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山海關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個人資料
正文

方舟子的學術成績 (讀博期間表現中等,做博士後期間表現較差)

(2014-10-28 12:01:34) 下一個

 

老方1990年本科畢業於中科大生物係,之後在密執安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讀博士(1991-1995),再後去羅切斯特大學(1996年1月開始)和位於加州聖地亞哥的有名的索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做過博士後 (1997年5月開始到1998年),前後應該有八年時間在美國比較好的科研機構做生物學方麵研究(這裏時間根據新語絲網站的About me)。

我今天在 Scholar.google.com上查了一下老方的發表文章,查到了3篇,新語絲的About me 裏還列了一篇中文的。這幾篇文章裏,老方名字拚成 "Shi-min Fang" 或 "Shi Min Fang",我把這兩種拚法以及 “Shimin Fang" 都放在引號裏在Scholar上查了,沒查到其它文章。

1. M.Z. Yu, S.M. Fang, Y. Wang, X. He, and Y.X. Shih
Pr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Porcine Growth Hormone and Its Monoclonal Antibodies
Chinese Biochemical Journal, 8, 587-592 (1992).
這應該是老方本科在科大做的研究,Google Scholar 查不到,也許是中文的。科大以前是五年製,學生第五年一整年進實驗室做實驗寫論文,快相當於上一年碩士了。老方本科研究,做為第二作者發表文章,說明做得不錯。但因為是中文刊物,影響有限,就不進一步討論了。

2. ANN FINKELSTEIN, CORWIN F. KOSTRUB, JOYCE LI, DAVID P. CHAVEZ, BO QING WANG, SHI MIN FANG, JACK GREENBLATT & ZACHARY F. BURTON
A cDNA encoding RAP74, a general initiation factor for transcription by RNA polymerase II
Nature,1992,355, 464 - 467.
Z. Burton 應該是老方在Michigan State的博導,這篇文章發表於1992年1月,而方是1991年初開始讀博的,方做為第一年研究生,貢獻不會太大,能做第六作者在Nature上發文章,應該算很幸運了。有些奇怪的是,這篇Nature文章,在至今的22年裏,共被引用85次,以Nature的標準有點太低了。
(這篇文章不知道為什麽Nature網站上顯示為2002,但經查實際是1992年,現改正。)

3. Shi Min Fang and Zachary F. Burton.
RNA Polymerase II-associated Protein (RAP) 74 Binds Transcription Factor (TF) IIB and Blocks TFIIB-RAP30 Binding.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96, 271, 11703-11709.
這是老方唯一一篇第一作者的科研文章,應該是他博士論文的工作。這篇文章至今近20年裏被引用了61次,屬於中等影響吧。

4. Ping Wei, Mitchell E Garber, Shi-Min Fang, Wolfgang H Fischer, Katherine A Jones
A Novel CDK9-Associated C-Type Cyclin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HIV-1 Tat and Mediates Its High-Affinity, Loop-Specific Binding to TAR RNA
Cell, 1998, 92(4), p451–462.
這是一篇有很大影響的文章,已經被引用1087次,包括老方在內的四個作者還有一項有關這個研究的專利。這是在Salk Institute做的工作。

生物學發表文章的慣例,是把項目負責人(通訊作者)的名字放在最後,其他參與者按貢獻大小依次排名。一篇文章,往往主要看第一作者和最後作者。(偶爾會有例外,如一篇文章可能有多個通訊作者;或前麵兩,三個作者貢獻相等;或第一作者同時為通訊作者。)

所以按常識判斷,老方大學畢業後做生物研究的8年裏,隻有一篇真正自己的文章(第一作者),做了兩年多博士後研究沒有發一篇第一作者文章。他以第三和第六作者在Cell和Nature上發表過文章,反應出他是在兩個高水平的實驗室裏工作,但似乎隻是這兩個重要項目的次要參與者。可以說,老方在生物研究上的成績不算好,以他的資曆,在美國科研領域裏恐怕找不到有獨立性的工作(助理教授以上),差很遠。如果他繼續搞研究,主要選項是繼續做博士後或者去製藥公司的研究部門打工。不能排除老方博士後期間,課題上遇到過困難,這在生物學研究裏也是常有的。不到兩年時間,換了一次實驗室,不知什麽原因,也會影響研究。但兩年多時間,拿不出一篇獨立性成果,在羅切斯特大學的博士後研究更交了白卷,不論怎麽說也是較差的表現。

為什麽做這個調查?

我以前記得在哪裏讀到過方舟子講不願意做教授,因為要忙於寫課題申請,留下印象,覺得他的研究應該做得不錯。“拒絕國外高薪聘請,汽車,洋房,毅然回國”這類的說法是很多海歸的口頭禪,有的是真的,象清華的施一公,但大多數是誇張。我想看看方舟子在這類話題上,是否實事求是。

在網上查到,《南都周刊》2010年8月刊登對老方的采訪“方舟子十年打假路”,其中有這麽兩段文字:
"博士畢業後,從1995年到1998年,方舟子先後在羅切斯特大學和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結束這段經曆前,擺在他麵前的是兩條路:一條是去製藥或生物技術公司上班,另一條就是去大學當教授。 公司上班不自由。美國教授自由,卻也要不停地寫報告申請資金才能進行研究。方舟子覺得,兩者都不是他的理想,他想找個更自由的工作。"
“是不是在美國找不到工作才轉行當作家的?是不是為了炒作成名才出來打假的?對於類似的質疑,方舟子給出的解釋是,如果在美國找份工作,對他來說非常容易,但他不願意被別人管著,。。。”


以老方的嚴謹,如果是記者誤傳他的話,他應該會及時提出修正。那麽,可以認為這些話是出自方舟子。在1998年,老方隻有一篇第一作者的JBC,加一篇第三作者的Cell,和一篇第六作者的Nature, 這“另一條就是去大學當教授”很成問題,我認為以他的條件,去一所研究型大學當教授(從助理教授做起)根本沒有可能;去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s,大約相當於國內大專?)教書倒是有可能,但也要等機會,而且他的英語口語不一定過關,何況社區大學根本不是這個層次的人應該考慮的,我還沒有聽說哪個科大人去社區大學教書的。

為什麽有“千年博士後”這個說法?就是因為生物博士後不好找工作。大學教授職位少,上崗競爭太激烈;學得太專太高,社會上大多數工作用不上也請不起博士。我沒有聽哪位生物博士後說過“在美國找份工作,非常容易“的話。(也許少數極其出色的行,象莊小威那樣的,可能大家都搶著要。)

所以,我覺得,方舟子上麵的話有誇張不實之處。比較事實求是的說法是,他的兩條路:或者去公司的研究部門打工,工資比較高,但按他的層次,確實要被人管,而且要等機會,工作也不穩定(比如我在工作中與兩個大藥廠的研發部門合作過,眼看著兩撥人(都是PhD,MD)因為藥廠內部調整被解雇);或者繼續在博士後的路上奮鬥,希望以後做教授,但博後工資低,做教授競爭非常激烈,要有很強的文章,沒有保障。以他當時的資曆,找份工作,並不容易。其實他可能根本不是一個做科學的人,這或許是他改行的真正原因。

老實說,今天的調查讓我有點失望,我本來以為老方在生物領域做的成績比這要好,以為他的為人比這更實事求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arljinping 回複 悄悄話 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走上施一公的路。 高薪聘請,汽車,洋房也是相對的。

但老方的邏輯和論文高出周,花,水平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再怎麽糾老方的過去,於周,花的過去和現在的水平,都於事無補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