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補益之劑-補陽

(2015-07-02 18:01:12) 下一個

補腎補陽

腎氣丸                   腎氣丸補腎陽虛,地黃山藥及茱萸;苓澤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溫煦。
濟生腎氣丸               濟生加入車牛膝,通調水道腫脹祛。
十補丸                   腎氣丸中加茸味,填精補陽總能扶。
右歸丸                   右歸丸中地附桂,山藥茱萸菟絲歸;杜仲鹿膠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右歸飲                   減去鹿膠與歸菟,加入甘草作湯服;方名稱為右歸飲,扶陽更把陰寒逐。

金匱腎氣丸(張仲景)   治腎祖方。
(金匱要略))

  【歌訣】
            金匱腎氣治腎虛    熟地淮藥及山茱
 
           丹皮苓澤加附桂    引火歸原熱下趨
 
           濟生加入車牛膝    二便通調腫脹除
 
           錢氏六味去附桂    專治陰虛大有餘
 
           六味再加五味麥    八仙都氣治相殊
 
           更有知柏與杞菊    歸芍參麥各分途

【組成】 幹地黃八兩(24克)  薯蕷(即山藥)  山茱萸 各四兩(各12克)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各9克) 桂枝 附子各一兩(各3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日2次,每服9克。
【功用】 補腎助陽。
【主治】腎陽虛損。症見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 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 泄,舌淡胖,脈虛弱等。
【方析】腎陽不足為本方主證。方中幹地黃滋補腎陰, 少加桂、附助命門之火以溫陽化氣,乃“陰中求陽”之意, 重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共為君藥。山茱萸、山藥補肝益 脾,化生精血,為臣藥。澤瀉、茯苓利水滲濕,並可防地黃 之滋膩;丹皮清泄肝火,三藥於補中寓瀉,為佐藥。諸藥相 合,不燥不膩,振奮腎陽,氣化複常,諸症自愈。
【附方】
(1)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即本方加車前 子、牛膝而成。
功用:溫補腎陽,利水消腫。  主治:腎虛水腫,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2)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即本方減桂、附。
功用:滋補腎陰。
主治:小兒先天陰虛,及男婦腎陰不足,腰酸足軟,自 汗盜汗.咳嗽發熱,耳鳴咽幹,以及失血失音等症。

(3)麥味地黃丸(原名八仙長壽丸(《壽世保元》)即 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麥冬而成。
功用:滋補肺腎。
主治:肺腎陰虛,或喘或咳者。若去麥冬,名“都氣 丸”,治肺虛勞嗽,甚至喘不得臥。

(4)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而成。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脊竣痛,遺精等症。

(5)杞菊地黃丸(《醫級》)即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功用:滋養肝腎。
主治:兩目昏花,視物模糊,或眼睛幹澀,迎風流淚等症。

(6)歸芍地黃丸(《症因脈治》)即六味地黃丸加當歸、 白芍而成。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相火內動,頭眩耳鳴,午後潮熱,或 兩脅攻痛,手足心熱等。

(7)參麥地黃丸(驗方)即六味地黃丸加人參、麥冬而成。
功用:滋補腎陰,益氣補肺。
主治:肺腎兩虧,咳嗽氣喘,內熱口燥等。

按:腎氣丸與寄生腎氣丸均俱溫補腎陽作甩,但後者加 用車前子、牛膝,其利水消腫作用增強,多用治陽虛水腫、 小便不利等症。六味地黃丸是宋.錢乙在腎氣丸基礎上,減附、桂而成,為治療肝腎陰虛祖方。以下六方均由此方加減 而來,均俱滋補腎陰作用。其中麥味地黃丸偏於滋腎斂肺,適用於肺腎陰虛之喘嗽;都氣丸偏於滋腎納氣,適用於腎虛喘逆;知柏地黃丸偏於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之證;杞菊地黃九偏於養肝明目,適用於肝腎陰虛,兩目昏花之證;歸芍地黃丸偏於滋腎陰,養肝血,適於頭眩耳鳴,兩脅攻痛之證;參麥地黃丸偏於滋補腎陰,益氣補肺,適用於肺腎兩虛,咳嗽氣喘之證。



歸飲:補腎命。腎陽不足。症見氣怯神疲,腹痛腰痠
(
《景嶽全書》
  【歌訣】
      歸飲治命門衰   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淮山枸杞子  便溏陽痿服之宜

      左歸飲主真陰弱   附桂當除易龜麥

  【組成】熟地二、三餞(930炒山藥二錢(9 枸杞子二(9山茱萸一(6 炙甘草一、二(3肉桂一、二(3-6 杜仲二(9製附子一、二、三(6-9)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腎陽,填精補血。

  【主治】腎陽不足。症見氣怯神疲,腹痛腰痠,肢冷脈,舌淡苔白,或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

  【方析】本方主證為腎陽不足,門火衰。方以附子、肉桂溫養腎陽,為君藥。熟地、枸杞子培補腎陰,取其陰中求陽”,助君藥化生腎氣,為臣藥。山藥、山茱萸補脾益肝,斂澀精;杜仲壯益精,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從腎氣丸化裁而成,益火之源的方劑。

  【附方】左歸飲(《嶽景全書》)由右歸飲減附子、肉桂、杜仲,加茯苓而成。

  功用:補益腎陰。

  主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症見腰痠遺精,口燥盜汗,紅少苔,細數。

  按:本方源於六味地黃丸,為純甘壯水之劑,重在補左腎腎陰,故稱。右歸飲則源於腎氣丸,重在補右腎門之火,益火之源”,故名。  景嶽原方,歸飲藥味比右歸少桂、附、杜仲,龜板、麥冬,有茯苓,與歌訣有異,今據原書改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