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淨土

認識人生, 駕馭人生, 超越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淨空法師: 轉八識為佛的五智

(2015-12-31 15:57:22) 下一個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七七集)  2011/7/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7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從六百零一麵最後一句看起:

這講金剛杵,「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五佛前麵學過,五智義我們參考《佛學大辭典》,我把前麵念下來,「五智(名數),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就是四智又加上一個法界體性智,就變成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五智裏麵第一個,我們昨天講了,好像時間超過,我疏忽了,不知道講在什麽地方時間到了,所以今天我們從頭略說一說。五智第一個是「法界體性智」,這是什麽意思?實際上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叫法界體性智。這個智不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是自性本有的。本有的,因為迷失自性,這智慧就不見了。這個智慧也是八識裏麵所講的四分,你看四分有自證分、證自證分,那個證自證分就是這個智,你沒有智你怎麽知道有自證分?自證分是哲學裏麵講的本體,佛法裏麵講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你怎麽知道有真如本性?這種智慧就是法界體性智,就是佛說的,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一句話,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具足什麽?他所說本自具足其實就是《華嚴經》上世尊所說的智慧、德相。頭一個是智慧,這個智慧在密宗裏麵就叫法界體性智,在八識四分裏麵就是證自證分。你沒有它你就不能證自證分,它能夠證自證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什麽去明心見性?什麽大徹大悟?就是法界體性智現前。怎麽現前的?佛說得很清楚,隻要你真正能夠放下起心動念,它就現前。起心動念是什麽?無明,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一放下、一斷掉,馬上就現前。迷了之後,這個東西就是法界體性智,它變了,變成什麽?變成無始無明煩惱。它跟無始無明煩惱是一不是二,覺了是法界體性智,迷了就是無始無明,就這麽回事情。這是一切智的根本。所以它底下批注講,「是轉奄摩羅識所得」,奄摩羅識是阿賴耶識。古大德講阿賴耶識有兩分,這就是體相用,體是真如、是真心、是自性,是真的。阿賴耶叫真妄和合,它裏頭一半真的一半假的,迷的那一分我們叫阿賴耶,叫第八識。有一些祖師主張,覺悟的那一分叫第九識,叫奄摩羅識,叫第九識。轉奄摩羅識所得的,就是阿賴耶識裏麵清淨的一分,專門用這個,不用染的,這叫轉識成智。凡夫用染,這個凡夫包括十法界,這是大乘教裏講內凡、外凡,內凡是六道,外凡是四聖法界。為什麽四聖法界稱它為凡?它用的八識,我們也用的八識。用阿賴耶這一分就叫凡,為什麽?這一分是迷,迷而不覺。如果用奄摩羅識,那它就是淨,那它就是聖,它不是凡,轉八識成四智。法界體性智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圓滿的。

「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這是真的。法界是什麽?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包括十法界,每一個剎土都有十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些事實我們都應當知道,為什麽?它跟我們的關係太親密,實際上是一體,沒有分別。所以你要想一樁一樁來說,數量超過恒河沙,因為恒河沙也包括在裏頭,它也不是在外的。大乘教上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能生能現的是法界,所現所生的就是法界裏的一切萬法,這個事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這叫法界。「法界體性即六大也」。法界不管哪一樣東西,有情的,人、天,包括許多動物;除這個之外,有樹木花草,植物;有山河大地,礦物,有虛空、有世界,這些東西它的體性是什麽?就是什麽東西造出來的?六大。所以六大,我們套一句宗教的話說是造物主,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它造的。六大是什麽?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空是五大,再加上個識,識是精神現象。識是什麽?受想行識,這個識分開來講就是受想行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末後那個識就是阿賴耶,統統稱之為識。這個是造物主,現在我們對這個情形很清楚。

我們讀了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世尊問得好,「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個問題,我們要用今天白話的話來講,世間人心裏動一個念頭,這就心有所念,動一個念頭,佛問:這一個念頭裏,有幾多念?有幾多相?有幾多識?就問這個。這個隻有佛才問得出來,我們問不出來,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有幾多念?這個念是阿賴耶的業相;有幾相?這個相是阿賴耶的境界相;有幾識?這是阿賴耶的轉相,叫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從四分上來講,阿賴耶的自體就是能量,現在科學講的是能量,阿賴耶的見分就是信息,科學叫信息,阿賴耶的相分就是物質,你們連起來一想就很清楚、很明白。而這個東西完成是多少時間?確實有先後次第,先有業相,再有轉相,最後物質現象出現,可是它是在一念當中完成的。這一念多長的時間?我們從彌勒菩薩這個對話裏麵,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把它換成秒,我們一秒鍾能彈幾次?我可以彈四次,我相信有比我彈得更快的,年輕人,體力充沛的,肯定可以彈五次。如果彈五次,五乘三十二億百千,就是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這一念當中完成阿賴耶的三細相。

