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一個方法:懺悔惡業、持誦經咒
這是不花分文的最佳法門,無論貧福均能為之。但非有「信心」和「恒心」不可!
懺悔惡業、持誦經咒,要有誠心,亦要有信心,更要持之以恒,積月累年,不可中途而廢。這樣才有效果,持誦越久,效果越大。
經咒,是佛菩薩渡世之法船,持誦經咒即是上法船,可由此岸達彼岸。
懺悔惡業、經咒之法力,是無形的,持誦久之,可以清除本身罪孽。若為他人持誦,久之亦可消除他人之罪孽,使他人獲福。經咒之力,可以化解一切橫禍凶災,亦能消除疾厄痛苦,更能轉化坎坷之滯運,成為坦順之途。
各種經咒,多數都有佛菩薩的誓願,持誦的人隻要虔誠專心,久而久之,自能感應,佛菩薩自會依照他自己所立的誓願,來成就持誦人之所求。
例如「大悲咒」,觀世音菩薩曾經在釋迦牟尼佛祖座前立誓,說:「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可見,觀音菩薩對大悲咒之誓願不輕。
又例如「準提佛母神咒」,是釋迦牟尼佛祖在隻園會上,哀憐末世眾生,惡業重、福德薄,容易墮落到惡道輪回之中,故說出此咒給眾生誦持。
持此咒者,隻要每日誠心持念一百遍以上,久之就能消去一切災難病苦,能增加福壽,每日持齋誦念百遍,念滿四十九日,菩薩就派兩位神來常常跟隨持咒者,暗中護佑,一切災難不能侵害。若念滿九十萬遍,可消除一切五逆十惡等重罪。
又例如「七佛滅罪真言」,是佛祖為眾生消除前世今世之四重五逆重罪而設,使誦持者消除本身罪孽,化解一切惡因惡果。
經咒之法力是不可思議的,世人的運途種種阻滯,究其根源是造下了「惡因」之後的報應。而經咒之無窮法力則能夠化解種種「惡因」的循環,因而自自然然就能將惡運轉化為順運。這是徹底根治的法門之一。
持誦經咒的方法,最好是每日清晨漱洗後,焚香虔誠誦念。(在未有進食之前暈腥五濁之氣未染,較為清淨)。
若家中有供奉神佛者,可在神位前焚香跪念,亦可選擇一清淨之地焚香跪念,但最好到附近佛堂去念。
持誦之人暫勿吃牛肉狗肉(食牛犬肉,血口誦經,罪孽深重)。
最宜....每月十日持齋(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月小改加二十七)。
持誦之人,可自己選擇一二種經咒,作為長久奉持,不要貪多種。
念時心靜氣和,雙手合掌,垂目專心不要貪快,可小聲念,亦可默念,自己一麵靜念,一麵要靜聽,將自己所念一句一句聽回心中,做到「出口、入耳、印心」。
如此久之,咒力印心,速獲感應。念完之後精神爽利,心中充滿祥和之氣,情緒特別開朗愉快。
注意念時要盡量排除雜念,初持誦之人,定力不足,雜念紛紛。要逐步訓練自己,日久自能達到「心咒合一」。如果是「有口無心」或「口是心非」的念誦,喊破喉嚨也不會得到絲毫效果的。
經咒有《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地藏菩薩本願經》、《《七佛滅罪真言》、《準提佛母神咒》、等等,皆可選誦。
B、第二個方法:放生。
除了持誦經咒之外,放生亦是積德造福的好方法。
世人為求享受口腹美味,極盡殺烹之能事。僅香港一地,每天在屠房及廚房內殺害的六畜牛、豬、羊、雞、鴨、鵝和海鮮、魚、蝦、蟹、蜆、蠔、螺、蚌,及至乳鴿、鵪鶉、蛇、魚等等,其數以億計。
使整個香港充滿殺機和戾氣,這無數的受害生靈怨氣,日積月累,無形中會給人類帶來禍害。 願雲禪師戒殺詩中有雲:「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由此可知世人每日都在製造罪孽。現代的醫學家已經證實到,多吃肉類會給人帶來種種疾病,多吃海鮮的人很容易染上各種奇異難治的怪疾。
這些事實是從有形有物的科學研究中得出來的,而存在於無形中的種種果報因素,尚未得到科學證實的仍占絕大多數,在偏重物質享受的現代社會,人們對此早已麻木不仁,這是人類可悲可憫的一麵。
但如果有人能注意到人類在這方麵的罪戾,你就會漸漸有所覺悟和反省:六畜動物亦是有靈性有靈魂的生命,人類為什麼要「弱肉強食」呢?難道它們真的生來就應該給人烹宰的嗎?它們就沒有屬於自己的自然生活規律嗎?
人類不吃它們的血肉就不能生存嗎?人類是以這種殘忍血腥的行為來成為「萬物之靈」的嗎?
從六畜動物在被宰殺時的種種痛苦掙紮慘狀中,已足以證實它們的靈魂對人類的怨恨,亦足以證實人類的殘忍。相反來說,假若有人能使它們死裏逃生,給予它們一條自然生活的生路,它們的內心將會充滿感謝,而亦足以顯示出人的仁慈美德!
因此,注重積德種福的人就在這方麵下功夫——放生!
