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00)
2007 (142)
2008 (123)
2009 (93)
2010 (67)
2012 (58)
2019 (57)
2022 (100)
2023 (112)
當這個標題出現在我腦海裏的時候,正是今年元旦期間,《南方周末》因新年特刊被刪改事件而鬧的沸沸揚揚的時刻。關於此次事件的細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在網上搜索,本人即認為這是一場絕低水平的爭論。爭論的兩方都聚焦在“雞毛蒜皮”上,沒有能夠做到高屋建瓴、撥雲見日的宏觀把握。
筆者之所以會想到這個標題(從鯀的“堵”、大禹的“疏”,到李冰父子的“導”)是因為《南方周末》在特刊的美術包裝上用了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國畫作為頭版大圖。因而爭論的雙方也就依勢在“堵”和“疏”之間喋喋不休。難道中國夢就是在“堵”和“疏”之間作選擇嗎?筆者本想當即忽悠一篇,後因為當時工作及其他一些瑣事拖累而擱了下來。今天因為讀到文學城上一篇《ZT: 劉雲山其人其事》的文章,提到此事件,才突然記起這個標題。三個月過去,仍然沒有人借此題目發揮,所以我這裏就胡亂的塗幾筆算是補上。
鯀和大禹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父子。他們的故事記載於《山海經·海內經》中。筆者最早接觸到他們的事跡,是讀魯迅的《曆史故事新編》,才知道大致。帝堯時,洪水氾濫造成水患,帝堯命令鯀治水,鯀治水采用“堵”的方法,築堤防洪,結果沒有成功。舜接位後殺了鯀,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大禹在民間的傳說中又是一種類似穿山甲的動物。禹采用的方法是“疏”。疏通河流(大致)並取得成功。民間還流傳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禹的成功,使他得到了天下,是夏王朝的開端。
畢竟都是傳說中的人物了,沒有能夠留下鯀造的堤或禹疏通了的河流。但我們今人能夠看到的活生生的治水例子就是兩千多年前由李冰父子創建的都江堰。《史記》記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引水樞紐工程了,而李冰父子成功地降服岷江的原因就在於一個“導”字。下麵是網上找到的有關都江堰的記載。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組成。魚嘴建在江心洲頂端,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為引水總幹渠,由飛沙堰、人字堤和寶瓶口控製泥沙及對水量進行再調節。外江為岷江正道,以行洪為主,也由小魚嘴分水至沙黑河供右岸灌區用水。由於堤岸修築於卵石和沙礫之上,在衝積很深的河床上不易築成永久性堤岸,所以采用竹蔑編成竹籠,裏麵裝滿巨大的鵝卵石層層堆積以使堤岸牢固。由於三大主要工程的合理規劃布局和精心設計施工,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綜合作用。在適宜河段的恰當位置修建魚嘴,能使枯水時內江多引水,洪水時外江多泄洪排沙;在河流彎段末端建飛沙堰,利用了環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寶瓶口鑿通玉壘山使內江水通過寶瓶口引向成都平原灌溉三百萬畝良田,寶瓶口在人字堤配合下又能控製內江少進洪水,減免成都平原洪澇災害。都江堰在曆代的完善、保護、維修管理,曆二千多年而不廢,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竊以為,這些傳說和史實記載活生生地體現了我們祖先三代人的治水經驗。在這“堵”“疏”“導”之間,“疏”是明顯高於“堵”的,而“導”則又高於“疏”無數倍。因為,“堵”隻是在聚集能量,並沒有將災患消除。而“疏”呢,隻是放任能量的自由釋放,而沒有加以很好的利用。“導”在這裏則是除了疏解問題,並因勢利導將隱患轉化成正能量釋放,用來造福國家。這不正是棋高(不止)一著嗎?!
行筆致此,不由地想到這些年中國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跟國家和政府的“因勢利導”分不開的。雖然做的不盡完美,但還是很值得我們大家鼓掌的。。。
嗬嗬,謝謝光臨。探索與創造是我們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最大特點。問好!
也許金老不同意,但我覺得,一代一代,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善於糾正前人的錯誤,總結經驗,不屈不撓,這些智慧就是中國文化能夠長久不敗的內涵。
禹為姒姓,名曰文命。其父鯀用圍堵的辦法治水,收效甚微。九年過去了,洪水依然滔滔不絕。此時,堯把帝位禪讓給了舜。舜掌權後,就把勞而無功的鯀給流放了,舉用了鯀的兒子——大禹。這種父親被革職,兒子被馬上啟用的事在中國的曆史上並不多見。更難得的是,大禹受命後,並沒有著手替父伸冤,而是馬上到任治水。他聰明機智,吸取父親失敗的教訓,采取了疏導的治理方法。
大禹後裔今安在?
http://www.holisticedu.us/artic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