所以今天我們讀《心經》明白了,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現在我們學的,那五蘊是什麽?五蘊就是那一念,你看那麽短的一念當中它具足五蘊。物質現象是色,相分;見分裏麵,見分裏麵就是識,精神現象;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它的波動最初是自然現象,從自然現象裏頭變現出精神現象,科學叫信息,從信息變現出物質。是極快、極短,它確實是有這三個程序,一點都不會錯亂,但速度太快,我們看不出它有先後,所以心物合一。現代科學也說心跟物合一,不能分開,說精神、說物質,唯心唯物都不對。這是把宇宙的源起、根源找到了。

「大日如來」,大日這是比喻。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我們對於整個宇宙太空的觀察,什麽最大?太陽最大。沒有太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能生存,所以日光是地球上一切能源的根源。我們能量從哪來的?都是從陽光上得來的。所以大日代表全體,代表圓滿。「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大日如來的三昧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的圓滿,大圓滿,什麽都包括在裏頭,這叫大日如來。他跟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叫遍一切處;他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樣樣都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一個意思,一而三、三而一,我們要認識。為什麽要把它一個說成三個?眾生根性不相同,佛為了契眾生的根性,做如是善巧方便說。這是如來的真實智慧,所以稱它為法界體性智。因為你有這個智,你才能夠明心見性,你才能夠證得究竟圓滿妙覺果位。「主方便究竟之德」,主,它主宰著,善巧方便、究竟圓滿的功德。

這是總說,這個五智就是加這一智,後麵是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阿賴耶是能變,《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整個宇宙從哪來的?心現識變的,真心所生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無量無邊的這些不同的色相,這怎麽回事情?識變的,那都是阿賴耶變的,真心能現能生不會變。我們將來有一天生到阿彌陀佛實報莊嚴土,那怎麽回事情?那隻是心現心生,不變。在實報土裏,人永遠是這個樣子,不會變老,不會衰,也不會生病;樹木花草長青,不會變化,花永遠開著,不會凋謝。為什麽?它沒有識,所以它沒有變化。人無量壽,永遠看起來是年輕。壽命三大阿僧祇劫,看起來還跟年輕人一樣,一點改變都沒有。這就是什麽?它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叫一真法界。十法界就不行,十法界裏麵的佛菩薩都不行,為什麽?他沒有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所以他有變化,人他慢慢會變老;不過人家功夫深,心地比較清淨,他老化得比較慢。我們這裏老化快,他老化比較慢,但是他還是有老化。像花草樹木它也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它也有成住壞空,但是它的速度比我們都慢。這一點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為什麽?如果我們心清淨,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好像日子就很慢;如果我們每天匆匆忙忙,好像一年一年怎麽這麽快,你會感覺到。心浮氣躁的人感覺到日子好快,心平氣和的人感覺到日子過得很慢,所以它不是定法。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兩個人心情不一樣,我們的客觀環境也不一樣,感受不相同,雖然大家在一個環境,感受不一樣,一個感受很苦,一個感受還很樂、不錯。這大圓鏡智是這麽來的。

大圓鏡智照的是遍法界虛空界,照什麽?照現象。法界體性智是照本體、照實相,諸法實相。大圓鏡智照的是諸法幻相,就是識變的相。前麵法界體性智那是照一切諸法的空相,叫萬法皆空,那是般若真智慧,像《般若經》上我們總結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是法界體性智照的。證得這個智就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上就是圓教初住,真正阿惟越致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見性的,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是照法界的現象。所以照幻有,知道這一切法到底是怎麽回事情。

「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末那是第七識,「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我們現在為什麽不平等?末那在做主,末那不平等。末那裏麵的主是誰?是我。經典上常說,給我們講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執著有我,這是頭一個,所有煩惱都從這裏生的,我沒有了,還有什麽煩惱?煩惱誰受?這個是所有煩惱的根,你想你要不要把它拔掉?你能把這個根拔掉,你就是聖人,這個根沒有拔掉的時候你是凡夫,縱然你修到四聖法界的佛法界,你還是凡夫,為什麽?沒有轉八識成四智。大乘教稱他們為外凡,內外是六道,六道裏麵叫內,我們是內凡,他們是六道之外,叫外凡,不是聖人,我們尊他為聖人,大乘不稱他們為聖人。誰是聖人?無明破了,法身見到,這是聖人;八識沒有了,四智出現,這是聖人。

