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國貨的帖子,那些中英對譯的神翻譯實在是令人叫絕,覺得多屬妙手而得,渾然天成,非人力苦思所能奏效。
離家不遠就是著名的Ritz-Carlton Hotel, 酒店依半月形的海灣而建,加上太平洋邊的冷颼颼的氣候,頗有恢宏,古樸的英倫風情。豪華的建築,碧綠的高爾夫球場,是周末舉行露天婚禮的好地方。
夕陽斜照裏,有穿格子裙的男人在吹蘇格蘭風笛,笛音隨風,頗有詩意。問兒子蘇格蘭風笛英文怎麽說,兒子說:Bag pipes, 我想想說:你是說這個樂器就叫“一包管子”?兒子說:準確地說應該是連著袋子的一排管子。蘇格蘭風笛, 這個讓你聯想到灰雲厚重的愛敦荒原,荒原上的城堡,風中裹著羊毛披肩的牧羊女的頗為田園風情的名字,瞬間幻滅。
有很多外國譯名給人印象深刻,很大的程度是拜中文翻譯之雅所賜,經典的地名翻譯如楓丹白露, 菲冷翠,香榭麗榭,品牌翻譯如露華濃,雅詩藍黛,金粉黛,長相思,,,其本來的語言的名字,往往其實並無出奇之處,一如蘇格蘭風笛之於一包管子。
三四十年代的譯名往往信達雅,一是應該歸功於那時的譯者的古漢語的功底,據說楓丹白露與翡冷翠俱出於戴望舒之手, 其次也應該是翻譯工作量少,可以精細雕琢。 後來有很多翻譯,粗糙而粗鄙,以香港的西方電影譯名為最,不記得有多少個電影就被翻成:xxx總動員, 不隻毫無書香,根本就是不知所雲,也有妙絕的,甚少。
對於名著或喜歡的作品,一直都喜歡讀多於看。知道和看過的超越原作,至少不輸原作的電視劇,隻有圍城一部。文字所能給予人的大腦的想象空間和想像中所產生的美感無可比擬,直接的視覺灌輸反而落了下乘。
有首歌叫溫泉鄉的吉他, 沒聽過歌, 看了這名字,就覺得是慵懶的夏日,溫泉之鄉夾竹桃盛開,野渡舟橫,,,,,後來聽了歌,覺得莫名其妙的歌詞,不知所雲,唱得也不好聽,跟名字完全不搭。還有綠袖子,就跟綠羅裙一樣,看了名字就讓人心生柔軟,原想用來做個馬甲的,發現不available。
還有中藥,治不治病先不論,有道是藥香最雅,其實藥名更雅: 守宮,當歸,夜半,沉香,忘憂, 半夏,淩霄,素問,杜若,秋桑,紫芙,紫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