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地民眾與香港民眾之間由於誤會而摩擦不斷,雙方也都采取了一些過激的言行造成了進一步的隔閡對立,媒體和輿論的廣泛參與則無異於火上澆油,一時間沸沸揚揚,劍拔弩張。本是一種很正常的社會現象,但有些人將這種現象提升到政治對立、製度對立甚至社會對立,則未免危言聳聽,小題大做。
大陸民眾與香港民眾之間的這種摩擦本質上也就是一種地域歧視。地域歧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歧視就是“區別對待”,地域歧視就是基於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人類心理活動等因素引發的。
地域歧視的產生有其曆史、文化、經濟等方麵的原因,也有其特殊的社會心理基礎。地域歧視某種情況也可以算是一種“普世”現象,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難以完全避免的。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省與省之間,市與市之間,縣與縣之間,甚至村與村之間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地域歧視,象中國人曾經被西方國家稱為“東亞病夫”、曾經被日本稱為“支那豬”就是一種典型的國與國之間的地域歧視,而諸如法國人看不起英國人、英格蘭人瞧不上愛爾蘭人等更是一種公開的秘密。中國社會生活中也存在地域歧視現象,在某些方麵還相當嚴重。在中國內地,南方與北方、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陸、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城市與農村等等都普遍存在著地域歧視。
與地域歧視相對應的另一種社會現象,叫地域諂媚,與地域歧視可謂是一對孿生兄弟。地域歧視與地域諂媚往往是依偎在一起,成雙成對出現的,如曾經的上海不但地域歧視的情況很嚴重,地域諂媚的現象同樣嚴重,在看不起外地人的同時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向往卻到了變態的地步,這一點從上海方言中就可見一斑。曾經的上海方言中都喜歡在名詞前麵加一個“洋”字,如“傘”喜歡稱“洋傘”,“西裝”喜歡稱“洋裝”,連土豆都稱之為“洋山芋”。大陸內地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媚外情況也同樣十分嚴重,當時許多內地人認為中國的一切都是外國的好,想盡一切辦法往國外跑,恨自己是個中國人的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人認為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這些人當時對於香港和台灣也抱有同樣的諂媚心理。時過境遷,隨著內地的社會進步,如今的內地人盡管會承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存在諸多不足,盡管仍有大批人會選擇出國移民,盡管仍會有許多人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表示不滿,但已經不會再象當初那樣大規模地、瘋狂地、盲目地媚外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香港仍有相當一部分香港民眾以移民英國為人生最高追求,把得到英國人的認可作為自己人身終端價值所在。
其實,所謂存在即為合理,無論是地域歧視或是地域諂媚,能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長期普遍存在,必然有其合理之處,隻要這種現象不觸及法律和道德底線,我們大可不必對此過於介意。對於消除地域歧視和地域諂媚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縮小雙方存在的差異。沒有差異自然就不存在歧視和諂媚,但就目前內地與香港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價值觀、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麵的存在的差異一時難以根本消除的情況下,雙方民眾保持一種正確的心態相互審視對方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香港脫離中國接受英國統治100年,對內地有偏見有誤解是很正常的事,而且由於長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遙遙領先於內地,對於內地的那種優越感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內地人也不必耿耿於懷。憑心而論,香港人對內地的歧視不是今天才有,內地人既然已經忍了這麽多年了,就不妨再忍一段時間吧,相信消除歧視的那一天應該不遠了。以前段時間發生的內地幼童便溺事件為例,這明顯是雙方相互不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所導致的,但是由於被一些無良媒體惡意地借題發揮,成為了一個焦點事件。其實,內地許多遊客長期生活在農村或者曾經生活在農村,在山間、叢林、田野、草原、戈壁、沙漠大小便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這與文明不文明無關,如果換一種“高大上”的說法,這何嚐不是達到了一種天人合一、回歸大自然的美好境界呢?更何況那小孩父母是因為找不到洗手間才不得已讓孩子隨地便溺的。再以公共場所大聲說話為例,在城市的狹小空間裏麵大聲喧嘩確實很刺耳、很不文明也沒有那個必要,但也請香港民眾理解,在內地的農村,由於地廣人稀且以前通訊不發達,為了便於相互交流,每個人都練就了大嗓門,習慣了大聲說話,這種從小養成的習慣需要時間慢慢加以改變。這也是為什麽內地的西藏、新疆、內蒙古、西北等地多產優秀高音歌手的原因所在。
二是雙方要有開放的胸懷來接納對方。雙方都要多想想對方的優點而不是緊緊咬住對方的缺點不放並且將其無限放大。同時,還要多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現在幾乎所有的大陸內地沿海經濟發達城市都吸收接納了大量外來農民工,有的甚至超過了城市的常住人口規模,給原來的城市管理、社會秩序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可想而知,一些城市每年八成以上的刑事犯罪都是外來人口所為,一度也引發了雙方的緊張關係,後來,城市民眾逐漸理解了外來人員追求美好生活的正當需求,充分認識到了外來人員對城市建設和當地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雙方關係趨向緩和。最近,一些城市地方政府在戶籍、醫療、教育、購房等方麵取消了一係列原先針對外來人口的歧視政策,也得到了當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對於一些香港民眾來說,雖然一些大陸遊客的不文明行為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和不適,但也請相信這隻是因為這些遊客一時不適應香港社會習俗的無意識行為。大陸遊客來港購物可能會一時抬高香港的物價,但大陸遊客喜歡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的願望是無辜的,隻要香港的商家和廠家應對得當,多組織貨源,從長遠看肯定會對香港的經濟起到正麵推動作用。
三是香港民眾要正確看待內地的發展。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幾千年來一直領先於世界,隻是近100多年來才貧窮落後於西方國家,但這並不代表中國會一直甘心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中央政府已經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實踐中國夢”的偉大口號,現在的中國正在奮起直追。內地人在聰明才智、吃苦耐勞精神、進取心、創造力等方麵並不比香港人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香港安於現狀,忙於內耗,香港被內地迅速超越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從曆史上看,香港並不天然就比內地優越,香港的優越感其實也沒多少可以炫耀的資本。曆史上大部分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幾乎都在北方,近代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廣東等地在曆史上被稱為蠻夷之地。即使在近代,1949年以前的香港在各方麵也都不如當時的上海。
四是雙方要加強溝通交流。從心理學上分析,地域歧視是社會刻板印象的一種體現,也是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的結果。所謂社會刻板印象,指的是對某一類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並以此作為參照框架,主觀認為這類人所有成員都符合這種看法。因為刻板印象所根據的並非事實,有時是由於偏見的合理化而來,有時是以群體有某種特性(事實上群體並不具有這種特性)而推斷個人也必然具有這種特性而形成的,因此往往導致誤解。造成社會刻板印象的根本原因在於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的以偏概全。近年,香港一些有美英背景的媒體頻繁抹黑大陸和大陸人,妖魔化內地的報道多了點,內地的媒體和網絡對自身陰暗麵的報道的比例也高了點,這會給一些香港民眾對內地的認識造成錯覺,認為內地很糟糕。其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雙方隻要多近距離進行接觸交流,多深入地進行走動,相信一切誤會都能冰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香港民眾應該多想想,內地有13億人口,三十幾個省份,五十幾個民族,這其中得有多大的矛盾和差異存在啊,盡管相互之間依然有大量的歧視存在,但內地卻一直能做到大家和諧相處,保持社會穩定,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大家都真正相互把對方當作兄弟看待,都有一顆真正包容對方的心。
英國人統治的時候從來不要求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