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近西班牙塞維利亞-人類曆史,文化和信仰的十字路口(下集)

(2018-04-07 01:27:17) 下一個

感謝大家對我上一集的閱讀,評語和鼓勵。對文化風景的解讀,會給你一些新的視角來看曆史,很可能與那些受政治和意識形態操控的曆史教科書和媒體宣傳中的曆史不一樣。這樣的解讀不是先入為主的,而是在走走看看中漸漸得到的,人的精神原本就是自由的。

在西班牙這個典型的西方天主教國家,最值得關注的倒是那些沉澱在曆史年輪中的,刻畫在古老建築細部的阿拉伯穆斯林文化。

 

多元文化

(塞維利亞大教堂橘園寬恕門)

要判別欣賞阿拉伯穆斯林的文化藝術首先要從他們的他們的信仰入手,了解他們崇尚什麽,禁忌什麽,你就不難理解那美輪美奐背後的思想和精神根源。

伊斯蘭教教義反對偶像崇拜。其實基督教和其前身猶太教也都是反對偶像崇拜的,隻不過基督教和後來的天主教執行這個教義上不刻板嚴格,沒有絕對化,天主教堂和東正教教堂裏常見耶穌的像,聖母瑪利亞的像,還有耶穌的門徒,以及後來聖徒的像,教堂內外都裝飾著他們的雕像和浮雕,教堂內部的壁畫,祭壇畫,天頂畫上人物就更多了。當時的所畫的內容都來自聖經。在中世紀時期大多數民眾不識字,教堂的聖經故事壁畫對於傳播教義非常有幫助。現代意義的美術,雕塑就是在中世紀宗教題材中孕育和發展起來。

(塞維利亞大教堂亞鬆森門上的聖母升天浮雕)

(塞維利亞大教堂的穹頂裝飾)

到了文藝複興時期,人的創造力和對於美的追求,就像遇到了春天的花蕊,迅速綻放,變得絢爛多彩。

伊斯蘭教一直在嚴格執行反偶像崇拜,他們不僅不允許人的偶像(即使先知默罕默德也不例外),連獸(動物)的形象也允許出現在清真寺裏,在極少數時候會有些鳥類圖案。藝術家們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書法藝術、幾何圖案和巧妙別致的構思中,具有明顯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征。在表達方式上紋飾是阿拉伯圖案藝術的靈魂,是阿拉伯圖案藝術獨樹一幟的地方,他們把某種抽象圖案,不斷重複,有規則的排列和節奏感,對稱、均衡、和諧等,造成的裝飾美濃鬱密集,千變萬化,美輪美奐,無與倫比。

有人說,這些圖案重複排布沒有盡頭,是以伊斯蘭教的世界觀為基礎的。無限的幾何圖形象征了宇宙的無限性,也象征著真主無處不在、充滿寰宇

也有人說,這是源於阿拉伯數學的高度發展,對幾何學的精確掌握影響了他們的美術創作。他們相信科學與美都是真主的創造物,這些圖案表現了自然的秩序與統一。

 

格拉納達,阿爾罕布拉宮

要欣賞到最經典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精品傑作,在西班牙首選是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

格拉納達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最後一個堡壘,在天主教光複戰爭中苦苦支撐了200多年,但是這個風雨飄搖的王國裏匯聚了原來帝國最頂層的權貴,頂級的藝術家,匠人,濃縮了精美到極致的雕梁畫柱的,亭台樓榭。就在劃時代的1492年,1月2日,眼見大勢已去的Nasrid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Boabdil向天主教雙王(聯姻的費爾南多和伊莎貝爾)的軍隊投降,將自己的王宮阿爾罕布拉宮的鑰匙交給了費爾南多國王。之後和母親一起出逃。摩爾人700年的統治至此永遠地畫上了句號,我們可能無法想象這個亡國的國君當時究竟有幾多愁,據記載當他回首遙望失去的宮殿,不禁失聲痛哭。可這位怯懦的國王卻有個彪悍的母親,她厲聲嗬斥說:“像女人一樣哭泣,是因為你不懂得像男人那樣去捍衛。”

究竟是因為失去了一片江山,還是因為再也無法看到阿爾罕布拉宮的美麗呢?今天,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在阿爾罕布拉的土城牆上,刻著這樣的詩句“世上沒有比出生在格拉納達卻是個瞎子更悲慘的遭遇了”。400年後,一隻眼睛完全失明的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吉他演奏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1852-1909)在用一隻眼睛看到阿爾罕布拉宮後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吉他曲《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阿罕布拉宮的回憶》,曲調感傷抒情,像是一首悲壯的絕唱,一首淒美的挽歌。特雷加是史上最著名的吉他手,《阿罕布拉宮的回憶》也是最著名的吉他曲,沒有之一!

