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往事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正文

珍五兒的故事--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一)

(2014-10-06 20:29:31) 下一個

珍五兒的故事
------ 母親的故事之一
(母親的小名兒叫珍五兒,為了方便表述一下就稱其珍五兒)
前麵說過這珍五兒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不過是這個地主家庭破落的早了點,由於祖上出了個抽大煙敗家少爺,早已把曾經的產業弄得門楣倒塌,家業凋零。在她出生的時候她的敗家爺爺早已死去,珍五兒的父母早從山西趙城縣南石明村自己的祖業裏搬了出來,到汾西縣下團柏村來投靠家境富裕的姑姑潘家。他們一家在村子裏一戶姓仇的人家租了一孔窯洞安頓了下來。
也許是由於家境驟變,生活境遇陡然下降而心情鬱悶,珍五兒的母親婚後陸陸續續孕育了兩男兩女全部在很小的時候夭折了,到了民國十五年,三十七歲的時候才生下了小女兒,夫婦倆對這個排行老五的晚生女兒愛若珍寶,起名叫做“珍五兒“。
夫婦倆中年得女欣喜若狂,百般愛惜,剛剛出生的時候,母親由於中年生女,奶水不足,當父親的居然節衣縮食的定期跑到平陽府,(也就是現今的臨汾)買當時人們少見的美國煉乳來喂養女兒,又聽人說廁所裏糞蟲是大補,這昔日的大少爺捏著鼻子半晌半晌的蹲在茅坑前麵往外撈,撈夠了洗幹淨,用滾油一過,然後細心的喂進女兒的小嘴巴裏。(每每想到這一幕真是感動,但是也有點惡心。。。那蛆蟲可怎麽下咽呢?奇怪的是我的母親今年八十多歲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一輩子甚少生病,這幾年太原的空氣汙染這麽嚴重,居住在那裏的很多人有呼吸道的問題,經常咳嗽吐痰,可是她居然從來沒有任何呼吸道的病症,不知道是不是茅廁蛆蟲的作用?
一笑)
話說珍五兒從小在父母的百般愛護下無憂無慮的成長著,雖然家境貧寒,但是父親畢竟出生於富有之家,曾經在趙城縣的東門當鋪“千裕當”做過大夥計,算是見過世麵,憑著一股子機靈勁兒做點小買賣, 偶爾也販賣一點大煙土,母親雖然出嫁前是大小姐,家裏有長工丫鬟伺候,但是無奈夫家家道中落,也少不得挽起袖子操持家務,夏天下地拾麥穗,冬天幫人紡棉花遵循著中國的古訓,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和丈夫一起過著安貧樂道的日子。值得安慰的是獨生女兒珍五兒自小聰明伶俐,更是長得眉清目清秀,這給了夫妻倆極大的安慰。

夫妻倆看著女兒在一天天成長,想著自己家徒四壁,人丁單薄的處境不禁擔憂寶貝女兒的未來。此時出過州府,去過京城的父親暗自打定主意,要讓自己的女兒讀書認字,不能做睜眼瞎,他要讓女兒將來有一門手藝能養活了自己,當時雖然還想不出究竟學什麽手藝,但是先去上學吧!
在那樣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人人感到命運無常,可是在那樣文盲率很高的舊時代,父親居然遠見卓識的安排珍五兒去讀書。這對女兒的一生的命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幾年之後,也就是珍五兒十六歲的時候他老人家撒手人寰,、而幸運的珍五兒已經進了進山中學初中部,為她日後考進高等女子助產學校打好了基礎,使得女兒最終有了一技之長可以養活自己。
說到這兒,也許有人納悶,這珍五兒家境困苦,何來金錢供她上學讀書呢?說到這兒我真的非常感激我們當時山西的省長,也就是人們口裏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

