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三腳貓,什麽都玩

博客說大了,其實就是個雜物箱,把寫下的貼出的各種文字保存起來,今後自己慢慢回味。。。
正文

那些年,我們玩過的屌絲器材

(2014-08-12 22:05:21) 下一個

 

這個帖子,有點不入門類不附潮流。糾結了很久,想來想去還是貼到攝影沙龍。本壇高手如雲啊,靚片大片層出不窮,我這樣的菜鳥就不要在此獻醜了。但是有關攝影的一些回憶和經曆,也許還能引起一些同齡人和後起之秀的興趣,也算是個獨特題材吧。

算起來喜歡攝影已經有40年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攝影器材是應有盡有日新月異。很多當年的產品與情景正在被漸漸淡忘,也許有一天它們將永遠消失。但是在匱乏的年代,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執著地追求哪些卑微的喜好,從中得到的快樂卻也是難以忘懷的。這裏要回憶的是我自己的一些經曆, 因為年代久遠,沒有留下實物和照片,隻好用示意圖來說明,有高手路過賞光,拍磚之餘請不吝指教。

70年代後期,大家都沒銀子,而且有銀子也什麽都買不到。時勢造英雄,於是出現了一批DIY的達人。半導體收音機那是小意思了,我周圍的牛人有自己裝電視機,音響係統的。照相器材裏,做個印相燈箱是最簡單的。牛人可以做擴印機,閃光燈,三腳架,相機和鏡頭倒還沒有聽說有人做過。不過我還是嚐試過針孔相機- 真正的針孔而非微型鏡頭。聽我慢慢道來。

DIY膠卷


我自己的攝影DIY是從大學時代開始的。當時比較牛的是,我自己做膠卷。我高中下鄉招工後,進入一家從事航天光學儀器的三線研究所工作。我做的工作涉及感 光膜的局部曝光,需要使用不透明但穿孔加工性能好的塑料卷材。當時使用的卷材就是過期的保定膠片廠航空攝影膠片。這種產品感光度很高,即使過期了也有相當 好的性能。當時的主流相機使用120紙背膠卷或135盒裝膠卷,我於是就動起了將這種10英寸寬的航空膠卷改製為120膠卷的念頭。我在暗房裏先從直徑約 半尺的大卷卷成一寸直徑的實心小卷,然後用鋼鋸鋸去兩端的孔邊,留下寬卷鋸為三段,正好是120膠卷的寬度。暗房裏摸黑鋸啊,鋸出的產品邊緣如狗啃那是一定的。但隻要最寬處能被紙背蓋住就沒關係啦





那時候我到處找紙背,同學們也知道我的需要,都幫助尋摸。好在那時120膠卷的背紙和軸都屬於廢物,厚著臉皮還是可以從照相衝洗店要到。經常是拿著幾十個紙背在被窩裏裝配。每次放假回家回校時就會帶回幾十上百個膠卷,多奢侈啊,那感覺就像富起來的暴發戶啊。那時有照相機的同學不多,也金貴得緊。禁不住我用膠卷強力誘惑啊,所以我用相機還是方便的,咱不白用啊。用一天給兩個膠卷,也是挺高的價錢了。就這麽著大學四年也拍了兩三百個膠卷吧。當然那時拍的都是 合影啊到此一遊什麽的,再說120膠卷一卷最多也就是16張。所以技術上也沒有太大的長進,隻是達到曝光基本準確,構圖略有講究的程度,慚愧啊。到了後來 因為有了135相機,對120的熱情就降低了,大四基本就玩135了,雖然需要買片子,畢竟拍三十幾張還是比較爽。

DIY衝洗


哪年頭用的是黑白膠卷,衝洗相對簡單。但送到照相館畢竟不方便,特別是拍完照像看結果的感覺是迫不及待啊。於是我們開始了DIY衝洗印相的嚐試。經典的設 備是把宿舍的方凳倒過來四腳朝天,顯影液,水,定影液的三個碗放在方凳底麵。用膠皮雨衣罩在由四隻腳支起來的框架上包裹嚴實,然後兩手從雨衣的袖子伸進去 操作,以保證不漏光。在這個小暗室裏憑手的感覺把紙背與膠片分離,雙手依次按規定時間在三樣液體裏卷動,定影過水後就可以拿出來欣賞結果了。經常是背後圍 了一堆人,操作者汗流浹背,圍觀者翹首以待。


膠卷衝洗出來,隻是負片。那時放大照片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畫幅較大的120格式很受歡迎,照片都是直接印相得到的。印相箱比較好做,就是用木板做個小型 木箱,裏麵裝一個燈泡再加一個開關。上麵板講究點的用一片毛玻璃,我們比較簡陋的就用白玻璃加白紙做散光板了。相紙到照相器材商店買來,還要盡量買人家的邊角料以降低成本。因為相紙的感光度沒有那麽高,到了晚上,把宿舍的燈用紅布包起就可以印相了。將底片放在印相箱玻璃麵板上,相紙藥膜麵正對底片,壓緊後 定時曝光,然後再經顯影,定影得到照片。


