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寶出生前好幾年爸爸媽媽已經開始琢磨給孩子起名字的問題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關中國人的姓名,要講究起來學問實在是太多了。生辰八字,族譜輩分, 音調搭配,同音字的選擇…… 作為海外華人,還有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給孩子用英文名還是中文名?
爸媽都是二十多歲出國,那時候國內還不太流行用英文名。媽媽因為大學念英語專業,每周有外教上口語課,為了切合國外生活場景,老師幫每個同學選了個 英文名字。四年同學之間叫下來也頗為習慣了。當時隻覺得好玩兒,沒有想過外教這麽做其實也是給自己省了大麻煩。想想看一個完全不懂漢語的外國人要記住班上 四五十個完全陌生的中國名字,還要音調準確真是不小的挑戰。
來英國念書開學第一天,導師發的厚厚的資料夾上赫然寫著我漢語名字的拚音 Lingjie Wang。導師還專門過來問我:“Excuse me, can I ask you to pronounce your name (很抱歉,能不能請你讀一下你的名字)”?我當時想都沒想就說:”It’s Ling Jie,I know it’s an unusual name to you. You can call me Lena (我叫淩潔,這個名字對你來也許很陌生,你可以叫我Lena)” 。從此我就正式成了“Lena”。大概是同樣的原因,班上的其它的中國大陸同學,大部分也都用了自己的英文名。然而台灣來的同學卻都用了自己的中文名,從 那時起,對於名字這樁事,我心裏有了小小的糾結。
後來在大學工作,名字也經常出現在很多表格、信件等等官方文件裏。老板專門找我談話問我到底用中文名還是認識的人才知道的“Lena”,原因是作為 學校的直接接觸學生的staff,他們不希望因為一人多名造成不必要的混淆。於是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中文名,心想,重要的官方場合,當然應該跟護照一致。 再說,當時選擇用英文名也是處於交流方便考慮,如今看反成了麻煩。
話說自從我決心以後不再用英文名之後, 麻煩還是不斷的。尤其是在社交場合,很少有人能馬上記得住我的名字。西人對話喜歡直呼其名,哪怕第三人稱,也極少用 “他/她” 來代替。 一群人聊天時,提到我的名字多數人都感覺好吃力。有時候還會造成一些尷尬,比如我的名字拚寫出來,看似法語單詞 lingerie (女性內衣) 或者意大利語的 linguine (長條意大利麵),有些無聊之徒也會拿來開我玩笑。 後來我幹脆自己開自己玩笑了。 我家爸爸則比較幸運,中文名的拚音完全符合英語的發音習慣,所有人都會念。讓我好生嫉妒。
基於上麵提到的原因,輪到給孩子起名字,真是讓我們發愁。更為難的是,家裏有族譜,按輩份排行入字,這個傳統他爺爺和爸爸這兩代都還在遵守。我們雖不在乎什麽輩分,軒寶到底是長子長孫,如果到我們這裏斷了這個傳統,總覺得象曆史的罪人。
軒寶這一輩是”慶” 字,挺不容易搭配的一個字。爸媽搜腸刮肚的想到“慶軒”這個名字,大家倒是都滿意,爺爺也首肯了,可是一寫成拚音 ”Qingxuan”,麻煩就來了。 我們拿給周圍的英國同事看,竟沒一個人會念的。 不用這個名字吧,跟老外一解釋這個名字的來曆和傳承的故事,倒是引來一片讚歎聲。 尤其是當我說到每個家族的輩分用字通常都來自經典古籍,或者詩句,同事們都非常羨慕中國文化裏隱藏的韻味。 考慮到海外長大的孩子跟傳統文化的的牽係本來就少的可憐,這麽重要的傳統如果不保留實為可惜。
媽媽吃過名字不好念的虧,真不想再給孩子製造無端的麻煩。萬一上學的時候老師嫌他名字不好念就不提問他?萬一到社交場合,孩子因為名字不好念而受冷 落?萬一有些孩子覺得他們的名字好笑用來取笑他….. 可是就中國人用洋名字,市麵上也流傳著不少笑話 (見視頻 1:40”)。總覺得多多少少給人留下些不尊重自己文化和曆史的把柄(個人觀點)。既然媽媽的同事們都為軒寶名字裏的故事傾心,我們沒有道理不給孩子機 會,讓他葉為自己的文化傳統而豪一把。再看看西方世界知名的華人,無論近現代都反而是以中文名揚名天下的:從藝術界的 Fou Ts’ong (傅聰), Lang Lang (朗朗), Yundi Li(李雲迪), Yoyo Ma (馬友友) , Chen Danqing (陳丹青) 到科學界的 Chen-ning Yang (楊振寧), Tsung-Dao Lee (李政道)不勝枚舉。
這麽想著,思路就明朗了。在軒寶取名字這件事上有幾個大原則我們覺得需要遵守:其一,尊重家裏的文化傳統,堅持在所有場合用中文名。其二,為了減少 溝通的困難,盡量選擇符合英文發音習慣的字,實在不行,可以考慮容易認讀的拚寫方式,而不是堅持用漢語拚音。歸根到底,我們更看重漢字裏頭的含義,而不是 拚音。媽媽的好朋友牛津文學博士Ralph 精通漢語,媽媽請他給軒寶名字裏的“軒“字改一個西方人熟悉的拚寫方法。Ralph 欣然同意了,並給出了“Shuen”的方案。 我們隧決定在所有非正式場合采用“Shuen”的拚寫,在護照上仍保留漢語拚音。於是就有了這個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們都覺得容易叫的名字,而且讀起來就是中 國漢字“軒”。這個兩全其美的策略算是破了給軒寶取名字的難題。
細心的李欣阿姨特地從國內刻了一套軒寶名字的印章送給我們,真是軒寶出生收到的最好的禮物了!可以想象當軒寶懂事,他一定會把自己所有書本上都印上紅紅的中國印,並且驕傲地跟朋友們解釋這些紅印印背後的美好故事。
名字是大事,相信每個孩子的名字都有個故事。多希望大家都來分享一下你家孩子名字的故事啊!
(本文原載 合璧兒 www.hebiiki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