我們修行如果連這個不懂,那我們修的是什麽?章嘉大師在早年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開示對我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不懂這個道理,我還走那些儀規,重視這些儀規、向往儀規,在現在這個時代走不通。為什麽?現在佛教沒有了,真正的佛教沒有了。現在佛教在哪裏?在經典裏麵。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你想真正學佛,你從經典裏麵去學習。今天我們講這一段,這一段裏麵多半都是講密宗,密宗裏麵的理論也非常寶貴。密宗非常重視儀規,但是如果是迷在儀規裏,不知道儀規表法的意思,那還是等於零。懂得意思,用這些儀規會起作用,不懂這個意思,用這些儀規就白用了。像我們現在講這一段,這都是從金剛杵來的。密宗裏麵表法,在作法的時候,根本的法器之一就是金剛杵,決定不能離開的。金剛杵是什麽?代表金剛智慧。如果我們沒有金剛智慧,隻用這個東西來表法,能不能降伏魔王外道?不能,魔王都瞧不起你,他沒有看到你的金剛杵,你是玩假的,像小朋友玩玩具,不是真的。你如果真有金剛智慧的話,這個東西它就管用,確實能降魔,魔一看到這個真害怕,他就退避三舍。所以實質重要,有實質,這個東西起作用;沒有實質,這個東西不起作用,我們必須要理解。

末那除了是我見之外,我見比身見還要深一層,身見是在外,我見在內。我們用個很簡單的比喻諸位能體會,我見粗的是身,以為身是我,細的以為靈魂是我,身不是我。認為靈魂是我,比認識身是我要深一層,身容易丟掉、容易放下,靈魂可不容易。靈魂是不是我?不能說不是,也不能說是。什麽原因?它迷了,迷而不覺,迷了他出不了六道。如果它覺悟了,覺悟叫靈性,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把真的我找到,大乘教講「常樂我淨」,真有我。所以我,自性是我,真性是我,真如是我,真心是我。我在哪裏?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是、無時不是,我真大!《還源觀》上講含攝空有,含空容有,含是包含,包含虛空;容有,有是萬法,宇宙之間萬事萬法你都能夠容納、都能包容,就是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真正的你。我們今天連一個人一個小事情都不能包容的話,就迷得太深,迷得太可憐了。真正覺悟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是我,一切諸佛是我的性德,一切菩薩是我的修德,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有情眾生是我,無情眾生花草樹木是我,山河大地是我,虛空法界是我。誰承認?佛承認。什麽樣的佛承認?明心見性的佛都承認。為什麽?他親證得了。他用什麽證得的?法界體性智。

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是阿賴耶四分裏麵所講的證自證分。八識五十一個心所統統都有四分,證自證分見到自體,自體就是自證分。除了我見之外,我愛,我愛是貪;我癡是愚癡;我慢,我慢是瞋恚的一分,瞋恚裏最重要的一個是我慢,你看貪瞋癡,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同時起來的。但是還是有程序,我見、我愛、我癡、我慢,它還是有先後次第,可是速度太快了。我們必須要記住彌勒菩薩的話,我們換算成一秒鍾,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當中完成的。阿賴耶從業相變到境界相,四分從自證分到相分,在那麽短的時間當中完成,誰看見?觀世音菩薩照見。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就見到。我們知道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都看見。沒有那麽深的定功你見不到,你見到你才真的相信,就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體、現象、作用全明白了。

今天科學跟哲學跟它相比,那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今天看到許多科學家的報告,看到他們的論文,我們也可以說,佛經科學是全世界科學最高峰。為什麽?科學跟哲學今天對本體都沒有辦法解決,都解釋不了。現在知道物質是精神變現的,精神從哪來的?科學家也說了,我們聽到也很滿意,也讚歎,很難得,「無中生有」。他沒有說錯,可是無中怎麽會生有,這是個問題。佛跟大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知道,他們親證,他是從禪定裏麵看到的,禪定裏麵空間維次全部沒有了。空間維次從哪裏來?從分別執著來的,隻要分別執著破了,空間維次就沒有。所以他親眼見的、親耳聞的、親身接觸的,那還能假得了嗎?他看到一切諸法的實相,這真相,包括對我們自己的真相,我們自己身體的真相,我們自己的精神靈識的真相,全明白了,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

你說這樁事情,我們該不該學?我們要不要學?我們為什麽要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的幸福美滿就現前,無論在什麽境界,沒有不幸福,沒有不圓滿,我們的歡樂現前,這是極樂;沒搞清楚,我們憂慮,我們苦惱,我們在受罪。這不就是佛法教學的目的嗎?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句話千真萬確的真言!真言就是真話,不是假的。佛是為這個成佛的,也是為這個來教化眾生。因為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好像整體,我們把整個人身比喻整體,我們這個手臂上生個瘡,我們全身都感覺得不舒服,要不要幫助它治好?這左手,我右手沒有,我右手要幫助它,我為什麽要幫助它?它跟我是一體。到這個時候你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他有苦難,我們要不要幫他?他有苦難,我身體某一個部分有問題,出了問題,肯定要幫助它,趕快把它治好,就是這個道理。眾生迷,迷就是什麽?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要分自分他,這個喜歡、那個討厭,自己永遠墮在那個迷惑裏頭,他醒不過來。

