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是借用辛棄疾的千古名句 "生子當如孫仲謀",用在這裏為的是吸引眼球,嗬嗬。
金筆在今天上班的路上聽到本地的一個廣播節目討論挪威科研人員新近在美國《科學》 (Science) 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家庭中第一個孩子 (大兒子,或大阿哥) 的智商 (IQ) 普遍高於家裏的其他孩子們。
比較家庭中孩子們的聰明程度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話題。一百多年前有一個叫 Francis Galton 的英國貴族 (Sir.),發表文章聲稱在政府以及私人機構中占重要工作崗位的人士中,屬於 "大阿哥" 的男人超出正常分布值 (即高於隨機分布率)。大約一百年後 (即1973年),一項在荷蘭舉行的調查卻發現一個反的 (或負的) "相關" (Correlation) 線性關係,家中孩子的智商是和孩子的順序正好相反,即越是後生的孩子智商越高。
一個家裏如有兩個以上的孩子,老大和老二之間的關係,在沒有外部影響的情形下,經常是一種 "競爭" (rivalry) 關係。特別是,如果老大和老二都是男孩子的話。但究竟誰更聰明些呢?人們 (folks) 會講出各式各樣有趣的故事,或者自己的某些經曆用來證明老大,或者老二更聰明些。當然,結果是誰都說服不了誰。
誰都說服不了誰嗎?嗬嗬,金筆聽了這話,忽然對這問題感興趣啦,趕緊找來原文一讀。
讀罷,金筆不禁掩卷長歎,"唉,老娘啊,當年既然要生金筆,為何不頭一個就生金筆,唯獨置金筆於季末焉?" 今天金筆終於明白為什麽老姐在國內複雜起伏的環境中能遊刃有餘,而金筆在這自由世界裏卻躑躅徘徊了,原來這一切都歸結於金筆是個老三,是個老末頭 (上海話,意為最小的) 啊!
挪威是個兵役製國家,這項研究就是查閱了二十四萬適齡男人的檔案,其中包括了家庭背景資料,文化程度,以及智商等。在平衡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以及收入以後 (即 normalization),他們發現大兒子的平均智商比二兒子的平均智商要高二點三分,而二兒子的平均智商又要比老三高一點一分。更有趣的是,假如一個家庭大兒或者二兒不幸夭折,研究人員則發現替補上來的二兒子 (現大兒子),或三兒子 (現二兒子) 的平均智商跟大兒,或二兒的平均智商相同!
見下圖:
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麽呢?從二兒或三兒,在大兒或二兒過世後,可以趕上 (原) 大兒或 (原) 二兒的平均智商這點來看,這種差異應當不是生理因素或遺傳因素造成的。可以說,是因為家庭環境,甚至於是和孩子們在家庭中的地位有關係的。
仔細想想也是的,第一個孩子跟父母親們之間的磨合以及互相適應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而第一個孩子以後的其他孩子們則不需要花那麽多的時間,"依樣畫葫蘆" 就行。因此後麵的孩子有榜樣學,觸類旁通,腦子也動得少,智商低點也就不足為怪了。
哎喲喲,金筆終於找到今生之不幸的根源啦,原來是貫出來的呀,哈哈哈!
家長們啊,未來的家長們啊,知道了老大比老二老三更聰明些,那麽我們該怎麽處置老二老三跟老四們呢?
---- 拉出去,統統斃了算啦!
嗬嗬,孩子們都是爹娘的心頭肉,哪裏會舍得呀。
---- 將老二老三們送出去做童工! 這錢嘛,都投資到老大身上,有前程啊。那總行不?
嘿嘿,也不行啊。智商差個兩三分其實是很微小的。更何況,智商測量的隻是人的學習技能,人的智力還有好多方麵呢,比如文化體育和社會交際能力等。能這樣斷送其他孩子們的前程嗎?嗬嗬。
實際上,當我們了解到非家裏第一個孩子的其他孩子們缺少的隻是獨立麵對困難的機會以後,隻要我們稍稍注意些,多給他們一些鍛煉的機會,我想或許可以彌補他們在這方麵的不足的。
謝謝閱讀。