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61)
2017 (52)
巴黎到處是雕像,美國遊客最感親切的是自由女神雕像,奧賽博物館和盧森堡公園各有一個,塞納河上還有一個。法國人巴特勒迪花了十多年時間製作了自由女神雕像送給美國,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去年希拉裏批評川普時還提到她。自由女神是不是一種偶像,不是一篇博文所能說清楚的。特別是目前川普的旅行禁令爭論之際,牽扯的內容太廣,不宜探討。本文要說的是與巴特勒迪同時期的另一位雕刻家羅丹,兩個奧古斯特,一位知者寥寥,另一位百年之後仍被人紀念。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被譽為現代雕塑之父。這個月巴黎大皇宮與羅丹博物館合作推出了“羅丹百年祭”回顧展,以羅丹200多件雕塑、繪畫和照片以及20世紀受羅丹影響的藝術家作品紀念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丹在巴黎近郊去世,法國沒能為他舉行國葬。百年後的2017年,巴黎的回顧展以及隨後在美國、澳大利亞和德國的巡展向這位藝術家致意。大理石雕像《吻》是羅丹的代表作,與他的另一個著名雕塑《思想者》一樣,傳遞出熱烈動人的激情和感召力,賦予雕塑以強大的生命,打動不同語言、不同社會背景的觀眾。
這些藝術珍品雖然近在眼前,觀眾卻沒有用手觸摸。記得在意大利旅行時,朱麗葉的塑像被遊人摸得發亮,梵蒂岡著名的聖彼得雕像被觀眾摸得右腳明顯小於左腳。有人說這不算是偶像崇拜,摸彼得的腳和聖經裏所說的摸耶穌衣服的穗子不是一樣的嗎。
其實不一樣,摸耶穌衣服是信心的表現,摸彼得的腳是一種糊塗。法國人在這一點上與意大利人不一樣,自從1789年大革命把皇帝推上斷頭台,意識形態裏排斥任何偶像,更不會有任何造神運動。羅丹的作品中也有耶穌的雕像,但不是在意大利所常看到的頭頂光環的神的形象,而是看上去好似沒有完全完成的作品。
巴黎到處是雕像,下圖攝於盧森堡公園南門外,沿著蒙巴納斯大道不遠處是羅丹的一個著名雕塑《巴爾紮克》,來往車輛較多,沒能照好。
這是去年的照片
開始我就是想支持馬克隆的,因為他是新人,可一場演講下來,發現他對很多問題都沒有深思熟慮,對移民問題不太敢涉及,覺得他就是來進行個人宣傳的,但現在因為左派對菲永發動持續性地係列攻擊,馬孔又獲得一幫大叔的支持,他都快變成第一了,如果他上台估計問題不會好轉。
博主年輕時還挺像一個溫文學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