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頭腦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個人資料
正文

清末60年 - 中篇:潮起(6)

(2014-11-16 22:23:15) 下一個

編練新軍
甲午中日戰爭陸戰的失敗,證明曾被清朝所倚重的湘軍/準軍等團練武裝早已不堪大用。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全麵采用德國編製,編練新式陸軍。到1905年底,新軍略有小成。
清末新軍從建製,裝備,管理,訓練等全盤西化。
建製上采用現代模式
裝備也是盡量與西方看齊。擁有馬步槍、機關槍山炮等等。
除了建製和裝備外,在組織形式,指揮訓練,人才培養等方麵,通過引進來(引入外籍教官),走出去(出國留學,到德國軍校深造)等等,全麵向西方靠攏。
從現代的觀點來看,清末新軍從戰鬥力(Strength)和組織度(Organization)來看,比舊式的軍隊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等待解決:新軍為何而戰?
軍隊的職責是保家衛國。如果外敵入侵,軍隊去抵抗侵略者,是理所當然職責所在。可是在和平的時期,情況就比較複雜。
清朝一開始倚仗的國家正規軍,是八旗和綠營。這些人是脫產的世襲軍人。除了當兵,沒有別的出路。文化水平低,思想單純,當兵就為了混口飯吃。雖然戰鬥力差,但對朝廷忠心耿耿。
太平天國動亂後,湘軍/準軍等團練興起。這批士兵主要來自淳樸的山民,思想也比較單純。軍官主要是讀書人,飽受忠君愛國的傳統思想的熏陶,對朝廷也很忠誠。他們參軍的主要原因是保衛地方免受太平軍劫掠。經過十幾年的戰爭,活著的人都變成老兵油子,暮氣沉沉。承平時期,軍隊聽命於統帥(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大帥)及各營長官,朝廷也不便插手。軍隊已經有軍閥化的苗頭,但因為統帥對朝廷忠心,所以依然可以放心使用。
新軍同上麵的舊式軍隊不一樣。新軍對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普通士兵有不少讀書人。軍官中,海歸派的比例很高,肚子有幾滴洋墨水。他們正處在血氣方剛的青年時代,世界觀人生觀等還未形成,而且很愛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在清末新軍訓練成軍的過程中,有兩位人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號稱北袁南張。而他們不同的治軍思路,也造成了不同的曆史影響。
袁世凱,出生於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小時候他就立誌出人頭地,但屢次鄉試不中,逐投筆從戎。1882年,袁世凱在朝鮮平定親日派的政變,開始嶄露頭角。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袁世凱得到朝庭重用,在天津開始編練新軍。1901年,袁世凱接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同時,繼續開展編練新軍的工作。1905年,袁世凱編練的北洋六鎮(即6個野戰師,共7萬人)正式成軍。
袁世凱有極強的私心,把軍隊視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在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他通過軍事學校培養人才,在軍中安插大量親信;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方式(如封建迷信,結拜等),恩威並施,使士兵們對他感恩戴德,把袁世海當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以致時人有雲,北洋軍隻知袁某人,不知有朝庭。
袁世凱在軍隊中為所欲為,主要是欺負朝庭缺乏懂軍事的大員。進入20世紀以後,清軍中的宿將大多凋零,榮?、劉紳一等將領相繼去世,執撐朝庭兵權的都是些沒見過世麵的滿洲權貴,黃毛小子。他們在練兵過程中,被袁世凱架空了實權,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因此,雖然北洋六鎮後來被朝庭收回,納入中央軍的體係,可是依然被袁世凱暗中所控製,對袁世凱言聽計從,對朝庭聽宣不聽調。
相對於袁世凱的以弄權為目的的練兵,假公濟私;張之洞練兵的目的就單純得多,那就是富國強兵。
甲午中日戰爭後,張之洞開始編練湖北新軍。其指揮,編製、裝備、訓練等同北洋軍大同小異,但有幾點不同。
張之洞是讀書人出身,很喜歡招募年輕的學子入伍。而且張之洞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沒有在軍中建立自己的派係,而是唯才是舉,吸收了很多海歸派入伍。
軍隊是社會的縮影,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而自立。北洋軍駐紮在相對封閉社會經濟比較落後的北方,士兵純樸,容易受到上司控製,對上級唯命是從。
湖北新軍駐紮在繁華的武漢三鎮附近,臨近外國租界,容易接觸新的事物,思想。加上湖北新軍士兵文化水平高,讀書人也多,很容易影響新軍的思想。革命黨乘機而入,在新軍中發展會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ilovenz 回複 悄悄話 袁世凱治軍還是很有本事的,而且新政也作的有聲有色。由於他不是讀聖賢書長大的,所以頭腦裏的條條框框比較少,對清庭自然沒有那份愚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