和平之日》的奧地利首演。霍特與維也納的愉快合作就此開始。1939年至1970年,他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成員(1934年到45年在漢堡歌劇院,1937年到72年在慕尼黑分別供職)。戰爭結束後,雖然藝術成就不容忽視,霍特還是被排斥在了盟軍的演出之外。歌劇院照常營業,他則花了好幾年乘著幽暗的火車穿梭在慕尼黑,維也納和漢堡之間。
1936年,他娶了年輕的演員海爾加•菲舍爾(Helga Fischer)為妻,兩人在漢堡相識。次年兒子出世,1939年出生的女兒加布裏埃爾後來則嫁給了理查•施特勞斯的曾孫。海爾加在餘生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全力輔佐漢斯的歌唱生涯。她於1998年7月故世。晚年的霍特總是提到每次戰爭過後,與其說是政客和官僚,倒不如說是藝術家和運動員成為了與以前敵對國家溝通的首批大使。事實上,霍特便是身體力行,在曾經的敵人麵前廣受好評:1947年與維也納歌劇院在倫敦;1948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1950年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也許是在這些曾經的敵對國家操勞過度的海外巡演所致,霍特的聲音開始產生可怕的“顫抖”,歌唱生涯的前途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看似走到了盡頭。然而憑借一向嚴格的自律,勤奮努力和音樂才能,他總算戰勝了發聲問題。到1950年,過去的陰影真的是揮之不來了。
隨後就是歌唱家輝煌的瓦格納時代。他演唱的沃坦光芒四射,表演上夾雜著人類的自傲,憤怒,溫柔和神一般的痛苦,使之成為衡量他人演唱沃坦的準繩。1952年到1958年,拜羅伊特《指環》中的沃坦一角全部由他包攬,同時也在瓦格納的故鄉以同代人中最完美的古爾內曼茨,安福塔斯和漢斯•薩克斯聲名較著。在倫敦,許多年來他都以沃坦出名,也以沃坦備受愛戴。在慕尼黑和維也納等地,他飾演的重要角色諸如《唐•卡洛斯》中的大檢查官和《帕裏斯特裏納》中的紅衣主教伯萊米奧(Borremeo)。1972年在巴黎歌劇院,他舉行了《女武神》沃坦的告別演出。
霍特終身對純音樂的偏愛——區別於歌劇——在演唱藝術歌曲中可見一斑。50年代以後,他便增加了藝術歌曲在自己演唱生涯中的份量,並展開世界巡演。他演唱的施伯特《冬之旅》堪與沃坦旗鼓相當,在一次日本巡演中三周時間內演唱了8場《冬之旅》。與生俱來的天賦能夠讓他在不犧牲旋律性的前提下表達出歌詞的意境和情感。
20多年來,霍特也會製作一些歌劇。他曾經在60年代製作過倫敦的《指環》全集,指揮是索爾蒂爵士,在維也納,慕尼黑,漢堡和多特蒙德等地也屢次製作歌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瓦格納歌劇,有時也有例外。比如1981年他便在美國芝加哥製作了自己的最後一部歌劇——《菲戴裏奧》。漢斯的出發點很明確,即是要表達出作曲家和腳本作者的意圖,所以他的舞台製作從來沒有受到過像出色歌唱家那樣惹人注目,然而許多人談到他時便會感激不盡。他憑借罕見的天賦能以自己的方式激發歌唱家。
生命末年,霍特又挑起了另一個角色,這回是勳伯格《古列之歌》中“夏風”的旁白。他的聲音漂浮在音樂之上,為他獲得了又一輪名聲,尤其是在1994年英國“逍遙音樂會”開場音樂會的表演,贏得好評無數。
霍特的母親曾經講兒子成為“天生的教師”,晚期的霍特便從私人授課和全球各地的大師辦中嚐到了酸甜苦辣。一句他經常跟學生講的話能夠畫龍點睛地為他的謙遜和幽默聊作總結:“記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努力讓人不要對你厭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