賢首國師的《還源觀》這篇論文重要!非常非常重要,那是學習《華嚴》的精華,學習《華嚴》的一把鑰匙。過去我們學過兩遍,那個東西你要是明白了、懂得了,對於修學大乘你就不會再迷惑,再不會走彎路,你能夠抓住這個總的綱領,學習會帶給你一帆風順。大乘佛法究竟圓滿的功德,就在這一部《無量壽經》,特別是在這一部會集的批注。我看這部經,夏蓮公,我們衷心的崇拜,五體投地,他會集世尊當年在世多次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這些開示他把它會集起來,成為一個定本,我們遇到了,多幸運、多難得!這個本子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精華。黃念老的批注了不起,絕不亞於老師,會集一切經論,以經注經,這還會有錯嗎?又會集古今中外祖師大德對於淨宗的開示,統統會集在一起,這本子太完美!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能遇到這個本子,這是過去人心目當中所想的而得不到,我們沒想可得到了。古來這些菩薩大德們看到我們,那無限的羨慕,我們的運氣真好!實在講這個不僅是運氣,我們過去生中積的善根福德,沒有善根福德哪來的這個因緣?今天這個本子還有很多人看不懂,還有很多人不相信,還有很多人排斥,那是什麽?過去生中沒有修善根福德。這差別很大,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你一接觸肯定歡喜。

我早年在台中,李老師在台中講過一遍,就是眉注,那個時候寫的,那個時候老師還不到七十歲,六十多歲。講過這一遍之後,因為外麵意見很多,所以老師就不再講了。第二次我在台中,他老人家講《無量壽經》用康僧鎧的本子,所以我學《無量壽經》是康僧鎧翻譯的本子。用的批注是《淨影疏》,就是隋朝慧遠法師他的批注,這個批注在中國、在日本都很流通。可是我看到老師眉注的這個本子無量的歡喜!他老人家這一注的時候我完全能看懂,當時我就發心想講這部經。經本都印好了,印了一千本這個經本,給老師去報告,老師立刻製止,「不行,你太年輕,這個本子現在你不能講」。當時我不知道,現在知道了,你要講,那個時候還有一些老法師、老居士,他們的聲望、地位很高,他們出來一批評、一反駁,我們馬上就垮了,沒有招架之力。所以不讓我講,經本跟大家結緣了。改講《楞嚴經》,老師說《楞嚴經》沒有問題,沒有人反對,所以我《楞嚴經》也講了好幾遍。

一直到李老師往生,緣成熟了。因為老師講的這個本子在我手上,沒有人看見,很多人不知道。老師往生了,這個東西應該印出來流通,縱然不講,讓大家看看,大家好紀念老師。我印了一萬冊,在美國印的,最初流通在海外,不在國內。大家看到歡喜,來找我,要求我講。所以我第一遍、第二遍講的這個會集本在美國跟加拿大,在這兩個地方講,聽到的人沒有不歡喜的。那個時候我跟黃念老還沒見麵,還不知道,到我們見了麵,我看到他的批注,歡喜讚歎。念老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我也沒有辦法推辭,給他寫了序文,封麵給他題字。那個時候也印了一萬冊,在海外流通。可是如果我要不把這個批注細細的這樣講一遍,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沒有人知道這是寶。那我們現在要用一千三百個小時的樣子,這個注子能夠講圓滿,帶動、提醒大家,這一本書、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幫助我們決定得生淨土。這個功德有多大,這個利益有多大!這是真實的,不是假的,假的帶不去,這個帶得去的。末法九千年,能夠往生得度成佛,許多大德都說應該就是這個本子。梅光羲讚歎,他們同時代的,慈舟法師讚歎。他在北京講過,在濟南講過,就是講會集本,而且還做了科判。這些數據,黃念老都送給我了,我們現在也把它印成書,印了一千冊,給大家做紀念。