放生不僅是給動物死裏逃生機會,在冥冥中也為自己本身安排了一條「絕處逢生」之路。在消罪解孽和積善種福方麵來說,其無形的功果更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對於患有頑病怪疾,或求壽
求子求健康之人士來說,「放生」更為重要。
放生應注意的事項,如屬於鹹水的海鮮魚類,則應該放回海中。如屬於淡水的魚類則應放到水塘中。鳥雀應到山林中去放。以使它們回到適應生活的大自然中去。
要常放,最好長期放,或許願每月若幹。又或許願放生若幹為一願,不限時間,越早完成越好,完成一願後再又繼續。像袁了凡許若幹善願以求某事達成一樣。
放生並不須要花很多的錢,如果經濟不富有的話,可用「積沙成塔」之方法,每日積蓄三元或五元,則每月亦可積到九十元至百五十元放生款,但要專款專用,要有恒心和信心。
C、第三個方法:發願吃素。
這又是一個不用花錢的好方法,但港地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到。視各人的職業和處境而異,亦視各人的意誌及克服力之強弱而定。
發願吃素不一定是要終生吃素,可根據自己本身的處境來決定吃素的時間長短,有的百日,有的半年,或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不等。又要視本身所許之願力大小,所求成就之事情大小而定。 譬如,在姻緣方麵挫折太多的人,輾轉阻滯,一直得不到成就。可根據自己的處境發願吃素二年或三年,以此功德成就美滿良緣。
又如在事業方麵一直受到挫折的人,可發願吃素三年或五年,以此功德求事業穩定平順。 發願吃素者最好親自到佛堂或寺庵之地,事前沐浴齋戒,誠心而隆重其事,跪在菩薩或佛祖像前誓願,以求成就某事。不一定要呈疏文,但以一心之誠,自可感應到諸佛菩薩。
發願者要說到做到,切忌破戒,否則罪惡更深。發願者亦切忌殺生,發願求事切忌求邪事。
如求姻緣切忌求邪緣,求事業者切忌求發大財,更切忌求股票炒金及賭博等不勞而獲之財利。
D、第四個方法:直接施濟孤貧
這個方法雖然須付出財物,但不一定就要很多,可量力而為,種無量之福。
我們時常可在報紙上看到報社呼籲市民義解善囊的新聞:或某某地某某人因意外死亡而造成全家老幼頓失生計之悲慘;又或某某人年老傷殘無依而致乞臥街頭,受饑寒風雨之苦;又或某某人長年臥病不起,六親無靠,兩餐不繼,貧病交迫,苦不堪言。
諸如此類之淒慘悲劇常常會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群裏上演,稍有同情心的人看到或聽到這些悲劇時都會由內心感到悲哀和憐憫。因此,不少慈善人士義解善囊,匯款由報社轉交到孤貧者的手中,這些慈善人士正在廣種福田!為自己之將來種下無量無邊之福!
前章已經說過,種「福德」之大小並非視「善款」之多寡來衡量的,而是視「出心」之深淺來衡量的,因此,善款之付出,可量力而為。隻要種福者時時培養這種慈悲心,不放過每一個行善的機會,善款之多寡不拘,量力為之,則福德之功不可量矣。
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是親自將善款交到孤貧者手中,可按照報紙上所載之地址前往探訪。經過親自目睹他人之淒慘境況,更能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這慈悲心腸便是菩薩心腸!捐善款時不要留下自己的姓名,施恩不圖報,免得受惠者耿耿於懷,這是「無相布施」,功德更大。
E、第五個方法:探訪老人院。
這個方法最好是由數人組成一個小組。每人善款不拘多寡,量力自便,將善款全部買食品,如水果、餅乾、奶粉、日用品等,然後送到老人院,分給老人。
老人院(或安老院、護理院)裏的老人,多數是六親無靠,孤獨無依,更不少是身患疾病的,內心的寂寞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她(他)們需要親情、溫暖和照顧。
由於人體筋骨氣血的衰老退化,她(他)們手腳不靈活,行動、穿衣、飲食等種種不便。尤其是「護理院」裏的老人,大多數是病人,穿衣參差不齊或倒翻,須人幫忙,飲水喝湯流出嘴角,流濕衫襟,須人照顧,尤其是心靈上的寂寞和悲哀,更加需要得到溫暖的慰問。因此,探訪慰問老人是無量的善德,可種無量之福田。
如果你有探訪老人的經曆,在分送禮品食物之時,見到她(他)們蹣跚前來,用顫抖的雙手接過食品,兩眼噙著感動的淚花,麵露笑容,有的迫不及待用顫抖的手剝開果皮,將果肉放進脫落牙齒的嘴峇裏。目睹這些喜悅的鏡頭,在分享老人的歡樂之餘,你將體會到自己的善舉有多偉大。
F、第六個方法:探訪孤兒院。
獨自一人或數人同行皆可。攜帶物品範圍較廣,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兒童讀物等等,在探訪時間內前往,分給孤兒。
孤兒們失去了父母的扶養,得不到普通兒童所擁有的母愛和家庭溫暖,生下來就飽嚐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靈上受到了永難平複的創傷,他們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們需要母愛般的懷抱,心靈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
我們用一些物質上的施舍,加上一顆「愛心」,使孤兒們得到心靈上所需要的溫暖,在無形中已經種下了福因。 感受著孤兒們的歡笑和自己心靈上的快樂,不是種福的最好引證嗎?
G、第七個方法:捐印經書善書。
經書善書是諸佛菩薩濟世渡人、救苦消災的苦海慈航。推動經書善書的傳播流行,是宣揚諸佛菩薩的慈悲心腸,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因此,捐印經書善書是廣種福田的最佳方法之一。
經書善書宣揚因果報應,能抑製人類的作惡心理和行動,能使惡人循規蹈矩,使社會減少罪惡。又能鼓勵人們增加友善的信念,互相讓步和忍耐,增進社會祥和的氣氛。
所以,有心行善積德之士,是不會輕易疏忽這個最佳機會的。 捐印的數量又要視各人的經濟環境,但是,一切善行的深淺絕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以「出心」的深淺作為準繩。「出心」即是「發心」,發什麼心?慈悲心,菩薩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