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
2017 (215)
2018 (200)
2019 (186)
2022 (159)
2024 (187)
常有人問起童年記憶最深的感覺,我想最刻骨銘心的是伴隨著我整個生長發育期的饑餓感。
在六,七十年代,物質極度匱乏,每人每月隻有20多斤的米,4兩菜油,1斤肉。
我好像從來沒有吃飽過。
記得在70年代中期,在幫助農場收割了晚稻後,我們一班高中生被告之農場會免費提供飯菜之後十分興奮,那席卷殘雲的吃相也相當的恐怖。飯後,有十幾個同學挺著撐的圓滾滾的大肚子,?在地上,幾個小時,無法動彈。這也是我記憶中吃的最飽的一次。
這種饑餓感和對物質匱乏的恐懼,改變了一代人的靈魂,也塑造了一代人的性格。
浸入骨髓的焦慮,不斷地鞭策著這一代去奮鬥,去創造,積累財富。有時不擇手段,有的人還挺而走險。
極度饑餓後對食物的迷戀,極度貧窮後對財富的渴望極大地調動了一代人的勞動激情,創造能力,以及勤奮與吃苦強度。在短短的幾十年創造經濟奇跡。
當人們指責中國人裏沒有像Bill gates, Warren Buffet etc 的慈善家時,我想我們還是要曆史地理解,讓一代有著極度饑餓感,不安全感的人慷概解嚢是十分困難的。
三代出貴族,隻有等我們的子孫感到不怕,不餓,自足之後,才可能有大批的慈善家。人們才可能變得更多寬容,便為優雅。
本人在文革後期時在高中吃食堂,每天1斤1兩,沒有什麽油水,一個星期一次肉,幾片而已。每天學生們都處於餓肚子的狀態,每天上午的第四堂課大家都聽不進去課,都盼著下課鈴,搶著去吃飯。支農時有幾次可以放開肚子吃,一頓中午飯吃8個二兩的饅頭,太平常了。
中國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都明白無誤地指出了這個大饑荒。毛澤東同誌還故作姿態,在1960年很長時間不吃肉。其親女兒在北京大學上學,吃不飽飯,周末回家時 ,一人吃了三個人的飯,這是毛的親隨寫的回憶錄。
一般居民和十周歲以上兒童是22斤到26斤。
總之是吃不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