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巔

海納百川,五湖四海皆兄弟
正文

人類大腦隻開發了10%?大腦沒有無用的部分

(2015-07-04 18:36:45) 下一個
人類大腦隻開發了10%?大腦沒有無用的部分

  “人類的大腦隻開發了10%”——這一說法廣為流傳,大部分人甚至對此深信不疑,並對100%開發的大腦充滿想象。很多經典電影的劇情展開也都建立 在這個理論基礎上,《超體》中,女主角露西的腦潛能被開發到100%,變得無所不知,可以用腦電波“隔空移物”,還能任意改變形體。人類的大腦果真像傳言 那樣,還有大部分潛能未被開發嗎?人們又為什麽如此固執地相信這個傳說?記者采訪神經科學專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細說“10%”背後的玄機。

  “10%傳說”靠譜嗎?

  近年來,社會上廣泛流傳著一個關於人類大腦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隻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愛因斯坦為什麽比別人聰明?很簡 單,他的大腦開發度比別人高了幾個決定性的百分點。電影也在反複渲染,為“10%觀點”添加神秘主義色彩,《超體》中,露西誤打誤撞開發了100%的腦潛 能,因此,她可以瞬間學會外語,輕易看透動植物的電磁波和能量流動,變形能力同樣不在話下……這些眼光繚亂的酷炫技能無不寄托了人們對開發腦潛能的美好想 象。“10%傳說”源遠流傳,它到底有何理論支撐?靠不靠譜?

  中山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蔣斌教授介紹道,這一說法的確切來源並不明確,大多數人認為出自美國心 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說過一句,“普通人隻發揮了其潛在智能的10%。”但結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單是大腦潛能,而是更為模糊 的“潛在的心智能量”,至於10%是怎麽算出來的,詹姆斯沒有給出實驗依據,至今也沒有科學家去嚴肅驗證這個數字。另一個疑似來源是,上世紀30年代,神 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在研究中的發現,當他用電流刺激該部分大腦時,大腦皮層毫無反應,這即是被認為“未開發的90%部分”。“當然,隨著現代醫學 發展,如今我們明確知道,這些寂靜的區域其實有其他功能。”蔣斌說道。

  大腦沒有無用的部分

  假設人類大腦真的隻開發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嗎?這也是“10%傳說”最經不起推敲的一點。

  “我們的大腦充斥著數以百億計的腦細胞,沒有任何一位嚴肅的神經科學家敢斷言,其中某一區域是無用的。”蔣斌說。據介紹,人腦的大部分能量消耗 主要用於數億神經元之間相互聯係時的快速放電。正是這樣的神經放電和聯係產生了大腦高級功能。其他的能量則用於控製其他活動——潛意識活動,例如心跳;有 意識的活動,例如開車。

  “盡管任何時候大腦的所有區域都不會同時放電,但成像技術表明,大腦和身體肌肉一樣,大部分都是24小時持續活動的。”即使是在睡眠中,某些腦 區(例如控製高級思考和自我認知能力的額皮質,或者幫助人類感知四周的體感區域)都是活躍的,這也是為什麽小孩子經常因為尿床而夢見自己泡在水中。

  顯而易見的是,即使是最簡單的行為也會涉及大腦多個部分。比如說,早上起床倒水喝,我們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壺,把水倒進杯子裏,再發出喝水 指令,這些都涉及到如下腦區——枕葉、頂葉、運動感知和感覺運動皮層、基底神經節、小腦和額葉。短短數秒內,一場神經活動的大風暴已經席卷了整個大腦。

  但從掃描圖像上看,無論我們從事何種認知操作任務,大腦都隻有一小部分閃亮區域被激活,對此,蔣斌認為這容易導致一種誤解——“無論我們進行何 種認知活動,認知係統的很多功能模塊都必須協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務,我們在掃描圖像上看到的閃亮區域,是某項活動的主要負責區域,大腦的其他區域必定也會參 與進來,隻是激活水平不需要主負責區域那麽高而已。”打個比方,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腳部沒有動,但絕不能說你的腳沒有工作,至少腳中的血液仍然在不舍晝夜 地流動著,支撐著生命繼續。