轉末那成平等性智,這是修行首先要做的。轉識成智從哪裏轉起?從這裏轉起。世尊在小乘教裏麵,首先教人放下見惑。見惑裏麵頭一條就是身見,身見不放下,你就不能證須陀洹果,在大乘《華嚴經》裏麵所說的十信位菩薩,十信是大乘的小學,初信位是一年級,你不能證得。身見破了,你才能夠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就是破五種見惑。初信跟小乘初果境界是相同,就是斷惑相同,智慧不相同,智慧,大乘超過小乘太多!所以身見要破、邊見要破,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我們後麵會講到。這些東西不破不能進門,你學佛,學佛學常識,告訴你不是智慧。你經看得多,「記問之學」,孔老夫子說,「不足以為人師也」。不是你自己親證的,你自己沒有得到受用,你自己的疑惑沒斷,你講的東西裏頭有疑惑,不踏實,關鍵在這裏。這是最低限度,我們要把這個煩惱放下,這個煩惱放下之後,我們的知見才走向正見。八正道裏正見、正知,思惑破了之後就是正知,見惑破了就是正見。這前麵我們講到八聖道的時候講到這兩條,正見、正知就是破見思煩惱。我們如果提升到這個境界,身見真的破了、放下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同居土,諸位要知道,升級了,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裏麵的下下品,它比凡聖同居土上上品還高!這是我們應該爭取的,我們有可能爭取得到,再向上恐怕我們爭取不到,我們現在就爭取這個目標,像大乘裏麵我們爭取上小學一年級。這叫真實利益,可不能錯過,錯過就太可惜。

所以心量要拓開,真想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對我們來講是大幅度的提升,你看從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這是大幅度提升,這不是小的提升。生到同居土是人天,生到方便有餘土是小乘跟大乘的信位菩薩,就是大乘十信位,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包括權教菩薩。為什麽不幹?為什麽不能把心量拓開,包容萬法?知道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自己的念頭,都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三昧現前,那就是真實的。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都是假的,這要做個大轉變!不想轉,轉不了,怎麽辦?學經教。天天聽釋迦牟尼佛的開示,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認真學習,遍數聽多了,不知不覺的放下,心量不知不覺的拓開,沒有有意去做,自然的。在這裏我們就能夠更深一層體會到,這些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為什麽都示現講經說法?明白了。講經說法叫做什麽?潛移默化,慢慢的、自然的、不知不覺的你就變化了。由此可知,有緣聽經的人,有緣研究經教的人,那個善根福德不可思議,這都不是假的。平等性智成就諸法平等作用,這個智慧就能幫助你這個。我們現在最大的苦難,在一切法裏不平等,要知道平等是真相,事實真相,不平等是事實的幻相,它不是真的。

「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所得。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也」,這是妙觀察智。意識的作用很大,意識是主分別,也有執著,末那是執著,也有分別。為什麽說末那是執著?它執著重,分別輕;第六意識分別重,執著輕,從輕重不同來說的,實際上統統都有。每一個識都有分別,都有執著,都有起心動念,所以八個都叫識;轉過來,八個都叫智。我們怎麽轉意識?對於外麵境界,好的、妙的、壞的、不好的,都不放在心上,首先心就平等了,再看外麵境界那就妙了。妙是什麽?妙是不著相,妙在這個地方,不是別的;妙在以清淨心看世界,妙在以平等心看眾生,這叫妙!就是《還源觀》裏麵的四德,「隨緣妙用」。轉識成智才有妙用,轉不過來不妙,不妙是什麽?造業。妙不造業,不但善惡業不造,染淨業也不造,那真的叫妙!所以我們對外麵的好惡、得失,這個念頭要淡薄,總的一句話說,要隨緣,什麽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清淨平等要從這個地方,在事相上練出來。胡小林居士,你們聽過他的報告,他真幹,父親生病,嚐父親的大便。二十四孝古人有,他做到了。不但嚐父親的大便,還嚐他家裏麵傭人的大便。為什麽?傭人總是低一等,傭人的大便他都嚐,對傭人的平等心生起來,尊重心生起來了。那真幹,尊卑平等了,怨親平等了,與一切人平等,與一切物平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平等,這樣你煩惱輕,智慧才增長。所以這是用妙觀察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令他生信。

第五「成所作智」,這是轉眼、耳、鼻、舌、身。這個都是物質現象。眼根能見,耳根能聞,鼻根能嗅,舌根能嚐,身根能觸,五根接觸外麵五塵境界,這全是物質,裏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它成就了,「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也」。業是什麽?造作,這個五樣東西都造作,眼在看、耳在聽。不被外麵境界所染,不被五塵所汙,這個妙!所以成就自利利他的妙業。後麵說,「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這就是《還源觀》裏麵四德的第二句,「威儀有則」。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要把佛法表演出來。什麽是佛法?自性。自性的體相德用做出來、表演出來,真正的利益眾生。聖人教化眾生,首先著重在身教。做不到威儀有則,你說得再好別人不相信,聽到是很好,但是對你打問號,半信半疑。你自己真做到,人家對你一點懷疑沒有,完全相信你。