因為時間原因,此行隻能遺憾地與阿爾罕布拉宮擦肩而過了。將對這份美的想象和期盼留給下一次的機遇吧。

不過所幸的是,在塞維利亞也有一座可以與阿爾罕布拉宮媲美的王宮,阿爾卡薩爾宮(Alcázares Reales de Sevilla)。

 

阿爾卡薩爾宮

阿爾罕布拉宮的美凝結在屬於他的那個時代,而阿爾卡薩爾宮的美則是隨著歲月而不斷蛻變。

阿爾卡薩爾宮(又稱“塞維利亞王宮”)始建於10世紀,是摩爾人的堡壘,後來穆斯林的木瓦希德王朝在此基礎上興建了宮殿。在1248年費爾南多三世在“光複戰爭”中收回了塞維利亞之後,他便住進了王宮,這之後的國王均如此,一直到今天仍然被用作西班牙皇室在這個城市的住所,所以人們稱之為“活皇宮”,是歐洲乃至全世界少見的。就像一個活的有機體會成長蛻變一樣,活的王宮也隨著曆史,朝代,信仰和文化變遷,不斷融合疊加各種風格,這一點與阿爾罕布拉宮“風格純正,原汁原味”有不同。

(阿爾卡薩爾宮入口)

(阿爾卡薩爾宮後花園)

穆迪劄爾風格

談到風格,有一個詞在幾乎所有旅遊資料中,介紹阿爾卡薩爾宮都必會提到,這就是“穆迪劄爾mudéjar”建築風格,因為王宮的佩德羅一世庭院被認為是西班牙穆迪劄爾風格建築留存的最佳實例。

所以要看懂這個王宮,理解“穆迪劄爾”風格是個關鍵。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格拉納達,公元1491年,天主教大軍壓境,兵臨城下,大勢已去的穆斯林摩爾人在投降之前與費爾南多王簽署了一個“和平協定”,曆史上成為格拉納達合約(Treaty of Granada),將主權和領土過渡給雙王的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共主聯邦(西班牙的前身)。以此為前題和基礎,該合約更重要的內容是保護放下武器的摩爾人和穆斯林的人身,財產和信仰的權益。合約條款共67條,有些條款帶有很大的仁慈和寬容,比如“穆斯林教徒不該因為圍城期間殺害天主教徒被起訴,不必歸還在戰爭中獲得的財產。”,不僅如此,合約還非常細致和人性化,比如有條款規定“天主教徒不應該在牆上偷看或進入一個穆斯林的家和清真寺”。天主教雙王在當時軍事,政治和信仰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麵對被圍困達200年之久的孤城,願意簽署這樣寬容懷柔的條約的確讓人讚歎。

這樣,格拉納達“和平解放”,境內的穆斯林教徒可以在天主教政權下保持他們的信仰。於是大量的穆斯林並沒有像他們的國王那樣逃走,而是選擇繼續生活,畢竟700年的殖民,已經把這裏變成了故土。於是曆史學家給這一群繼續生活在天主教統治中,並且繼續信奉穆斯林的人叫“穆迪劄爾人”,這個群體所承載的文化風格叫做“穆迪劄爾”風格。

“穆迪劄爾”風格就是這樣一種穆斯林和天主教文化並存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是將伊斯蘭藝術和建築的元素應用於中世紀的天主教建築。在具體工藝上是使用磚作為主要材料,包括精美的瓷磚,磚砌,木雕,石膏和觀賞金屬,來組成濃鬱複雜的穆斯林拚接圖案,營造一種奇特的異域氛圍。

但是畢竟天主教的文化是統治的,強勢的,在這種文化共存中是處於絕對主導地位。反映在建築上,一定是天主教的哥特式決定了建築的立麵造型和空間結構,而由“穆迪劄爾”風格來填補內部柱廊,和裝飾細節。

可是寬容仁慈的合約壽命不長,不過幾年,穆斯林就開始遭受迫害,被驅逐,強迫該宗,該宗後仍然不被信任,繼續被迫害摧殘,很快天主教信仰成了大一統,“穆迪劄爾人”成了曇花一現。然而“穆迪劄爾”風格的影響是深遠的,一直到17世紀,西班牙人的建築中還運用這一風格,看來天主教徒一方麵熱心於消除異教的信仰,卻同時心滿意足地享受異教的文化成就。

建築是人類曆史的化石。阿爾卡薩爾宮就是這樣一塊最典型,保存完好,並仍然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在那以後這座精美的宮殿在曆代西班牙君王手中被不斷雕琢,不斷加入了曆代君王的個人喜好(大廳,庭院,教堂,花園),更不斷疊加了各種新的建築風格,從哥特式,到文藝複興,有新古典主義到巴洛克,然而“穆迪劄爾”風格一直貫穿其中。

盡管“穆迪劄爾人”風格一直處於從屬地位的,隻是用於裝飾的風格,因為其強烈的視覺感染力,使其往往喧賓奪主。王宮的佩德羅一世庭,精美到極致的裝飾文案,已經完全占有了你的視覺注意力,那魔幻般的細節美讓你無法再去關注建築的整體造型,和空間結構,我想人們也不會在意她背後的宗教和哲學內涵,美就是美!

聖經《創世紀》第一章27節說“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造物主將創造力和審美能力賦予了人類,盡管不同民族和信仰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西班牙人在信仰上做了毫不含糊的選擇,但是在文化的兼容並蓄上則表現出極大包容性。審美是跨越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

(完)

SaveSav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羅馬的混合柱與馬蹄形卷式揉合在一起的建築在照片裏美的驚人。我讀陳誌華的《外國古建築二十講》,念念難忘的是講西班牙的摩爾人穆斯林建築。摘抄過的句子有——
恩格斯說,伊斯蘭建築是憂鬱的,伊斯蘭建築像是星光閃爍的黃昏。真是貼切。
格拉納達的美在一個穆斯林作家寫來,就像一具銀瓶,裏麵插滿了翡翠和寶石的花朵。
美國作家為它們寫了一本書《Alhambra》。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