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不進“當地社會”的“當地人”
(2004-12-13 17:06:36)
下一個
曾經到過和目前正在國外的中國人,都有過這樣的苦惱,怎樣才能融入當地社會中,不被當作外人看待。盡管費了很大勁,有的人從外表上看已達到形似的地步:吃西餐,周末燒烤,早沐浴晚洗澡,用當地的語言開玩笑,說俚語,來往都是老外等等,但自己和旁人都覺得像隔層膜,還達不到神似的地步。在一些壇子上,如何融入當地社會,成為一個眾說紛紜的熱門話題。
無可非議,融入當地社會的努力,意圖是好的。 在一個地方住久了,與當地社會還是格格不入的,自己難受,別人看著也別扭。因此,費盡融入當地社會的努力,至少說明對當地生活傳統的尊重,態度可嘉。不過,最近聽到的一個事情,多少改變了我對此的看法。
認識的一個人,她是白人,家境富裕,從小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長大。長大以後,結婚,離婚,獨自拚打著生活的天下。婚後夫妻將家安在北方,不久,因性格不和,夫妻離婚。離婚後,她不喜歡北方的寒冷氣候,變賣了自己的公司,揮師南下,在南方安下家來。最初聽到的消息, 她很喜歡那裏的溫暖氣候, 過去的積蓄使她生活上不用發愁。其間,她路過我家,還津津樂道地談到那裏的生活和氣候。 原來以為她會終老他鄉,在那裏住到養老。可是沒過多久,她忽然從電腦上傳過幾棟房子的資料,讓丈夫順道去看看房子的具體情況。問起來,她正在幾個地方物色合適的房子,打算買房搬回來住 。忽然不明白,她在南方買的房子才2年多,住得好好的,怎末又要搬家。丈夫講,因為她在那裏感到很不舒服,像個局外人,融不進當地社會中。
雖然南北戰爭已經過去多年,但南北方的白人,對曆史上的奴隸製還是有著不同的態度。南方白人潛意識中還是維護者自己的奴隸主祖先,一些南方農場主的後代,對北方佬還是懷有戒心,痛恨他們解放奴隸,剝奪他們祖上的家業。北方白人,很為自己解放奴隸的祖先自豪,每當談到曆史時,總是強調,自己的祖先不是奴隸主,而是開拓者。那裏是南方的小鎮,過去是奴隸製農場主的天下,人們的心理相對封閉,遠沒有大城市開明。據說,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一些小地方,黑白種族之間的通婚,還困難重重,經常受到來自各方的威脅。
她的不幸來自兩方麵:是北方人,還是白人。 如果她是黑人,在南方可能會受到當地白人的歧視,但不會受到白人的排斥 ,因為祖上是主仆關係。但是北方人,還是白人, 祖上就是敵對關係。 那種來自本種族的排斥比來自外族的歧視更讓人難受。 盡管她性格開朗,平易近人,很好相處,還是覺得當地白人對她另眼相看。她剛搬到了那裏,將那裏當成自己的第n個故鄉, 廣交朋友,上教堂,參加當地社區的活動,試圖融進當地社會中。但是,她的白人身份和北方佬的口音,使她很容易和當地人區別開來。平時的日常生活,她自己覺得始終是一個局外人,當地人也不把她當作自己人看,言談話語中透露出曆史的遺恨。終於,她覺得那溫暖的氣候也沒多大的吸引力了,決定變賣住房,搬回親戚和朋友們居住的地方去,盡管天氣寒冷,但是,人們相對寬容,人心是暖的。
聽到她的事情,忽然覺得,其實,融入當地社會的想法是好的,但這不是一廂情願的事,不隻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努力改變自己, 順應當地的習慣;還要取決於當地人的態度---能不能寬容地接納你,將你當成他們中的一員。 不要小看了當地人的戒心,一切盡在不言中,不說不一定沒有,如同我過去的一篇文中[遠看近觀種族]提到的,偏見不是寫在臉上,而是藏在心裏的,也許自己認為是融入當地社會了,人家卻是場麵上的應景。就像我上麵談到的情況,如果當地人麵上客氣,心裏則是拒人千裏之外,融入當地社會也隻能達到形似神不似的地步,即使個人再努力,也無濟於事。她還是同種族的人,沒有生活習慣和語言上的隔閡,隻不過地域和口音不同,還要為曆史上的爭鬥還債,費勁也融不進當地社會,更不用說那些長相不同,語言和生活習慣不同的異國人了。
其實,生活在任何一個地方,個人的社會活動範圍是有限的,社交圈子也是有限的,隻要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範圍內,入鄉隨俗,和周圍的人能夠和平共處,不讓人讓己感到難受就可以了,沒必要給自己背上融入當地社會的心裏重負。對於我來說,隻要和家人處的融洽,見到鄰居路人點頭致意----慚愧,這點常常做得不好,因為我不愛理人, 其他的就不管那末多了。我是死豬不怕熱水燙,隻要我自己活得快樂,家庭幸福,才不管別人怎樣看,愛溶不溶,不費那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