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美國後,妻子每年開春的時候,有時間都要到荒地裏挖薺菜。美國人看不懂這道風景,有一次居然還有人報告了警察。妻子告訴警察,薺菜在中國是美味兒,是餛飩餡兒的最佳配料。警察似懂非懂,隻好說,“good luck!(祝你好運!)”
薺菜餡兒做的餛飩有一股清香味兒,是任何其他作料(白菜、韭菜等)都比不上的。清明節時做餛飩、吃餛飩,我不由得想到了媽媽。她去世兩年了,我一直覺得她沒走,還在南通老家,做了一大桌餛飩,等我回家。
小時候家裏條件一般,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吃餛飩。那時候沒有包裝的餛飩皮、餃子皮賣,也沒有現成或冷凍的,我每次都要跑差不多一裏路,到城南的餛飩店,等上大半天。師傅從發麵、揉麵、機器壓麵、到人工切皮、堆皮,一套程序下來,半天時間就過去了。但那時候,時間不是金錢,填飽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何況是人間的美食 -- 餛飩呢?
我們南方的餛飩跟北方的餃子不同在於,餛飩皮薄一點,大一點,方方正正,包起來的形狀像簸箕或畚箕(見圖)。
我後來到外地上大學、工作、留學,雖然學會了做餃子皮、包餃子,但還是覺得餛飩更好吃。是因為皮兒薄,味道更容易飄出來?還是因為造型更美一些?還是因為餛飩要配湯,味道更鮮美一些?不知道,隻知道每到包餛飩、吃餛飩的時候,就想到了有媽媽的溫暖 (請原諒我這個吃貨)。
跟水餃蘸醬的吃法不同,餛飩一般配湯的。味道更鮮美,也更麻煩一點
那時候媽媽總是心滿意足地看著我,狼吞虎咽地吃餛飩。她本人吃得很少,卻一再給我添加。我那時也能體會到她是省給我吃,但體會不深,也不懂得謙讓,想辦法讓她多吃一點。幾十年後,當我看著自己的兒子喜歡某樣食品,我故意不吃或少吃的時候,就想到小時候,媽媽不就是這麽對我的麽!
那時候條件不允許我們家經常吃餛飩,但媽媽經常提醒爸爸,“好久沒吃餛飩了,該給兒子做餛飩了!” 等餛飩皮回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包餛飩也要一段時間,但卻是那個年代溫馨的一刻!窮並快樂,物質寡而親情豐,值得回味!
上大學時每次放假回家,以及後來每次回國探親,媽媽總要準備一大桌餛飩,因為她知道,兒子喜歡吃餛飩。盡管兒子後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但在媽媽眼裏,兒子永遠是兒子,永遠需要媽媽的嗬護。我記得有一次,爸爸到南京出差。媽媽頭一天晚上包了餛飩,“命令”爸爸第二天就帶到南京。那時南通到南京可是一天的汽車路程哪!我那時在南京剛找到工作不久,隻有一個煤油爐。就是在那樣簡陋的條件下,我在外地吃到了媽媽親手包的餛飩!人家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我是“慈母手中食,遊子腹中餐”!
如今我和媽媽人間天堂,各居一方,但我總能感到媽媽如影隨形,還在某個地方想著我,看著我,牽掛著我,怕我凍著餓著累著。
二屆清明,緬懷吾母。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