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同學群裏有人轉發文章《70後,我們的青春一去不複返》,讀後思緒萬千,70後的一代人在那個共同成長的特殊歲月裏,確實有著種種相似的記憶。
那個年代,雖然物質沒有極大豐富化,沒有電腦、Ipad、也沒有遊戲機,沒有Haagendize,也沒有Godiva Chocolates, 可是我們卻擁有溫暖的家,有父母的疼愛與嗬護,幾塊大白兔或者金絲猴奶糖,就可以讓我們感到很甜蜜,我們覺得生活很幸福。
小學時,家裏沒有電視機,時常找借口跑去鄰居家,為的就是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地觀看小小黑白電視機裏播放的卡通片《聰明的一休》,還有《大西洋底來的人》科幻連續劇,崇拜《大西洋底來的人》中的那位女科學家,希望長大以後也成為像她那樣的科學家。
那個時候的假期,院子裏的孩子們喜歡在一起玩擲沙包、跳橡皮筋、還有打羽毛球的遊戲,我們還喜歡玩各種棋類遊戲,比如象棋、跳棋、軍旗、五子棋。
中學時代,我們為《射雕英雄傳》、《上海灘》等風靡大陸的港劇著迷,成為港台明星的忠實粉絲,收集過好多林青霞、王祖賢、翁美玲、張曼玉的貼畫。寒暑假,張愛玲、瓊瑤、金庸、梁羽生的小說成了我們的最愛,《紅樓夢》、《聊齋誌異》、《飄》、《紅與黑》也是我們的雞湯,懵懵懂懂的我們為小說裏主人翁的快樂而快樂,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嘴邊時常哼著那首洋溢青春氣息的歌《明天會更好》,我們對未來滿懷憧憬。。。
青春是一縷陽光,它曾經照耀著我們的心靈,青春是一首歌,它曾經撥動著我們年輕的心弦。如今縱然青春一去不返,曾經的流光溢彩卻成為記憶裏最美的篇章。
以下為轉貼:
幼兒園、小學自己獨立上下學,初中、高中不拚爹就能上個大專或大學,畢業後大都在房價飆升前買了房。曾經踩著28的單車上學,不知道什麽叫零用錢,沒有下午茶的概念,更沒有夜宵的流行,中午回家拿一塊片糖塞嘴裏,就上學了。學騎自行車從掏檔練起,等能上大梁騎時,在上麵悠著兩條腿裝瀟灑。男孩子彈玻璃球,女孩子抓石子兒玩到天黑。隊爆爆米花對於我們就是奢侈了。實在餓了,沒有家長在家,就把土豆往爐子眼裏一放,過會兒翻看,有時玩瘋了忘記拿出來,烤焦了是經常事……
生於70年代的我們,是最後一撥這樣的人:
是對這樣一句話耳熟能詳的人--“為革命,保護視力,眼保健操,現在開始”
是最後一撥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卻故作嫌惡狀,在課桌上刻三八線的人
是最後一撥學校開會一冷場有事沒事就開唱“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人
是最後一撥有過小時候要到別人家看電視,死活賴著不肯回家,被爸媽打的經驗的人
是最後一撥過六一節還必須找齊了白襯衫、藍長褲的人
是最後一撥和泥巴、過家家、彈彈子、拍畫片,背著軍用水壺,揣著茶葉蛋春遊的人
是最後一撥對五講四美三熱愛倒背如流,但始終也沒搞清楚什麽時候才能練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後一撥告訴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見方格子地磚想著跳房子,跳橡皮筋時候唱“馬蘭花開,一八一五六,二八二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是最後一撥享受過最純最動人的日本動畫片,張口就來一段《鐵臂阿童木》主題歌,仍記得《森林大帝》裏的小獅子LEO、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花仙子、藍精靈和格格巫、一休和小葉子,自認為曾看到過最好的動畫片的人
是最後一撥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係列,娃它喜娃,大島茂,《排球女將》的小鹿純子以及她的360度空翻
是最後一撥有幸目睹過香港無線的諸多武俠劇的人--當時是小學的年紀吧,看《射雕》裏的翁美玲讓我們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上海灘》裏的馮程程、許文強,《霍元甲》,《陳真》,《萬水千山總是情》那個時期的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是最後一撥還曾為費翔意亂情迷,深情的唱著:"你就是那冬天裏的一把火"
是最後一撥在高中時唱著伊能靜的《十九歲的最後一天》,畢業時都要含著眼淚唱小虎隊的《驪歌》中的“南風又輕輕地吹送,相聚的光陰勿匆……”和《再見》中的“請相信我們明天一定會再見,就像白雲離不開藍天”的人
70後轉一下,我們共同的集體回憶!致那段我們曾經擁有的青春。
青春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