二00五年的年底,湯池開始培訓老師,我第一天跟他們講話,勉勵大家,這種教學是在做實驗,實驗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前這個社會還有沒有好處、起不起作用?如果我們實驗失敗,社會人會產生什麽現象?中國傳統文化落伍,沒用處,做不到,應該全盤把它否定掉。我們做實驗成功了,做出成績出來,大家心裏歡喜,會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真的能幫助社會,能救這個世界,你看這是關鍵。我們這個擔子很重,要有使命感,要有責任感。所以我就說了,我們看曆史上教學的,孔子教學成功了,釋迦牟尼佛教學成功了,為什麽?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先行其言」,他首先把他想講的全做到,不做到的不講,做到我才敢講,沒有一個人不相信,沒有一個不服,他教育成功了。所以我告訴這些老師,《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務必要落實,你真能做到。不是念的,不是講給人聽的,是你做出來給人看。《感應篇》《十善業》統統融會在《弟子規》裏頭,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裏麵普世的教育。這種教育產生的效果,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個工作太偉大了。

我給老師們四個月的時間,希望你能做到。他們真不辜負我們期望,兩個月就做到。我們感恩,佩服得五體投地,兩個月做到。當時問我,下一步怎麽走法?我說下鄉入戶去表演。進到農民家裏,就像我們是他的兒女,回到家裏,我用什麽樣的態度對父母,用什麽樣的行動對家裏這些家務事情。所以一進農舍就像回到家裏去,對父母溫和,對老人照顧,家事看到立刻就做。這樣一做,這農家感動了,天下還有這樣的好人,幫助我們來做家事。做了三個星期,告訴大家中心開課,我們來講解、學習傳統文化,大家自動來了。身教擺在第一!民國早年,陶行知這些大學者、這些大德,知名的大德他們做過,他做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什麽?沒有下鄉入戶,沒有做給人看,這要做到才行;不做光說到不行,人家不相信。我們知道過去這些大德們做的失敗的經驗,我們吸取教訓,我們來改變方法。對這個小鎮,我們的標準是,小鎮的居民四萬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精神就來了。你說我教小孩學、小朋友學,大人不學,小孩一看,那個學習的情緒馬上就落下去;你叫學生學,老師沒有做到,學生不相信。統統一起都幹,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做出成績出來了,真產生了效果。雖然中心奉命解散,我們聽話,一個命令下來立刻解散,叫停課馬上就停,叫解散馬上解散;影響出去了,不但影響國內,影響到海外。

這個事情做成功了,好事!慢慢啟發大家,要想社會安定,要想化解地球上這些災難,隻有找老祖宗。這個話也不是我們有這個智慧,我們沒有,我們聽到外國人講的,我們得到一點啟示。那外國人是誰?英國湯恩比博士,他在七十年代說過一句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從這句話裏頭得到啟示,認真去思惟、去體會。自己還沒有信心,做實驗,做實驗能不能成功也沒有把握,沒想到意外成功了。我對老師說,我們不可以居功,我們沒有這個德行,沒有這個功勞,誰的功勞?祖宗之德。他們大家點頭。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有這麽好的成就,引導世人回頭是岸。所以說是一身所具的智德是為了引攝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不能有絲毫為自己,有絲毫為自己那是迷惑、那是障礙,障礙你德行,障礙你智慧,障礙你跟諸佛菩薩祖宗的感應,那個自私自利是障礙,這個一定要知道,決定沒有一絲毫私心。你們同學要問我,我還有什麽希望?我告訴你,我隻有一個希望,什麽希望?希望早一天生極樂世界,我對於比較親近一點的同修我都是這樣告訴他。這個世間太苦!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天,我們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又幹一天,但是我們的心真的希望馬上就走。為什麽?因為我自己沒有圓滿成就,我知道隻有到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在任何世界都會有障緣,極樂世界沒有障緣,為什麽?有大護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護法,得到他的經營保護,我們一生保證成功。

所以我這次從日本回來之後下定決心,我就住在這個地方不走了,等往生。活一天,跟大家在一起學習一天。我們學習大乘經教、學習《無量壽經》,其它的經典?其它的經典後繼有人,他們會接著幹,我不再幹了。善導大師說得好,世出世間一切法總在遇緣不同。過去我們居無定所,到處流浪,沒有一個適當的環境能夠讓我住下來,不要再動了。我走那麽多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想留下來,不要再動,可是緣不成熟,到時候逼著你非走不可,沒辦法。我看到現在這個環境,大概不會有人趕我走了,那我就可以定下來,定下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還有餘力,幫助同修,我們念佛的同修,給大家做增上緣。我們全心全力照顧大家、成就大家,這樣才真正能做到續佛慧命。正法不能斷在我們手上,斷在我們手上罪過就重了。

