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軒寶15個月開始上在倫敦上幼兒園。 他的幼兒園每半年一次一對一的家長會,屆時老師會根據對每個孩子綜合表現的日常觀察給一個書麵的評價。最近開了軒寶的家長會(他當時29個月),按照實際 年齡組(22-36)對應的幾大項,他已經超過該年齡段的要求並全部達到了30-50個月的水平。
這個所謂的“成績單” 很讓我們吃驚,因為作為家長,我們除了看到孩子很喜歡上幼兒園和他這一年多的成長以外,並沒有特別留意過這些進步代表什麽水平。最讓人吃驚的是老師特別提 到他在數學方麵非常超前。說實話,起初我覺得這個說法很可笑,因為我們在家並沒有特意教過他數字,無外乎上下樓梯的時候一邊走一邊數,聽聽數字的兒歌,或 者給他玩玩軟尺、算盤之類的。身邊不少的華人孩子在數學方麵比軒寶強太多了。我們見過的數學最厲害的孩子,三歲多一點就可以連續數並認讀一千以內的所有數 字和一些很大的單位,比如:trillion (兆)。軒寶也就能連續數到20,用手點著一個一個數也剛剛開始數到5,再往後就是瞎編。在我看來, 至少從現階段來看他的數學能力很一般,更不要說超前。看到別家孩子的表現,我家爸爸出於中國家長普遍的攀比心也常埋怨我平時不教他正經東西。
我實話實說地跟老師交流了我對他數學能力的看法。 也因此聽到了英國幼教專業人士對於這個問題的解讀。之所以認為他超前,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班的孩子,包括比他大的孩子,沒有誰能連續數到10, 並對多種顏色和形狀都能有清楚的認識。 當然,這也是因為軒寶班上沒有別的華人孩子。 另外,他解釋說他們所指的數學能力是學前階段的,以邏輯概念為主:形狀、顏色、大小、高低、長短等等的區分。並不以數數、計算這些都是小學才涉及的內容作為衡量標準。
針對他提到的評價標準我順便問,具體到30-50個月的孩子,還有哪些衡量標準,軒寶哪些已經達標,哪些方麵是他這個年齡段正要麵臨的挑戰。他拿出英國教育部針對學前(5歲以下)兒童的發展需求製訂的早期發展基礎教育(Early Years Foundtion Stages:EYFS) 評價體係。粗略對照30-50個月的標準,我們發現軒寶也已經開始對社會分工和主要職能部門感興趣,會區分路上的警車、救護車、救火車、環衛車;;會使用 單手操作的小工具比如兒童剪刀等等,但他在這個月齡要求的“簡要複述一個故事,改變故事結尾方式”和“問’why ‘ 和 ‘how ‘的問題”等方麵還有距離。
跟很多家長一樣,起初我對孩子幼兒園的這套評價體係並不以為然。可是麵對我家爸爸這類中國家長常有的“孩子沒學到正經東西”這樣的問題,這個體係用 係統的分類和詳細的單項描述給予了非常科學和直觀的回答。從這個評價體係中,我更清楚的看到孩子全方位的點滴進步。 孩子發展有快有慢,不同技能的掌握也沒有所謂的先後順序可言。任何的體係都隻能起一個參考作用,具體到每個孩子的個體,不能用任何所謂的體係來硬性衡量。 但是,麵對別人孩子會,自己孩子還不會的東西,有這個體係,讓我心裏因為踏實而無需攀比和不必要的搶跑。
仔細看,這個EYFS體係的每一條都是通過觀察日常生活表現來評價的。 這些生活的小事中體現出來的情感成熟、體能發展、 溝通能力、綜合思維和理解力我覺得在學前階段比超出孩子理解能力而死記硬背的詩詞、歌謠和算數口訣更至關重要。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能背多少詩,做多麽難的算數,會多少英文單詞這些東西的意義或許更多的在於家長的麵子和滿足感。然而對於孩子而言,花時間在這些東西上,就是耽誤了他們玩兒的時間,耽誤了他們學習這個階段應該學習的東西—尊重他人、愛護玩具,看星星、踩水坑、奔跑、攀爬、自由暢想,哪怕是和小朋友打架……
說到國內幼教界的搶跑趨勢,我一直想說,這中間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對國外教育體製的誤讀。比如:英國的孩子5歲上小學,有的四歲就開始上 Reception (相當於國內的學前班)。國內的孩子六歲上小學,四到六歲之間還屬於幼兒園階段。 而這個年齡段的英國孩子也已經開始學習:簡單的算數,寫字和拚音(Phonics)。我們拿幼兒園直接和幼兒園做比是不科學的。話說回來,我也確實聽到看 到國內幼教圈搶跑的現狀。比如:三歲的孩子開始學習加減法,上每次45分鍾的課程,回家還有作業…… 其實這種趨勢並不僅限於國內,類似的情況華人圈並不鮮見。
我一直在想,麵對除了大聲喊 “停!” “慢下來!”,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去思考幼兒園階段讓幼小的孩子花大量精力去提前學習小學知識點,比如拚音、加減法等等,豈不是從側麵反映了幼教界對於學前階段的孩子到底需要學習什麽, 如何促成這些發展,什麽才是幼兒階段的學習並不清楚,不知道要教什麽,或者不知道除了一些死搬硬套的知識點以外,剩下的要怎麽教?反過來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不難想象我家爸爸這樣有攀比心,抱怨孩子沒學到東西的家長應該不在少數,幼兒園是不是也迫於壓力也被家長牽著鼻子走?到底是無知,還是功利?是誰無知,誰功利?
