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兩個星期,發生了幾件大事小情:一,Iphone 6開始銷售了,在北美澳洲的華人們紛紛搶購,為了盡早拿到Iphone 6,寄回還沒有開始正式開售的中國內地掙差價,有在美華人竟然大打出手;二,馬雲的阿裏巴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了,開盤價92.7美元;三,KK、CK還有他們的小朋友最愛的網絡遊戲MINECRAFT以25億美元賣給微軟;四,我本學期唯一有趣的一門課,課上,來自意大利的男老師極力推崇一本書名叫做《世界是平的》的書,並且將它作為這門課的教材。我開始讀這本無比囉嗦的書,作者用不厭其煩的絮絮叨叨,講述了發生在這個地球上的一件大事兒:全球化的進程正在將這個世界變平,並且身不由己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卷入到這個浪潮。
不管是滿心歡喜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我們被帶入到一個電子的時代。1996年冬天我和幾個女同學一起去位於北圖對麵的國內第一家網絡公司咖啡屋實華開打工,工作內容的簡單程度和我們菲薄的報酬很般配。除了做cappuccino和洗幾個咖啡杯,給顧客(大部分是老外)端咖啡,剩下的閑暇時間裏,我們用咖啡屋閑著的電腦上互聯網。那時候網上中文的東西少的可憐,英文又看不懂,加上又是新手,在有限的網頁上逛來逛去不知道該看點兒啥。印象深刻的是有個晚上,一個遠在美國的老外和我們視頻聊天,那一刹那,突然感覺到互聯網的不可思議。有個外係的北京姑娘想出國留學,所以她即不學做cappuccino,也不洗杯子,隻是利用工作之便,坐在電腦前給她未來的美國導師寫email,沒做幾天就閃人了。光顧咖啡屋的老外居多,大多在裏麵寫長長的電子郵件。現在想起來,那時候所謂的網絡咖啡屋演變為後來滿大街的網吧,那些個在實華開工作的京腔十足的姑娘小夥子們也算是國內第一批互聯網的弄潮兒了。
上大學的時候有門計算機編程課,學習DOS係統,是我最懼怕的一門課。那些個計算機代碼如同迷宮,我在裏麵怎麽繞也繞不出來。後來又修了一門計算機應用課,學了一學期的C語言,比DOS係統簡單點兒,但還是學的雲裏霧裏,痛苦不堪,計算機語言對我來說,堪稱本星球最抽象的語言。後來寫畢業論文,先用手寫在本子上,然後用同屋G的導師辦公室的電腦,一個字一個字地敲進那台機器裏。也有男同學頗有財力,跑到中關村去給自己攢台486,放在宿舍裏,頗為風光,也算是那個年代的高大上了。那年代有錢人的象征不是房子車子,而是一個尺寸和重量都頗為壯觀的大哥大,俗稱大磚頭,我們遙感課老師有一個,記得每次上課他都把大磚頭啪一聲往講桌上一放,氣場一下子就出來了,我現在才明白過來,那不就是當年的土豪嘛。
後來工作了,在深圳的萬科,學會了打字,學會了如何存儲文件,如何管理文件。我姐花了五千大洋送了我一台486電腦,電腦其爛無比,是她的一個開電腦公司的朋友幫她攢的,也讓我在我的人生經曆裏,第一次知道了什麽叫殺熟。我在那台電腦上練習盲打,學會了讓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移動,打出一行行的文字。那時候對於做小文員的我,打字是基本配置,就像英語四級和六級證書一樣。
當時我們部門剛畢業的學生占了一半,他們都是學美術的,來自國內不同的著名美院。我們基本上都是剛剛開始學習使用電腦,發現電腦的操作需要一種不同於以往習慣性的思維,好像掌握一種全新的語言。好在因為年輕,我們在三個月實習期不到的時候就掌握了這門語言。我看他們用COREDRAW和PHOTOSHOP製圖,無比羨慕。有個從中央美院雕塑係畢業的同事,和我們一起進的公司,比我們大幾歲,試用期內就被炒魷魚了,原因就是他沒學會用電腦設計產品,那時候覺得他很有懷才不遇的煩惱,為他打抱不平,現在想來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殘酷,跟不上潮流,就會被淘汰。