  推翻“10%說法”的還有一項鐵證:人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猿人時期的大腦大概隻有三四百克,而現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腦是不會無端端發展到這麽大的。這說明:對於人類整體來說,隻有大腦不夠用,不會有用不完的大腦。

  流言為懶於付出努力的人

  提供了理論庇護

  盡管從來沒有人具體論證出10%這一數據是怎麽得來的,但無數的廣告、宣傳手冊均印有這樣的標簽,不停向大眾灌輸這種思想。有多少人堅信“10%”這一觀點呢?一項對英國和荷蘭教師的調查發現,48%的英國教師和46%的荷蘭教師都讚同這一觀點;而去年,美國帕金森研究基金會做的一份調查發現,65%的大眾也選擇相信人類的巨大潛能。

  對此,中山大學教育學院的周茂林教授認為,“10%說”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向人們傳遞了一條樂觀信息:“如果大腦的90%都沒被利用上,那麽 想想看,哪怕能再開發其中的一點點,都會給人們帶來無限可能。”如果把大腦比作10個兄弟,那10%就是幾十年來辛辛苦苦的工作老大,其他九個兄弟一直在 睡覺——這不禁讓人驚歎,如此大規模地閑置腦力資源,簡直是莫大的浪費,得抓緊時間開發利用起來!

  “除了正麵的積極暗示作用以外,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還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妨礙’,指的是人們害怕表現不佳,而采取行為阻止自己成功的現象。” 周茂林解釋說,就好比有些學生在考試前徹夜狂歡,放棄複習。如果他考試過了,那麽就可以證明他比拚命複習後考過的同伴聰明,因為他隻啟用了1個“兄弟”來 應對考試;如果掛了科,原因是自己沒有好好複習,畢竟1個“兄弟”是拚不過2個以上“兄弟”的。這兩種可能中,無論哪個都不會讓自己質疑自身能力,怎樣都 比徹夜複習後仍然掛科的結果要好。“大腦隻開發利用了10%的流言,這個借口與自我妨礙現象不謀而合。流言為懶於付出努力的人們提供了理論庇護,從而避免 或減輕失敗的消極影響,因此很少有人會堅決拒絕這一令人滿意的流言。”周茂林說。

  “潛能”來自於樂觀想象

  在進化心理學領域中,人作為動物的一種,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大腦神經回路比其他有智力的動物複雜一些。此外,10%說法更為人類尋求自身優越感添 加了一個理由——我們隻利用了10%的大腦就稱霸自然界,要是大腦完全開發,那比其他動物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這無疑是一碗十分誘人的“心靈雞湯”。

 

  讀到這裏,如果你仍堅信人類隻應用了自己10%的大腦,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潛能錯覺”表現。周茂林解釋說:“人類之所以會陷入潛能錯覺,是 因為我們堅定相信兩點:一是人類對於大腦的利用還處於低效率狀態,眾多的腦力資源還埋藏在大腦深處;另一點就是人們更願意相信,通過采用簡單的技術手段就 可以輕易的激發大腦的潛能。”

  “潛能錯覺”還表現在,很多人相信,如果有人在自己的背後盯著自己,那麽我會感覺得到。事實上,我們的目光並不會轉彎,背後也並沒有任何感知覺 器官幫助我們收集信息,對於背後事物的判斷僅僅是一種直覺,我們稱之為“第六感”,但是這種第六感是如何產生的,我們根本無從得知。“人類對於直覺的自信 一方麵來自於潛能錯覺,另一方麵也許來自於因果錯覺。有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信息係統告訴我們似乎背後有人,如果我們回頭發現確實如此,因果錯覺很自然地就 會把這種巧合轉換為一種因果關係。其實,大多數時間我們的判斷是錯誤的,隻不過對於這些失敗的例證我們很快就忘記了。”周茂林說。

  “潛能錯覺”使我們對偶爾的成功例證趨之若鶩,無論多少科學的實驗研究證實那隻是錯覺,我們在內心深處還是不願意相信。“10%”的說法雖然聽上去很美,但它始終隻是一個傳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