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山海關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個人資料
正文

對文宣片《要命的中國》涉及問題的一些看法

(2017-02-05 09:56:18) 下一個

之所以稱之為文宣片而不是記錄片,是因為片中論點和采訪對象完全是一邊倒的黑中國,自己的論點片麵不說,更沒有任何對反方觀點的陳述。

撥開這麽下去美國完了,都賴中國,共產中國邪惡的狂熱宣傳,我來談兩個問題。

1.加入WTO的中國,是不是美國製造業工作流失的罪魁禍首?

片中煽情地反複嘮叨,2001年,中國加入WTO,美國5萬7千家工廠關門,2千5百萬人無法找到好的工作("decent jobs"),無非是想引(誤)導觀眾得出中國是造成美國製造業大量好工作流失的罪魁。其實美國人自己就有不同的看法。http://money.cnn.com/2016/03/29/news/economy/us-manufacturing-jobs/ CNN這篇文章就用數字反駁,一,美國製造業工作占比從1960年開始,一直在遞減,這反映的主要是產業結構的變化,而不象是單一外力作用的結果。如果2001年中國加入WTO導致2000年後的變化,那2000之前呢?二,美國製造業工資水平雖然高於最低工資,但並不都象底特律汽車行業工人的工資那麽高,平均隻有$20.17/小時(大約稅前4萬),很多是達不到中產收入水平的。三,美國在製造業以外,創造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目前總體就業水平還不錯。(其實中國在加入WTO之後,倒閉的工廠估計遠遠多於美國的5萬7千家,隻不過中國在對外貿易和大規模基建的推動下,建造了新的工廠,擴大的服務業也製造了新的就業機會。)Navaroo 試圖建立的中國加入WTO到美國製造業下滑的因果關係是脆弱的,不嚴肅的。很奇怪UC Irvine 怎麽會有這麽虎的教授。manufacturing jobs decline

2. 美國要什麽?怎麽辦?

上麵說到,傳統製造業實際上工資水平並不高,這真是美國想要的嗎?其實我認為,未來製造業的一個趨勢,是按用戶要求進行個性化的生產,提高產品附加值,這會為本土生產帶來優勢。美國在這方麵應該加速創新。另外,美國與其試圖從中國手裏搶製造業中低端工作,回到“美好”的過去,不如長點誌氣,去和德國,日本競爭製造業高端的工作?為什麽中國加入WTO以來,德國製造業能紅紅火火呢?美國的這些個所謂愛國的精英們,能不能長點兒心啊?另外,治理環境汙染是中國未來麵臨的一個艱巨課題,這其實為美國科技和製造業提供了一個足以彌補數千億美元貿易逆差的巨大機會,就看你有沒有本事把握了。

把希望寄托在改變和中國的貿易規則,你怎麽防止其它第三世界國家的產品湧入美國啊?中國如果反製,不買波音的飛機,限製美國醫藥,化工,汽車,電子,軟件等企業在中國的業務,(不得不)減少來美國讀書的學生人數,那美國丟的可就是高工資的工作和國際競爭力了。

Navaroo 這種人進入創普核心團隊,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不是因為他多麽反共反華,而是因為他這麽無能,缺乏一個學者起碼的科學素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