一直到了研究生時期,研究室裏有一個暗室,有正兒八經的放大機。於是就經常和管暗室的大姐套近乎啊,最終夢寐以求的拿到了鑰匙。那時就玩得走火入魔了,周末經常就整天泡在暗室裏,買相紙的銀子是花了無數。那時就開始玩什麽月光效果啊,雕塑效果啊,並且放大整張相紙的照片而不惜血本。

DIY設備近攝附加鏡

我大三的時候,老爸買了一個哈爾濱照相機廠生產的天鵝牌135相機,放假回家我就開始了一係列的折騰。有了前幾年免費膠卷的磨練,基本的拍照技巧也都試過了,但望遠和微距卻是始終無法企及。該相機焦距40mm, 最近攝影距離近一米,想拍微距是不可能的。

因為曾經在光學研究所工作,有一幫知青時一起滾過的哥們姐們分布在各個崗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有在光學鏡頭加工車間和機械加工車間的。有時候去玩見人家的有些不用的透鏡就討了幾個來,各種焦距各種口徑的,也沒有想到怎麽用得上。軍工產品質量高啊,不惜血本的。就是報廢了的鏡頭那光學質量都是不得了的好啊。根據相機鏡頭的規格找到車工哥們加工成鏡頭筒,裝上附加透鏡並與相機的鏡頭濾鏡螺口配裝。把被攝物體放在原鏡頭的最短攝影距離以內移動,打開相機的後蓋用一張描圖紙貼上作屏幕觀察成像,待到最清楚時記下相機鏡頭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



近攝的原理就是附加鏡頭與原鏡頭一起形成了新的鏡頭組,具有較短的焦距,讓原鏡頭在物距較短的情況下保持同樣的像距,得到近攝效果,如下圖。



這樣每次拍微距就選用不同的附加透鏡以及與之配套的物距,試拍了一些居然還不錯。最大的局限在於,因為物距固定焦距固定,膠片上成像比例也是固定的。對於拍攝對象的大小及構圖沒有調整自由。為了拍不同大小的物體需要準備不同焦距的透鏡。與今天的專業鏡頭與接圈當然無法相比,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是滿鼓舞人心的成就了。

拍攝實例一,泥塑玩偶水產豐收

兩個玩偶的高度約為10厘米高,用原鏡頭在最短距離(0.9米)拍照隻能在畫幅中占據全幅高度的1/4 左右。使用附加鏡以後充滿畫幅,成像質量尚可接受



拍攝實例二,曇花一現

鄰居家的曇花開了,這是不可多得的機會。鄰居來請我給拍照留念。花的直徑約6-7厘米.我使用了一個曲率較大的附加鏡將整個花收入畫幅。花蕊細節都拍出來了,雖然比不得當時奢侈版的海鷗DF之類,對於初學者省錢黨的我來說,著實自豪了一下。


DIY設備三腳架萬向雲台

那時的攝影三腳架也是奢侈品,隻在專業攝影師或有錢發燒友的行頭裏見過。比較便宜的是畫畫的木頭三角架,雖然粗苯,也還可以對付使用。隻是怎樣把相機固定在架子上是問題。另外,很多時候可以借助一些現場的欄杆,桌麵等等來放置相機,但也需要一個固定件。除了固定,相機還需要能夠變換角度,這些都涉及複雜的機械構件。

還是利用我的加工資源以及一點小聰明,我設計了兩個便攜好用的三腳架雲台。用一個四方的鋁塊作為骨架,在兩個方向鑽上垂直方向的通孔。用兩個U型合金鋁材以及長的螺杆做成轉動件實現水平和俯仰二維轉向機構。鬆開蝴蝶螺母可以調整角度,擰緊蝴蝶螺母可以固定角度。用這個簡陋的雲台,當時完成了很多自拍照片。圖中左下角的是簡易型的,就是將U型部件的一邊與相機連接,另外一邊使用下麵的螺釘將雲台固定在欄杆桌麵等物件上。


結語和分享

多謝大家關注。本係列關於自製器材的記錄到此完結。意在拋磚引玉,得到共鳴,激起回憶,在這個器材充裕的時代多留意一些最淳樸原始的樂趣。

作為結束,獻上一幅DIY作品。這是85年春在江蘇瀏河長江口邊上的農村拍攝。87年我被派往日本一家研究所工作一年。元旦時為送各位同事什麽禮物費了腦筋。靈機一動,將此照片用紋路相紙放大剪裁然後手書題字,再印上自刻的印章,一幅有點中國畫味道的賀年卡就完成了。信封也是專門設計,用硬質卡紙製作 可以將照片嵌在什麽作為支架。

這張別致的賀卡當時在研究室裏大受歡迎,現附上與大家分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