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玉琮 YuCong】

(2015-10-22 21:04:59) 下一個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

璧、圭、璋、璜、琥  被稱為六種禮器,古人謂之“六瑞”。

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周禮》)的禮器。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這種戰國秦漢間經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有的學者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征,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其用途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係統中,成為禮器或葬器。

       玉琮的造型是內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師也常用劣質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來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凶驅鬼。   

       玉琮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玉琮於墓葬中出土時有如下特征:墓葬規格高,規模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於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現象。

 

 

 種種現象說明琮式與原始宗教及祭祀禮儀密切相關,它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之上層人物, 從發掘現場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顯示生前的一切,用於隨葬恰好說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財富與權勢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種葬製。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最多。

 

玉琮之王  高49.7厘米 上寬6.4厘米 下寬5.6厘米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發現於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鎮而得名。其主要分布於江浙、上海一帶,距今約5300~4000年左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玉琮上端上部正中陰線刻日月紋 。每節上下間距也幾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獸麵紋的構圖也基本相同。每兩個轉角的紋飾組合成完整的獸麵,既生動且富有變化。

 

 

銀鷹座帶蓋玉琮 這個玉琮 和獨特

戰國  通高7.5厘米 琮射徑6.3厘米 孔徑5.5厘米。 1965年江蘇省漣水縣三裏墩西漢墓出土。

琮係西周製品,黃玉受沁,形呈扁方柱體,外方內圓,光素無紋,有矮短的圓口的射。上覆圓形銀蓋,頂心粘嵌扁圓弧凸水晶一枚,蓋沿一周透穿四組八個小孔;

下配四鷹足鎏金銀座,鷹作張口、展翅、站立壯,遍飾精刻紋飾。蓋、座係戰國製品,出土於西漢墓中。器內有煙熏殘跡,係作香熏用。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資料蒐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