閻錫山治理山西期間,曾發行過一本裝訂樸素的小冊子,叫做《人民須知》,印刷量很大,戶戶都有。小冊子的主要內容,是用極樸素的語言,向民眾解釋政府治理山西的理念和政策。義務教育在當時是極新鮮的事物,故而閻氏在《人民須知》中如此解釋:
凡是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的小孩子,七歲到十三歲,這七年內須要有四年上學,這就名叫國民教育;凡上過學的人,知識就高了,身體也壯了,為父母的無論如何貧窮,總要使子女上學,是父母對於子女的義務,又名叫義務教育;國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學,就要罰了還得上學,又名叫強迫教育。
閻氏辛亥革命後出任山西督軍,對本省民眾民眾(竟)不知民主共和為何事,無力參與到政治事務中來的狀況深有體會,故有受教育之國民愈多,人群程度愈高;人群程度愈高,政治能力愈強的感慨。在一次公開講話中,閻錫山如此闡釋義務教育和優良政治之間的關係:
國民教育,係義務的、低淺的,故對於社會無報酬。受此教育者,亦無所發展,其不為社會所重視,蓋有故也。不過今日為列國並立之世界,此人群與彼人群遇,較量優劣,要在多數人民之智識,不在少數優秀之人才。今日中國四萬萬人,不及他國二千萬人者,因多數人無知識,一個人抵不住一個人之故。此尚就對外者言之也。說到對內,共和國家主體在人民,必人民之智識發達,然後能運用良政治,如其不然,則其政權,必將由多數人民移之少數人之手。既移之少數人,則此少數人所運用之政治,必以少數人之利益為利益。
如果有人不相閻公有此善舉,大家可以去網絡上查閱。
相關資料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前後三次前往山西深入考察其義務教實施情況,陶氏總結道:“自清朝以來,中央政府就一直打算實行義務教育,但隻有到了1920年才由教育部製定出明確的在特定時間內各地實行義務教育的步驟。。。由於近年來正值動亂,上述計劃幾乎沒能執行, 唯獨山西一省取得了異常引人注目的成績。。。現在該省已有72%以上的學齡兒童入校就讀。此外,還規定了25歲以下的成人文盲上成人業餘補習學校, 學習常用的漢字,算術和公民嚐試。”(1924年“民國十三年中國教育狀況”) 陶行知如此評價閻錫山的山西義務教育,可謂中肯之語。
關於這位山西都督的傳奇故事我就不在這裏贅言,但是他在民國早期就把山西的國民普及教育當作大事來辦,出錢出力慷慨辦學,確確實實的造福了山西人民。(大家有空不妨看看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1602101019kqh.html?tj=1

大家想想,在那樣一個內憂外患,被蔣南翔呼作“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年代,閻錫山卻在山西為學齡兒童製作了幾十萬張課桌,使得山西的學齡兒童受義務教育比例長期保持在
70%的高度,此舉真的是福澤後世,造福一方。
民國二十二年珍五兒八歲的時候就背著書包走進了學堂。和她一起上學和還有姑姑家的表兄弟們。其中感情最好的同歲表弟,小名小旦的表弟潘生芝。
這潘生芝當時雖然年僅七歲,但是已經顯得與眾不同,一入校老師們就發現這個孩子天資高妙,異於常人。他讀起課本是博聞強記,觸類旁通,一覽成誦,出口成章,一時間聲名遠播,全村都知道學堂裏有了個聰明的小神童。隻是這小神童不如珍五兒長得那麽清麗可愛,用山西本地話講就是“前奔頭後勺子”,前麵有個大額頭,後麵翹著後腦勺,而且皮膚黝黑,雖然五官端正,但是看樣子不是帥哥胚子。



珍五兒和潘生芝從小在一起,一起嬉戲打架,一起偷桃掐花,現在又手牽手一起上學一起回家,算是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後來年齡漸長,兩個人朦朦朧朧的互生愛慕,曾經相互盟誓要終身相守直到上了進山中學後,學了生理課,才知道倆人是近親而依依不舍的退回成表姐弟關係,但是他們終身感情甚好,互相非常關心互相幫助,直至潘生芝1949年犧牲在解放軍的渡江戰役中。
六十年後的珍五兒說起潘生芝總是非常惋惜的說他不該參軍,本來已經考取了清華大學,如果一直讀下去,照他的天資未必不能取得楊振寧李政道那樣的成就,可是正像俗話說的,世事無常,禍福難料,生活總是給出人們意想不到的結果,回首往事,一聲長歎~ 

(所有的圖片均取自網絡,和內容無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