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陳洪綬的人物工筆小品,我大概是在大二期間畫的。
那個時候沒有網絡,找資料非常的不方便,學院的圖書館有很多畫冊是不許外借的。好的畫冊就必須要買,一本國外的畫冊都是幾百塊一本,那時父母的工資也就是二三百一個月,壓根就不敢開口,常常站在外文書店裏麵站著看書。
這張畫就是在外文書店看到的,在出版的外文版中國藝術介紹畫冊中。印刷質量明顯就很好,可是也要好幾十元,看看也就算了。過了沒多久,居然打折出售,大約是翻爛了也賣不出去,隻賣10元,我咬咬牙就買了回來。
這張畫至今不知道叫什麽名字,我用黃絹臨摹的,黃絹的顏色比較接近,就不想再底色上麵再畫了。臨摹畫的過程比較快,好像沒兩天,真正費時間的是提款。
臨摹那個提款不是用筆直接寫出來的,而是用鉛筆先雙溝,然後著色,用墨染出來的。那就費事了,這幾行字比畫的時間還多。流傳下來的最著名的書法蘭亭序,就是唐太宗命馮承素用雙溝的方法臨摹的,這種方法可以將書法的濃淡都表現的很好,大約是古代最費時間,也是最接近原作的複製方式了。
我自己用自動鉛筆來雙溝,再用墨色來染,記得大概染過三遍,看原畫師可以看到不同的墨色深淺的,當然由於是雙溝,字的筆畫粗細比較原作,會顯得稍粗些,這是一個不足的地方。
這在我是第一次這樣用雙溝,也是最後一次,太費工夫了。
這張畫裱好以後一直掛在牆上很多年,大約九十年代中後期,一位日本學者到我家中做客,看到這張畫後極其喜愛,就買下帶走了。
這是帶是用膠片相機拍的,又用數碼翻拍,模糊得很,顏色也偏得厲害。
這是網上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