後來我在不斷地跳槽,在不同的公司精進我的WORD和EXCEL,讓我高興的是,我現在仍然在使用這些軟件,它們尚未被淘汰。再後麵的事情因為更新的速度太快了,我的記憶變得模糊起來,我忘記了什麽時候注冊了第一個電子郵箱,什麽時候有了第一個博客,什麽時候上了第一個論壇,什麽時候上了CHINAREN校友錄。隻記得2001年我注冊了QQ,失聯多年的我才找到了我的高中同學,也才和LG自97年畢業之後第一次再見麵,又在QQ上談情說愛,到同居,到結婚,整個過程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生活的步伐好像被互聯網催促著往前趕。
現在,我從初中班到大學班全都建了微信群,因為有微信群,我們的聚會從十年一聚變成一年一聚。這個夏天和高中同學聚會,大家喝紅酒,吃鐵鍋燴菜(多麽奇特的混搭),大聲嚷嚷著聊著天,坐我旁邊的姑娘告訴我,自從有了微信,生活變得無比忙碌,每星期參加不同微信群組織的活動。微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還有一個變化是電子書,我現在每天捧著個KINDLE,基本上我的全部閱讀都是電子格式的。兩年以前我告訴LG我看電子書有個很明顯的困難,就是從電子屏上輸入到眼睛的東西,很難再進入大腦,他說電子書是大勢所趨,早晚紙質書要消失。我當時對他說的這句話頗為不以為然,到現在我徹底同意。70後已經在改變閱讀方式,80、90後本來就習慣電子閱讀,00後更不用提了,紙質書的消失指日可待,本來所剩無幾的實體書店將變成古董店,正如我以前購買的所有的紙書都將作為一種紀念而存在,沒準兒有一天這些個東東會身價倍增也未可知。我之所以選擇電子書,有一個被逼無奈的過程,因為我在溫村,我幹著急夠不到卓越的書,溫村也有中文書店,書從國內運到這邊,價格的數字不變,幣種從人民幣換成加元。去年夏天回國,我在卓越買了第一個KINDLE PAPERWHITE,自此開始了在上麵購買中文書的樂趣,這東西打發了我無數的閑暇時間,中文電子書太便宜了,閱讀變成了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裏,最廉價的消遣。什麽都漲價了,國內豬肉牛肉都貴成天價了,買一本電子書的錢隻夠買一顆大白菜,前兩天給KK買了《納尼亞傳奇》全套七本,中英雙語,3.99人民幣,讓我覺得匪夷所思,在俺們偉大的祖國,什麽都在漲價,唯有知識在掉價。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得了便宜還賣乖,對我來說AMAZON.CA的電子書賣的太貴了,換成中文版,馬上便宜至少六倍,還能享受母語閱讀的愉悅,這也說明了多掌握一種語言,總是好事情。
如果說50後往前的人是被這個時代淘汰了的話,60後和70後還算是幸運,總算是搭上了這個轟轟烈烈的電子時代的末班車。
接著說說50後以及50後往前的那些人。先從我媽媽說起吧,今年夏天回家鄉,看到我七十多歲的媽媽每天除了遛彎洗碗收拾家,最大的娛樂就是躺在床上,用我姐給她的IPHNOE 2刷微信,看我們在微信群裏胡說八道,看我給她發的孩子們的照片,是她每天必修的功課,樂此不疲。她也喜歡刷網頁,看國內外大事小情。當別的老頭老太在用無比傻瓜的老人機的時候,我的媽媽在使用這個世界上最新的(如果IPHONE2還算新的話)電子產品來娛樂自己,讓我無比驕傲。有一天她給我看迪拜的某個音樂噴泉的視頻,還連放兩遍,並且為此讚歎不已,我覺得那個場景很經典,如果恰好有人把它給拍下來,可以作為IPHONE的一個小廣告。給她手機的時候,我姐想她用不了多少流量,就按流量付費,沒想到老人家一百元的流量蹭蹭蹭地就用完了,耗時半個月不到,後來強烈要求上網包月。
這學期,我摸著黑選了三門課,有兩門課都撞到女老師,而且都是加拿大嬰兒潮那一代的。我無意冒犯,但是不得不說作為教管理學的老師,她們就像老古董。她們的穿著都很時尚,可是她們的硬件真的已經過時了,她們教的東西,讓我想起八股文。如果是因為她們沒有攢夠養老的錢而賴在講台上的話,勸她們去學習點兒新東西,再來這裏騙錢。上節課,其中的一個女老師告訴我們她討厭電子產品,她說她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用手表,她正好相反,她戴手表上班,把手機留在家裏。她明確地告訴我們,技術的創新帶來了生活的不方便。她基本上不用任何電子產品,連電視都不看。她認為電子產品帶來的是一個無效的時代,因為大家浪費在上麵的時間太多了,電子產品讓大家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像她這種對電子產品的排斥可能是那一代人的通病,源於對無法駕馭新技術的一種懼怕,就像我爸無論如何不肯用手機一樣。
