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全球化 中國是否真偷了美國人的飯碗

(2017-03-27 11:02:54) 下一個

紐約億萬富豪川普在競選總統期間及當選總統後三番五次地批評中國利用全球化偷走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而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則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大讚國際化的好處,認為美國將低端產業輸出海外,而把高科技產業留在美國的政策是一個好政策。這個政策始終受到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肯定。

那麽,究竟中國是否偷走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還是美國資本家主動把這些工作機會送到海外,我想回到這個問題並不難。首先,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好趕上全球化這個浪潮,使得中國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工廠。與此同時,網絡化也成為全球化的推進劑,如果不是進入了網絡時代,全球化的進程也不會迅速而廣泛。

先說中國的改革開放,簡單地說,改革開放釋放了中國的生產力,盤活了中國的剩餘勞動力,正是這股廉價勞動力,讓中國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前,中國用超過10億農民,他們當時從事的主要勞動就是種田,也有部分人一邊種地,一邊在鄉鎮企業做工。而國家從他們身上獲得的剩餘價值主要是通過交公糧體現出來,所以一年到頭,這10多億農民創造的剩餘價值極其有限。

記得當時有統計顯示,一個中國農民種地可以養活1.8口人,當時美國一個農民可以養活180人。因為大部分農民沒有機會從事工業生產,所以無論國家怎麽榨取,也無法從他們身上獲得很多油水,所以當時的中國經濟整體上比較貧困。

後來,從1978年起,中國開始搞改革開放,先是允許農民搞承包,即把天地分到各家各戶,自己種地,也是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再後來,鼓勵鄉鎮辦企業,農民也邊從事農業生產邊從事工業生產,但由於技術設備落後,鄉鎮企業也沒有創造出很多剩餘價值,隻是把農民的生活稍微改善一下。

再後來,中國開始引進外資辦合資企業,後來又加入世貿總協定,這應該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時期,數碼科技也開始融入生活的各個角落,中國到處搞開發區,新工廠像雨後春筍,中國逐步變成世界工廠,數億農民開始放棄種地,背井離鄉爭當農民工,雖然外國商人留給中國工廠的利潤有限,就象大嘴巴狼教授所說,一個芭比娃娃,外國售價10美元,外商賺取9元,僅留給中國不足1元,這個不足1元看似不多,可是因為產量大,留給農民工的工錢少,國家及中國雇主還是從中獲得巨額利潤,不然國家如何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許多中國雇主如何可以揮金如土?

中國經濟發展了,中國產生了很多億萬富豪,可是在這個全球化浪潮中的主人翁——中國農民工卻沒有獲得應該得到的那份報酬,過上體麵的生活。舉個例子,就說說富士康吧,他們雇傭了100多萬工人,主要是農村青年,據富士康工人說,他們獲取的工資僅能養活自己,想存錢,必須通過加班加點,如果依照一天工作8個小時,月工資也就2000元左右。當然,這個收入可能比留在家種地好一點,聽說種地一年到頭的收入可能是負數。但種地也有種地的好處,就是不擔心失業,至少可以養活自己。如果農民工失業了,可能也沒有什麽失業金,到時候再回家,家裏的田地也可能被地產商給開發了。因此,這些農民工很可能會淪落為遊民。

從此可見,中國的農民工真的沒有從全球化浪潮中獲得很多好處,雖然他們被川普指責搶了美國人的飯碗。其實,說他們搶飯碗是不恰當的,正確說法是,美國資本家送上飯碗,中國農民工沒有拒絕。如果中國不搞改革開放,外國資本家是沒有機會送飯碗的。所以,從這個層麵上講,中國真的沒有偷,也沒有搶美國人的飯碗。

川普是個精明人,他不會不知道是誰讓美國的工作機會流到海外,他也很想把工作機會拿會美國,可是他連一個醫改都無法推動,又如何能夠完成這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呢?所以,他也隻能吆喝一下,中國偷走了美國人的工作計劃,中國是操縱匯率的總冠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