帶著這個問題,咱們就來說說到底除了死的知識點之外,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什麽才是學習,應該學什麽?我把兒子的“成績單”和評價體係詳細了解了 一番。簡單說這個評價體係共分7大早期學習目標(Early Learning Goals: ELGs) 三大項和四小項: 1. 溝通和語言 2. 體能發展 3. 個人、社交和情感發展,以及隨之延伸出來的: 1. 語言和文字能力 2. 數學 3. 對世界的認知 4. 藝術表達和設計。具體到每個目標,都有很詳細的評價描述。所以它能夠明確的告訴你,從體能、情感、認知、社交、社會常識、語言發展、藝術感知力等多個方麵 來看,哪些才是對應階段的幼兒需要學習和達到的程度;而不僅僅是考量一個孩子認識幾個字,背幾首詩,會幾句外語,能數到幾。我自己覺得看了非常有啟發,所 以針對國內幼兒園孩子的年齡挑了幾條跟大家分享,各年齡段的具體內容請關注合璧兒全球社區強貼《英國教育部早期發展和基礎評價體係 (EYFS)》:
僅就社會和家長普遍重視什麽做比較,上麵列舉的EYFS目標中擺在最首位的通常是孩子與人和社會交往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而國內家長熱衷於搶跑的項 目則是在英國幼兒園評價體係中後四小項的具體條目。無外乎那些可以直接或間接反映在考試成績或者各種證書上的硬技能,相較幼兒早期發展的全麵評價,顯得非 常單薄、片麵和功利。對比之間體現出那些特別需要在早期教育中給孩子播下種子的反而常常是無法量化、無法打分排名卻真實反映一個人綜合實力的軟素質:愛 心、同情心、親和力、堅韌不拔的性格、強大的內心、溝通能力、領導才能、想象力、創造力、文化素養、眼界、品味……
我們的社會太看重考試成績和名牌大學,暢銷書更是力挺“哈佛女孩”、“劍橋男孩”。硬技能也許可以把孩子成功送入名牌大學,可是人生的路並不止於大學,往往隻是開始。尤其是華人孩子,普遍成績無可挑剔,可是在國際競爭舞台上暴露出的通病是“不善合作,溝通能力差,缺乏領袖氣質”。這也是海外華人躋身高層管理的寥寥無幾的主要原因。反觀華人的育兒觀,無論國內國外,幾千年過去了,以死記硬背,複雜計算為炫耀武器的應試“八股類成就”依然備受推崇;名校,高學位,知名企業,這些“光宗耀祖”類思維依然充斥各類宣傳,這難道不令人汗顏?
適 逢複旦投毒案宣判,留美博士春節弑雙親案;再想想更早的清華朱令案,不由得感歎,父母們含辛茹苦培養出來的能過關斬將、殺出重圍、頂上名校金字招牌的這些 孩子們,拉下的不正是在人生最初的啟蒙時期最關鍵的“社會和人”這一課麽?旅美教育專家《混血虎》作者黃全愈博士曾說:“考上北大,清華的隻是一流考生, 並不是一流學生,更不是一流人才”。 或許我們都應該想想,麵對人生,我們希望看到孩子怎樣的“成績單”?
本文已經全文發表在《英中時報》,轉載請注明 合璧兒。
原文地址: http://hebiikids.com/%E4%BB%8E%E8%8B%B1%E5%9B%BD%E5%B9%BC%E5%84%BF%E5%9B%AD%E6%88%90%E7%BB%A9%E5%8D%95%E8%AF%B4%E5%BC%80%E5%8E%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