然後就是90後這一代,包括我侄子和基本上我現在所有的同學,都屬於是這一代人。這一代人應該是在十歲左右的時候接觸電子產品的,據我觀察,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眼睛離不開手機屏幕,手機完全像他們身上的一個器官,是屬於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我碰到過一個中國孩子,和我修同一門課,因為是班上唯二的中國人,我倆經常並排坐,我發現他如果不把手放在屏幕上滑來滑去,就覺得渾身不自在。還有一點讓我感觸很深的就是他們對於電子產品配置的濃厚興趣,說起什麽產品什麽樣功能,他們經常能如數家珍,讓被晾在一邊的我羨慕不已。
再後麵就是KK和CK這樣的00後,生下來就被各種電子產品和電子遊戲包圍的一代,我管他們叫電子兒童。他們對電子產品的熟悉仿佛是與生俱來的,KK很小的時候就比我會用IPHONE,現在我很多問題需要向他請教。這就像為什麽我們都能輕鬆掌握母語,是因為一出生就有母語的語言環境,00後一出生就有了電子語言的環境,所以他們對電子產品很快就熟悉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世界發生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變化。很多職業和行業已經不複存在,實體書店紛紛關門,今天的很多職業在未來將消失,比如,郵遞員。00後將麵對的是一個很顛覆性的世界,不確定性太多,對這一代孩子的教育,我認為,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首要的。同時可以利用他們對電子產品的熱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讓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能和這個時代的各種技術創新保持同步。我有個朋友H特別聰明,她兒子M是KK的好朋友,同班同學,兩個人都是在五歲上學前班那年有了第一台IPAD。M對IPAD特別沉迷,到不吃飯不睡覺的程度,H就利用M的這個特點,因勢利導,下了一個叫read me a story 的軟件,這個軟件每天都會跳出來一個新故事,M就在每天的期待的過程中提高了閱讀的興趣,自此一發不可收拾,閱讀量大增,很快就成了班上讀書最多最好的孩子。
記得KK在三年級的時候,每星期的單詞拚寫一直不好,我給他測試,他總是很不耐煩,我們倆為此吵紅臉好多次。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了spelling city這個軟件,這個軟件很簡單,就是輸入每個星期要測試的單詞,然後,就在電腦或者IPAD上,按照讀音拚寫出單詞,也有幾個小遊戲,孩子們一邊玩兒遊戲一邊就把單詞記住了。從那以後,KK的拚寫再也不用我管了,我把每星期spelling test的任務轉交給了IPAD,大家皆大歡喜。KK和CK的拚音也是從IPAD上學的,發音學的比我的標準。
最近祖國開始提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國內的小孩子們又開始學習古文了,暑假回國,發現我上三年級的小外甥女已經背了不少《三字經》、《弟子規》之類。有段時間我練書法,突然開始害怕KK和CK忘了自己是龍的傳人,心血來潮讓他倆背弟子規,背到“父母責,需順承”就此打住了,這也太不民主了,這和加拿大提倡的critical thinking太衝突了,小孩子一定會產生困惑。這些聖賢的文章已經過時了,放到今天的情境實在是驢唇不對馬嘴,祖國的教育事業不能也心血來潮啊。
一個上不了穀歌,用不了穀歌地圖,看不到臉書,上不了推特,看不著YOU TUBE的國家是很難在這樣的一個日新月異的大時代,還能保持繼續向前衝的勁頭的。其實囉嗦了這麽多,我就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咱們都得與時俱進,邁開大步,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