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命來說,宇宙中可能也有“好社區”與“壞社區”的差別。英美科學家分別研究發現,古老的巨型橢圓星係可能最適合成為生命的搖籃,矮星係的條件最糟糕,而我們的銀河係這樣的螺旋星係隻能算中等。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報道,這兩項研究的基礎都是估算星係中擁有“宜居帶”的恒星的數量。宜居帶指與恒星距離適中、可以支持液態水存在的區域。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關鍵條件之一,地球就處在太陽的宜居帶裏。
英國達勒姆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對生命友好的星係應當擁有大量恒星,這樣才能有足夠多的行星;同時星係中恒星誕生的速率必須很低,使得超新星爆發盡量少。超新星爆發是恒星死亡時發生的劇烈爆炸,它產生的強烈輻射會在鄰近區域裏造成生物大滅絕。
達勒姆大學研究人員將銀河係與其他星係進行對比,發現大型橢圓星係最符合上述條件。據他們估計,按一個銀河係擁有一顆宜居行星計算,一個大型橢圓星係裏可能會有1萬顆這樣的行星。
美國內華達大學的另一項研究從伽馬射線暴考慮問題,這是一種比超新星爆發更劇烈、更具殺傷力的天文事件,一般認為也與恒星有關。據認為,地球在過去5億年裏隻經受過一次伽馬射線暴襲擊,發生在約4.4億年前的奧陶紀,造成了地球生命的第一次大滅絕。研究顯示,在恒星誕生較為劇烈的矮星係中,行星遭受伽馬射線暴襲擊的頻率要比地球高100倍,因此矮星係對生命也不大有利。
此外,大約110億年前,宇宙處於恒星誕生的高峰期,當時空間中充滿了伽馬射線暴,與那時相比,現在的宇宙已經平靜得多。研究人員說,這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宇宙中擁有宜居帶的行星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