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淨土

認識人生, 駕馭人生, 超越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莊嚴淨土分第十

(2021-12-27 06:57:24) 下一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莊嚴淨土分第十

元寶

莊嚴淨土分第十

      【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fǒu)?。”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fū)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譯語】第十章 心無所住 是為真心

      佛陀繼續對須菩提道:“說說你的看法,如來我過去在燃燈佛的道場中[修菩薩行,]①,你認為我得到燃燈佛的大法了嗎?”

      “沒有,世尊啊!您在燃燈佛那裏,的確沒有學到什麽佛法②。[實是自修自悟。]”須菩提[本著深見法性的理解],回答佛陀。

      佛陀又問:“須菩提,說說你的看法,菩薩發心莊嚴佛所住的國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莊嚴呢?”

      [本著般若性空的正見,]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啊![以我所體悟諸法性空的道理,其實並沒有真實的佛土可莊嚴,也沒有真實的能莊嚴之法]。這是什麽道理呢?因為[真實的莊嚴不能著相,全在淨心。]所謂莊嚴佛土,並非真實存在,隻不過順應世俗,假稱為莊嚴而已③。”

      佛陀說:“須菩提,正因為這樣,凡修大乘般若行的大菩薩,都應當這樣做才能生起清淨心,那就是不要貪戀美好的色相來生清淨心,不要貪戀悅耳的聲音、芬芳的香氣、鮮美的滋味、適意的觸覺、任意的想象來生清淨心;應當忘記六塵境界相,虛妄執著之心沒有了,才能生起本性具有的清淨之心④,[隻有這樣才能造集清淨的因緣,出現清淨莊嚴的國土]。”

      佛陀又問:“須菩提,譬如說有這樣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⑤那般地高大,你的認為怎麽樣,此人的身體算不算高大呢?”

      須菩提回答說:“那實在是高大極了!世尊啊![但也不是常人能理解的,]這是為什麽呢?因為此身雖然無比的高大,[畢竟是四大五蘊假合的,有生滅變化,終受輪回之苦],所以佛陀說非身——不是究竟常住的清淨法身,[真法身包括太虛,周藏法界,無相無住,豈是須彌山所能比量的嗎?]這隻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⑥

      【注釋】①燃燈佛是釋迦牟尼因地中的授記之師。據《本行集經》與《瑞應經》記述,釋尊因地修菩薩行時,名善慧仙人,在第二阿僧祗劫將滿之際,在雪山南麓,從珍寶梵誌(古印度出家修行的一種外道)修學,為五百大弟子中的上首。一天,善慧仙法學滿,辭師返家,在歸途中適逢“無遮大會”,得結緣金五百,欲送往師處,以報答師恩。路上經過蓮華園,見城中市容整潔,陳滿香花燈果,氣氛莊嚴肅穆,心中詫異問道路人,方知是為了迎接燃燈佛。他想:佛是大覺聖者,具一切智,萬劫難逢,不能錯過這個千年難得的機會。因此將五百金買了五朵金色蓮花,懷著極其虔敬的心情,預備奉獻給燃燈佛。不多時,燃燈佛進入城來。善慧見佛,相好莊嚴,舉止安祥,由衷生起無限的恭敬,將花散向佛頂佛身。因為願力緣故,所散之花結成傘蓋,隨佛行往。在燃燈佛前行的路上有一低窪處,積有汙泥,善慧恐佛走過,汙了佛足,就將身上的衣服脫下,蓋在汙泥上還是不夠,又將身體匐匍地上,散開頭發蓋滿汙窪處,讓佛從他身上走過,並作這樣的思念:“願佛授我成佛記別。”燃燈佛知善慧仙人已證七地聖人果位,所以從容地從他身上走過去,為他授記說:“此後九十一劫,名為賢劫,你當作佛,名號“釋迦如來!”善慧聞法當下即證無生法忍,登入八地聖位,修行進入第三阿僧祗劫。

