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97)
2007 (167)
2008 (62)
2013 (1)
2016 (1)
2020 (2)
我的道德經(六)
在先秦莊子之時,儒,墨,楊各領風騷,爭執不休,而莊子則如幽穀百合,孤芳自賞。不爭不搶。
儒家的標誌,為仁義,道家的思想則是無為,在這思想的引申下圍繞著“道德經”這學說。
今天的道德被認為是符合倫理規範的品行,德行。但先秦不是這樣,“道”意味著天道。“德”意味著有所得。其中最大的德便是一種符合道的生活。所以由道而德,順道而行,就是天人合一。人生獲得了終極根據。
儒家的禮義的規範會不會天然的符合道德?很多儒家讚許的倫理規範並不合自然無為之旨,反而成為人性枷鎖。 儒和道的區別在於 “ 有為“教化,和“無為”自然。
規範是為解決利益衝突而人為設定的,所以他的價值不是自足的,具有曆史性。不同的時代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和解釋。而道德出於體認,出於人的最高價值。具有自足性。
孔子講到仁時說, “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欲? ” 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友愛兄長,人之常情常理,誰敢不從。但是,從長幼之節如何能類比出君臣之義?如何能推廣為忠恕之道,如何能得出夫婦之禮?更何況孔孟之後,三綱五常猶如十五道枷鎖捆住了芸芸眾生的本性和中國前進的步伐? 所以儒為治而枷鎖的是百姓婦女。
仁義並不符合自然本性。 所謂自然本性,就是曲者不因彎鉤而曲,直者不因準繩而直, 圓的不因圓規 ,方的不因尺矩,粘在一起的也不因為膠和漆。
心不存仁而自仁,不存義而自義 ,不存禮而從心所欲不逾短,不勞神傷 形以求知而自智,心中無信而從不失信, 這才是最高境界 。
觀點請參考我的《好文好圖》轉貼, <絕仁棄義乃安世,莊子筆下的儒道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