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

我們從哪裏來? 我們是誰? 我們往哪裏去?
個人資料
風語空靈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矽穀軍工與"新質"製造力

(2024-08-27 18:35:38) 下一個

曾幾何時,90年代開始吧,美國人沒了前蘇聯對手,龐大的冷戰係統沒了用武之地,於是刀槍入庫。克林頓任總統時期,我們見證了北加州的基地關閉,像東灣的阿拉米達海軍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 Alameda,1997年關閉)和北灣馬雷島海軍造船廠(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1996年關閉)。全都"軍轉民",經徹底清理後交回地方政府。連大黃蜂號航母都一並送給阿拉米達縣,作為博物館和大型活動的場地。我們曾在當時的艦艇周活動期間上船參觀過,還在巨大的機庫內參加過公司上千人的歲末宴會。後者更是結束了該造船廠142年曆史,7500多個民用編製被撤消。多年前偶然去島上一遊,很多地方被開發成風景優美的新建住宅區,室內高度智能化。

那些年,美國遭到突其不意的恐怖襲擊,反恐戰爭打得熱火朝天,終於有一天本拉登被海豹突擊隊擊斃,國防戰略卻有點找不到北。美國製造業和美國軍工更是頭重腳輕,近幾年風雲突變一下子難以適應,究其原因,有上述兩個軍事基地關閉為縮影就不難理解了。然而,美國政界和軍工界頭腦清醒的大有人在,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布局,隻是有點"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時"罷了。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俄國入侵烏克蘭,真的是到了"傷心時",增加的軍費開始用於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軍工初創公司,它們很多位於舊金山灣區的矽穀,標誌著這一地區的重大轉變,矽穀傳統上是以軟件和技術創新而非武器而聞名世界。隨著軍費的湧入,矽穀的高科技行業在迅速轉型,把高科技界的顛覆精神和神來之筆用於國防領域。產品方麵,除高科技外,小型,緊湊,經濟和高效是其主要關注對象。比如某公司開發的下一代反艦導彈,僅有背包大小,可在任何平台,無人機和分散作戰發射,造價低於五萬美元,對於單項武器動輒上十億美元的采購來說,那是兩萬枚單兵導彈,你說能對付多少艦船。這些導彈不是那種常見的肩抗毒刺導彈,它們威力大,更小,更"精靈",填滿了各種"神通廣大",這要感謝當今的模塊化和智能化,是真正的"科幻"級。它們成本低,潛在影響力極大,不但為小國弱國提供有效自衛手段,還為敏感水域的商船提供實用自衛武器。

美國在高超音速導彈方麵可能比較落後,但在威力和小型化方麵做得更好,正如一位發言人說的那樣:"We are going to deliver the capabilities in a form factor that's 10x smaller and 10x cheaper"(我們將以10倍小和10倍便宜的形式來提供這些功能)。以開始服役的高超音速導彈Mako為例,它可以掛在F-35和F-22的機腹內。就連海軍的AIM-174B導彈(多用途標六導彈的或SM-6的增程型)也是如此,該空對空導彈射程400公裏,速度3.5馬赫。

製造業方麵,美國人也沒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坐以待斃,早已開始醒悟,隻是一時間不知所措罷了,目前似乎已經回過神兒來。一些初創公司正在加州廣柔的大地上建起大型數字化製造工廠(那些九十年代開始的外包將會回流),而且還要在"所有核心製造領域"建更多的大型工廠(數字是20座或更多),使用的是數字化(設計,圖紙,加工),機器人流水線和增材製造(3D打印),產品從零件,部件等應有盡有,他們的雄心是在美洲大地上建立韌性和全麵的供應鏈,讓軍工界完全關注創新而無後顧之憂。不難想象,這一發展會外溢到民用工業,這是有"前科"的。

美國從九十年代"自廢武功"到後來的六代"NGAD"戰機研發都是基於冷戰或後冷戰的慣性思維,適應當今和未來的"於無聲處聽驚雷"之革命性轉變和成型正在發生,像80年前珍珠港事件受到當頭一棒一樣,美國正迅速醒來。以高科技融入為特征的"新質"軍用/民用製造業在未來幾年將被美國人民注意到並加以擁抱,也許股市會短暫回調,之後美國GDP將會有持續驚人的增長。賭美國輸的人將再一次對之望洋興歎,望而生畏,望塵莫及.......,我可以繼續(Just kiddin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