      ②於法實無所得。法無固定形體,由心顯現。綜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但能悟自性本來清淨,寂然常照,即自可成佛。《華嚴經》雲“一切唯心造”,就是這個道理。假若心外有所得,便有取著,就是住相,一有所住,心有所取,便是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就不是菩薩,就不能授記,也不能成佛。所以,假如以為釋迦當時在燃燈佛所得了什麽大法,這就根本誤解了般若畢竟空的真諦,落於魔道,而不是證於聖境了。

      ③莊嚴佛土。菩薩的事業有兩種:一是莊嚴佛土。二是成就眾生。莊嚴佛土就是將這五濁穢惡的世界,淨化為清淨莊嚴的佛土,轉痛苦的人生為究竟常樂,這是菩薩以自己的願力,集合同行同願的道伴——發大乘心的菩薩,以四攝六度的善行來進行莊嚴,所謂“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是莊嚴佛土的真義。其實佛土與佛土莊嚴,如幻如化,勝義諦中是非莊嚴的,不過隨順世俗,稱之為莊嚴而已。《維摩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雲:“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可見心淨則國土自淨。世界是無定的,穢惡與清淨,全由眾生的心念與行為而定。惡濁世界的淨化,就是莊嚴佛土,必須善悟國土的莊嚴非莊嚴,是隨行願而集成,不能著相莊重嚴飾,如以形相莊嚴,住著色聲等境,就不清淨,就不是真正的莊嚴了!

      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本經的名句,也是全經的精要。據《六祖壇經》記述,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聞此經句當下大悟的。《金剛經》本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關鍵處皆突出“無住”之句,如空生尊者最初問佛“應雲何住”?佛陀回答:“應如是住”。以後又不斷教導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菩薩無住相布施……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乃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在處處顯示出無住而住的道理。此地的“住”是執著的意思,無所住就是對於六塵境界相,不生執著之心,因為色、聲、香、味、觸是世間一切可見、可聞、可感覺的現實境界,法是世間一切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感覺而為心念所思及的精神境界,這些境界都是隨緣而現,如幻如化,生滅無常,沒有實在的自性可得。如其心有所住,執取色等有相可得,心必隨境而轉,為其所動,生起貪、嗔、癡三毒,造成種種苦惱與罪業,清淨本心就不能生起。清是不濁,淨是不染,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假如六塵但著其一,便動搖為染心,則不清淨,所以發大乘心修般若行的菩薩,一定要心無所住——不著一切法,然後方能現其清淨本心,這說明清淨心必須由無住而生。因為,單是無住而不生心,猶如死水一潭,為大乘佛法所不許。所謂無住,是說心中不為其所住,不是否定色、聲、香、味、觸、法的存在。如何才能不住六塵境相,應在心上時時覺照,廣修六度,在起心動念時,微微用功,水到渠成,日久當能無所住而生其心。

      ⑤須彌山王。須彌是梵語,漢意為“妙高”因為它是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構成,所以稱為妙;因為它獨立群峰,在眾山之上,所以稱為高;因此山高、廣,皆三百三十六萬裏,四周為須彌海,日月繞山腰而行,以分晝夜,眾山無與倫比,所以稱為山王。原是古印度傳說的山名,佛教的宇宙觀常引用它,籍作比喻,說它是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的最高山。

      ⑥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身的梵語叫伽耶,在印度有和合積聚的意思。凡是和合積聚的,必是依緣而起的,無有自性,所以佛說為非身,因為非身,故假名為大身。真正的大身是如來的性德法身——清淨法身,無形無相,無大無小,充滿於法界,說為大身,也是假名而已。古德雲:“夫法身之身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非形相可取,非色身可見,非心智之可測,非數量之可知,此正法非身,無漏無為,是名清淨法身。”可知所謂大者,是約無漏無為說的,如果屬有漏有為,就不得稱之為大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