「自本體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這個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佛下麵都說到,前麵我們念過。「此時法界體性智住於本位」,本位是如如不動,本位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這是性體,它代表自性的性體。「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閦如來」,阿閦如來,阿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動,如如不動;還有意思是無瞋,煩惱裏麵的瞋恚斷掉,沒有瞋恚心,「主發菩提心之德」,你看隻有如如不動,隻有沒有瞋恚的念頭,菩提心才能發得起來。心是動搖的,瞋恚還沒有舍掉,菩提心發不起來,這個東西障礙你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麽?我們同學很清楚,我們講了幾十年,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想想看對不對?心浮氣躁決定沒有菩提心,小小不如意就有一點瞋恚,沒有菩提心。

「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寶是珍寶,寶是財寶,在大乘教裏麵講功德法財,不是金銀珠寶,是功德法財,它能發你的法身。世間沒有修行,你生活不好過,沒有功德法財,你修行修不好,它表這個意思。「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你看看東方阿閦如來主發心之德,發菩提心之德,這主成就菩提之德。菩提心從東方發,西方成就,像太陽從東方起來,晚上落到西方,東方是因,西方是果,你看這多有意思!「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冬天是什麽?秋收冬藏,大豐收!不空如來是大豐收,這個大豐收是入大般涅槃,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德。

「由此五智成為體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也,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之相大也」,曼是曼荼羅,四曼的相大。「即大圓鏡智之阿閦如來,為大曼荼羅身」,曼荼羅的意思,總集佛菩薩三乘的道場。曼荼羅本來是道場的意思,一切諸佛菩薩依這個成就的,還包括三乘,菩薩、緣覺、聲聞,這是聲聞。給諸位說,這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曼荼羅表法表這個意思;再跟諸位說深一點,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你隻要生到極樂世界,你看看是不是跟諸佛菩薩俱會在一起?是不是跟十方聲聞、緣覺、諸天善人俱會在一起?那叫大曼荼羅,所以我們可以說大曼荼羅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平等性智之寶生,為三昧耶」,三昧耶是平等的意思,就是平等曼荼羅身,多半指佛菩薩手上所拿的東西,它表法的意思。你看我們通常,你仔細觀察,觀音菩薩手上拿的是楊枝、淨水,大勢至菩薩手上拿的是一枝蓮花。我們後麵華嚴三聖,你看文殊菩薩拿的是如意,普賢菩薩如意上麵,是如意還是蓮花上麵是一部《華嚴經》,經書,表法的意思。這個都是屬於曼荼羅的意思。「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法是什麽?方法,就是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方法有圖畫、圖騰,有言說,言語、文字、義理這一類的東西,都是法曼荼羅身。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說法,他的講堂很偉大,講堂外麵的菩提樹高四百萬裏,那表法的意思。十方世界,喜歡好學多聞的,這一類眾生的根性是占絕大多數,現在我們講知識分子,阿彌陀佛是專門接引這些人。所以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麽?學習,天天聽課,跟這些諸大菩薩,諸大菩薩是專家學者,跟他們在一起研究討論。

阿彌陀佛,要知道真正是大施主,福慧都布施,我們到極樂世界都會學到。你看他,我們從這個經本上介紹我們知道,他在十五劫之前,他的身分是國王,世饒王,遇到自在王佛,聽佛講經說法他覺悟了,舍棄王位,出家修行。世自在王給他起個名字叫法藏,叫法藏比丘,十五劫之前。我們在批注裏麵看到,當時法藏比丘是什麽身分?是大菩薩的身分,應化到世間來,過去曾經無量劫中積功累德,他的善根福德多厚。在老師麵前發大願,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太稀有!又用五劫的時間修行。願發了,不兌現不行,要做到,每一願都統統要做到。所以五劫修行圓滿,四十八願就願願都圓滿,自自然然感得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化生的,沒有人去設計,沒有人去施工、去建造,沒有,變化所作,這個太稀有,像神話一樣。

可是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看我們娑婆世界,看我們六道輪回,我們六道裏麵的天道,兜率天上麵,兜率天是第四層,第五層是化樂天。化樂天福報大,他積功累德多,修的福報大,他們所用一切的這些器具應念就變化,想衣,衣就在身上;想宮殿,宮殿就在麵前,不必要設計,不必要施工,變化出來的。六道裏麵大福報的人都能變,何況阿彌陀佛!我們就能想到,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是累劫修積的功德,發了願之後又是五劫專修,所以極樂世界成就就像第五天化樂天,完全是自然的。而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麽等級?是第六天的等級。為什麽?去享福的,阿彌陀佛福報現成的,是叫我們去享福的。第六天的福報最大,他不要變化,不要自己變化,他動個念頭想什麽,第五天變化出來供養他。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說,我們的衣食住行,一切所需要的,都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供養我們,我們變成第六天,阿彌陀佛變成第五天,這個功德不得了!等於說我們是小孩,阿彌陀佛是保姆。第五天供養第六天這是物質供養,阿彌陀佛除了物質供養之外還有法供養,天天跟我們講經說法,沒有間斷。

