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上文中提到的居民活動中心
下圖:小學校場上豎立起來的 "藝術公寓"(右側)一景
衡山路其實很短。從徐家匯出來往東到了複興西路就成為西保興路了,連淮海路都不到。
記憶中的衡山路很美麗,高牆深院,洋房綠地,安靜幽雅。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了解決上海居民住房擁擠,政府在這周圍建造了大量樓房,住房問題是解決了,但這一地區原來的寧靜也不再有了。
下圖:在衡山路附近一棟高層上俯瞰,到處是 "見縫插針" 的樓房
出了弄堂後門向左轉,向西沿著衡山路走大約十五分鍾,過了大生 (地名),衡山飯店,再走過衡山電影院就到徐家匯了。這當中還要橫跨過高安路湖南路等,在過去這一帶都是很寧靜的住宅區。
兒時的衡山飯店是一棟咖啡色磚砌的高大賓館,約二十來層,外麵有陽台和落地的鋼門鋼窗,遠看很豪華。小時候我們去新龍化的市郊農田摸魚蝦,在遠遠的天鑰橋路上就可以看見它了,但是要走到衡山飯店卻還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頗有點 "望山跑死馬" 的感覺。
有一次父親一個同事來上海出差住在衡山飯店,父親很高興的帶領我們全家到他住的房間,全家快快樂樂地洗了個熱水澡,腐敗了一次。當時上海居民家裏隻供冷水,熱水要麽自己燒,要麽到外麵的老虎灶去 "泡熱水" 運到家來,在家裏洗個熱水澡真的很不方便。
到了文革時期,衡山飯店主要是接待外賓,我們經常看見大型豪華僑車進出,車上都是些第三世界的客人們。有時候,車上的黑人弟兄看見我們走過會跟我們招手問候。
現在再去看衡山飯店,會覺得她很矮小。而飯店附近有名的風雨操場和衡山公園也不見了,到處都是新蓋的大樓和別墅,淺咖啡色的衡山飯店顯得很舊,夾在當中更象是一個外來戶了。
下圖:衡山飯店一瞥
衡山電影院雖然是解放後建造的電影院,但造得很寬敞舒適,夏天還開放冷氣。小時候,我的很多電影都是在這裏觀看的。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很簡普,但卻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常常在電影開場前半個多小時就等在外麵了。
下圖:衡山電影院一瞥
再往西就是徐家匯。中國唱片廠,大中華橡膠廠,中國鍾廠都曾座落在那裏。而衡山路兩側,一麵是新華書店,另一麵是中百六店。但所有這些都已經沒有了。現在的徐家匯非常的豪華,在驚歎它的繁榮同時,卻也感受到濃重的商業氣味,有一種妖媚和俗氣。
下圖:徐家匯的夜景
嗬嗬,扯得太遠了。如果出弄堂後門向西走三分鍾,跨過烏魯木齊南路,左側就是聞名世界的國際禮拜堂。前國務卿鮑爾,前總統小布什等在這裏做過禮拜。禮拜堂的對麵,衡山路的另一側是國防科委和七機部的研究所七零四所。
國際禮拜堂是一幢尖頂磚石結構暗紅色的教堂,它的尖頂要高過周圍三層樓高的居民住宅。高大弧形的玻璃窗,彩色玻璃鑲嵌成五顏六色的圖案以及牆上爬滿的常青藤植物,給行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禮拜堂的邊上是一座網球場,我的鄰居中有國家隊的隊員和教練。那時候,禮拜堂是衡山路上唯一一幢用鐵欄柵圍起來的建築物。因為教堂庭院以及周圍的草地花圃都低於周圍的路麵,行人可以很清楚的將教堂一帶的景色盡收眼底。
我小時候父母我送去烏魯木齊路上的一所幼兒園,幼兒園借國際禮拜堂辦了個托兒所,我因此在國際禮拜堂裏度過一兩年的時光。小時候看見耶穌受難象,十字架,還有黃胡子藍眼睛的外國人,覺得陰森森的很恐怖怕人。文革中後期,《智取威虎山》劇組的成員們每天都借用那裏的場地進行基本功訓練,此是後話。
禮拜堂樓前沿衡山路有個寬大的草坪。草坪到了鐵欄柵前有一個向上的小坡,小時候我和夥伴們常常躺在斜坡上,傻傻的望著湛藍色的天空,或者無謂的在草坪上追逐蜻蜓和蝴蝶,嘻笑歡樂。
那好象都還是昨天的事情。
下圖:國際禮拜堂早年的照片
下圖:沿衡山路一側的房子是後來加建
下圖:國際禮拜堂在衡山路上的開口處 (衡山路五十三號)
下圖:教堂牆外爬滿了非常特色的常青植物
下圖:我小時候的托兒所在烏魯木齊南路和衡山路口,現已經完全變樣了
本人家住天平路南洋模範中學隔壁的茂林新村,上的是天平路第一小學和華光中學(1976年畢業),能夠在異鄉文學城上看見住在天平路一帶的同鄉頗為高興。
還真是和女朋友一起在那幾條幽靜的、種滿梧桐樹的街上蕩過馬路,感覺還真不錯,現在的人太快餐,體會不到那樣的情趣了。當然不是同專業的女同學,一是因為女生少,而是因為她們太嚴肅,怕被她們說耍流氓。嘎嘎嘎。。。
原來在永康新村對麵的“常熟遊泳池”,已經被拆了填沒。後麵的網球場,不知還有沒有。。。。。。
那一次看到他們圍著那個女生轉,確實很象是位女王的感覺,就注意看了一下,女生長得還很端莊的,嗬嗬。。。。
嗯,謝指正。記得那一年,有一次我坐鎮急診室,來了幾個704所的年輕大學畢業生 (我那時也才畢業),四五個男的,一個女的,一起去溜冰,結果女的摔倒了,好象是小腿外側骨裂。。。。後來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