我們能這樣回頭來看,對極樂世界就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相信他能做到。同時對我們自己也增長信心,我們的意念能改變我們。第一個意念能改變我身體,讓我身體能健康,堅定的信心那就是今天醫學上所講的免疫的能力,你有非常強大的免疫能力,那是什麽?堅定的信心。你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解毒,任何病毒到你這裏自然就化解。慈悲能夠解毒,信心能夠避免病毒的滲透。你居住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山河大地堅固,不會有大災難,為什麽?境隨心轉!那你要不相信、懷疑,那就沒法子,那就全盤都崩潰掉。「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說的,《大智度論》上說的。世出世法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你將來有多大的成就,看你的信心,你有幾成的信心,你就有幾成的成就,你有圓滿的信心,你就有圓滿的成就,這個不能不知道。

「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曼荼羅身」,羯磨是梵語,這裏頭有括號,就是翻成「作業」。作業意思不太好懂,是什麽?我們用今天的話講是藝術化的教學,你看把佛菩薩造成非常美的藝術品,塑像、繪畫、雕塑,就是用這些藝術,包括佛門裏寺院那些建築都是藝術,走進道場就是藝術宮殿。這座宮殿也叫大曼荼羅,因為它包羅萬象。「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風空之五大也」。胎藏前麵解釋過了,這是一種比喻,人在胎胞裏麵,嬰兒在胎胞裏頭,還沒有出生,胎胞保護他。所以胎胞有保護的意思,有隱藏的意思。他還沒有出生,他是寶,他樣樣具足,自然形成。一個人也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畫圖,自然的就變現出來。從一個細胞分裂,你看慢慢長成五髒六腑,外麵五官端莊,他自然生成的;極樂世界也就這麽自然。所以這說的物質現象。

後麵跟我們說的,他說,「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也」,別門是一樣一樣的把我們解釋清楚。要是以通門,五智直接就叫五智,五如來就是講五佛,五智五佛。「教觀大綱曰」,舉慈覺法師所說的,「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境」。本來相宗隻講四智,轉八識成四智,天台家加一個,五智,加一個我們前麵讀的法界體性智,加一個這個,所以變成五智五佛。五佛五智的意思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底下的經文接著,「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十波羅蜜就是十度,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度。我們字幕上打了,「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這就是度的意思。好像我們旅行要通過這個水道、這個河流,我們得用船,從此岸到達彼岸,要用這個做交通工具,這叫度。「十度各三行」,這《三藏法數》裏麵是節錄《成唯識論》裏的,我們特別來介紹這一段,也是我們學習當中重要的課程。「謂此十度,各有三種殊勝行門,菩薩修行此法,則能自利利他,度諸眾生;離生死此岸,越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證無上菩提」,就是這個意思。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有三種,「施度三行,此施度有三種:一、財施,謂以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這叫財布施。財裏麵又有內財跟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我們的金錢、財寶、物品,別人有缺乏都可以供養別人。布施跟供養是一個意思,供養那個心比較恭敬,福就更大,布施沒有那麽個恭敬心,那福就小。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對待任何人布施都要供養,因為福報大!同樣幹,為什麽不修大福報修小福報?對於下麵的人也供養,你用平等心,你才能修大福!對下人我們也供養,這是自己的謙卑,謙卑是性德,沒有絲毫傲慢的習氣。常常想著什麽?他是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本來是佛,我供養佛。他自性是佛,他未來會成佛,我供養自性佛,我供養未來佛,這就對了。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底下一堂課,我們來好好學習。

參考:

八識是佛家唯識宗創始人對人類心理活動抽象出來的一種理論上的認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觸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動的感官,第六識就是在前五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故稱之為意,第七識末那識,指的是由前六識與外在物質溝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識,第八識則是在前七識循環往複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習氣、習慣,這些習氣習慣潛藏人心靈深處,不斷地不覺察地影響人的生活與工作。

五智-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名數)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一、法界體性智,是轉奄摩羅識所得。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法界體性即六大也。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所得。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轉眼等之五識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也。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自本體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時法界體性智住於本位,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如來,主發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為體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也,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圓鏡智之阿,為大曼荼羅身。平等性智之寶生,為三昧耶(譯平等)曼荼羅身。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譯作業)曼荼羅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風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樣。見五大條。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也,若依通門,則五智直為五智,五如來直為五如來,教觀大綱曰:「慈覺雲: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